《明醫雜著》~ 卷之四 (9)
卷之四 (9)
1. 風症
愚按倒倉之後,胃氣受傷,元氣虧損,不能化生陰精,而虛火內作,以致前症也,當甘補之。經曰: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其補以甘是也。蓋頭暈眼花,胃氣不能上升也;大便不實,脾虛不能約制也;大便結燥者,血虛不能濡潤也。經云:腎主大便。又云:腎主五液。若腎氣調和,津液滋潤,則大便自然通調矣。
凡此皆宜實脾土、補肺金,諸病自愈。若因大腸火燥而大便秘結者,宜用六味地黃丸;若因脾胃虛弱而大便不實,用六君、炮姜;若因脾腎虛弱而大便不實者,須用四神丸、補中益氣湯。
大尹陳克明,異痰後痰益多,大便不實,喜極熱飲食,手足逆冷。余謂命門火衰而脾肺虛寒,不能攝涎歸源。用八味丸而尋愈。
進士張禹功,飲食停滯,胸滿唾痰,或用藥導之,痰涎上湧,眩暈,熱渴,大便秘結,喜冷飲食,手足發熱。余謂腎水虛弱,津液難降,敗液為痰。用六味丸而愈。
問:近有欲為溫針者,乃楚人法。其法針於穴,以香白芷作圓餅套針上,以艾針溫之,多取效。
答:古者針則不灸,灸則不針,未有針而加灸者,此後人俗法也。此法行於山野貧賤之人,經絡受風寒致病者,或有效,只是溫經通氣而已,於血於痰無預也。古針法妙甚,但今無傳,恐不得精高之人,誤用之,則危拙出頃刻,惟灸得穴,有益無害,日後宜行之。
愚按針灸之法,各有所宜,亦各有所禁。經曰: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東垣曰:脈浮數而發熱,咽乾,面赤,時渴者,皆熱在外也,不可灸,灸之災害立生。
由此觀之,所禁所宜,不可不慎,溫針之法,尤為乖謬,若用之於寒氣之腫、八風之邪,其庶幾乎!
問:酒飲數杯,則手足和軟如無病者,醫勸煮酒藥服之何如?
答:酒溫行氣活血,故飲少覺好,但濕熱之味生痰助火,實能增病。又此等病多有因酒後毛竅開、氣血熱,因為寒風涼氣所襲而成,惟五加皮一味浸酒,日逐服數杯,於此病有益。諸藥浸酒,惟五加皮與酒相合,且味美。煮酒時入五加皮於內,泥之滿月後可服。
愚按前方祛風活血之藥,如不應,當求其本而治之。
此病治法,活血行痰,開經絡,通腠理,內固根本,外散病邪。但今倒倉之後,中氣未復,宜補中氣、理痰為重為先,人參亦可用也。近日之藥,重在理脾理痰。故今服四物湯雖多而不應,蓋血藥陰寒凝滯,且下行,故損胃氣。胃氣者,上升之清氣也。又春宜升,而久服降藥,逆天時矣。故云中氣虛而痰易生也。
愚按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為實。若人脾胃充實,營氣健旺,經隧流行,而邪自無所容。今倒倉之後,脾氣愈虛,法當補中益氣,則中氣清和而痰自化;若因脾土虛寒,或命門火衰者,須用八味丸;若因腎氣虧損,水泛為痰,或頭暈、口乾者,用六味丸。
白話文:
風症
筆者認為,倒倉(指一種疾病或療法)之後,胃氣受損,元氣不足,無法化生陰精,導致虛火內生,出現相關症狀。應該用甘味藥物來滋補。經書上說:「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其補以甘」,就是這個道理。頭暈眼花是因為胃氣不能上升;大便不成形是因為脾虛不能約束;大便乾燥是因為血虛不能滋潤。經書上說:「腎主大便」、「腎主五液」。如果腎氣調和,津液充足,大便自然就能通暢。
總之,都應該健脾益土、補益肺金,各種病症就能自愈。如果因為大腸燥熱而大便秘結,應該服用六味地黃丸;如果因為脾胃虛弱而大便不成形,服用六君子湯、炮薑;如果因為脾腎虛弱而大便不成形,應該服用四神丸、補中益氣湯。
大尹陳克明,痰多,大便不成形,喜歡吃熱食,手腳冰冷。我認為他是命門火衰,脾肺虛寒,不能將唾液運送到腎臟。我用八味丸治療,他很快就痊癒了。
進士張禹功,飲食積滯,胸悶痰多,服用藥物後痰液湧出,頭暈目眩,口渴,大便秘結,喜歡吃冷食,手腳發熱。我認為他是腎水不足,津液難以下行,濁液化為痰。我用六味丸治療,他也痊癒了。
問:最近有人想用溫針法,這是楚地的方法。這種方法是用針刺穴位,用香白芷做成圓餅狀套在針上,用艾灸溫熱,效果很好。
答:古代的針灸法是針刺和灸法不能同時使用,從來沒有針刺後再灸的,這是後人流傳下來的民間方法。這種方法在山區貧窮的人群中使用,治療經絡受風寒引起的疾病可能有效,只是溫通經絡而已,對血液和痰液沒有作用。古代針灸方法非常精妙,但現在失傳了,恐怕沒有精通的人,誤用它,就會造成危險,很快就會出事,只有灸法得其穴位,才有益無害,以後應該多用灸法。
筆者認為針灸的方法,各有適應症和禁忌。經書上說:「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東垣(指醫家李東垣)說:「脈浮數而發熱,咽乾,面赤,時渴者,皆熱在外也,不可灸,灸之災害立生。」
由此可見,針灸的禁忌和適應症,必須謹慎。溫針法尤其錯誤,如果用於寒邪引起的腫脹、外感風邪,或許勉強可用。
問:喝幾杯酒,手腳就會溫暖柔軟,像沒病一樣,醫生建議煮酒藥服用,怎麼樣?
答:酒能溫通氣血,所以喝少量酒感覺舒服,但是酒的濕熱之氣會生痰助火,反而會加重病情。而且這些疾病大多是因為酒後毛孔張開,氣血充盈,受寒風涼氣侵襲而引起的,只有五加皮單味浸酒,每天喝幾杯,對這種病有效。各種藥物浸酒,只有五加皮與酒相合,而且味道好。煮酒時放入五加皮,密封一個月後再服用。
筆者認為,前面的祛風活血的藥物,如果沒有效果,應該從根本原因入手治療。
治療這種疾病的方法,是活血化痰,疏通經絡,通暢肌膚,內固根本,外散邪氣。但是倒倉之後,中氣尚未恢復,應該以補益中氣、化痰為主,人參也可以使用。現在的藥物,重點在於調理脾胃和化痰。所以現在服用四物湯雖然服用很多,但沒有效果,因為血藥陰寒凝滯,而且下行,損傷了胃氣。胃氣是上升的清氣。而且春天應該升發,長期服用下降的藥物,違背了自然規律。所以說中氣虛弱,就容易生痰。
筆者認為,經書上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為實。」如果脾胃充實,營氣旺盛,經絡通暢,邪氣就無處藏身。現在倒倉之後,脾氣更虛弱,應該補益中氣,這樣中氣調和,痰液就能自行化解;如果因為脾土虛寒,或者命門火衰,應該服用八味丸;如果因為腎氣不足,水液泛濫成痰,或者頭暈、口渴,應該服用六味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