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綸

《明醫雜著》~ 卷之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7)

1. 風症

答:陰虛火動之痰,不宜用南星、半夏,若中風偏枯麻木症之痰,必用南星、半夏也。蓋其感病在肌表經絡筋骨之間耳!

愚按丹溪先生云:痰病之原,有因熱而生痰者,亦有因痰而生熱者,有因風、寒、暑、濕而得者,有因驚而得者,有因氣而得者,有因食積而得者,有脾虛不能運化而生者。若熱病則多煩熱,風痰多成癱瘓奇症,冷痰多成骨痹,濕痰多怠惰軟弱,驚痰多成心痛、癲疾,飲痰多脅痛、臂痛,食積痰多成癖塊痞滿,其為病種種難名。

竊謂前症若因腎水虛弱,陰虧難降,使邪水上溢,故多痰唾,宜滋其化源,其痰自消;若因肝木侮脾土,而風痰壅滯者,先用南星、半夏清其痰,後用六君子之類調胃氣,痰自不生,若概用風藥耗其陽氣,而絕陰血之源,適足以成其風益其病也。

塚宰劉紫岩,因勞下體軟痛,發熱痰盛,用清燥湯入竹瀝、薑汁,服之熱痛減半,再劑而全愈。

庠生陳時用,素勤苦,復因勞怒,口斜痰甚,脈滑數而軟。余謂勞傷中氣,怒傷肝火。用補中益氣湯加山梔、茯苓、半夏曲、桔梗,數劑而愈。

錦衣楊永興,筋骨軟痛,氣粗痰盛,作渴喜水。或用愈風湯、天麻丸,更加痰甚體麻。余以為脾腎俱虛,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三月餘而痊。

陶天爵妾媵素多,時患頭暈痰甚,勞則肢體痿軟,筋骨作痛,殊類風症。余以為腎虛不能納氣歸源,用加減八味丸而痊。後因房勞氣惱,頭暈項強,耳下作痛,此肝火之症。仍用前藥滋腎水、生肝血、制風火而愈。

問:倒倉吐痰,不盡病根,痰又甚作,胸膈之上、咽喉之下居多,夜間更為所苦,吐甚難出。後服蘿菔子,欲吐之,因空腹,遂入大腸作痢。

答:病在腸胃者宜用之。腸胃如倉,《格致餘論》說明「倒倉」二字,宜玩。倉中有陳腐敗谷,須倒之。腸胃中有痰血積滯,須滌盪之。牛肉屬坤土,本補脾胃之物,非吐下藥也。特飲之過多,滿而致吐下耳!此借補以為瀉,故病去之後,胃得補而氣發生,乃巧法也。若病不屬腸胃者,豈可輕用?古人治風,初病時,痰涎壅塞胸膈,阻礙經絡,藥無所施,故先吐去其痰,方可施法。今既倒倉之後,豈可復行吐下哉!吐下之後,再行吐而行下,是虛虛也。

痰久積在胸膈腸胃者,固宜吐下之,但痰日逐生,豈倒倉可盡其根!但恐倒倉之後,胃虛而痰易生,故丹溪先生云,宜補中氣以運痰也。又皮膚經絡隧道之間,俱為邪所客,而阻滯少通,則津液行於其間者,亦聚而為痰,於是日逐飲食入胃,所生之津液不得流散,而化為痰飲,聚於胸膈,上升於咽喉,宜其多也。此亦因外而傷內。

愚按前症若因脾氣虧損,痰客中焦,閉塞清道,以致四肢百骸發為諸病者,理宜壯脾氣為主,兼佐以治痰,則中氣健而痰涎自化;若倒倉之後,而痰反甚,此脾氣愈虛,則津液反為痰者,理宜補中益氣,非參、朮、二陳之類不能治,最忌行氣化痰及倒倉之法。

白話文:

風症

陰虛火旺導致的痰症,不宜使用南星、半夏;但若是中風導致的偏癱、麻木等症狀引起的痰症,則必須使用南星、半夏。因為這種病症的病邪主要侵犯肌表、經絡、筋骨等部位。

古人說,痰證的成因有很多:可能是因為熱而生痰,也可能是因為痰而生熱;可能是因為風、寒、暑、濕而引起,也可能是因為驚嚇、氣鬱、飲食積滯,或是脾虛不能運化而導致。熱痰症狀多為煩熱;風痰常導致癱瘓等奇症;寒痰常導致骨痹;濕痰則表現為怠惰乏力;驚痰常導致心痛、癲癇;飲痰常導致脅痛、臂痛;食積痰則常導致痞塊、腹脹等,其病症複雜多樣,難以一一命名。

我認為,如果痰證是因為腎水虧虛,陰液不足,導致邪氣上逆而產生痰涎,則應該滋養腎陰,使痰自消;如果因為肝氣過盛克伐脾土,導致風痰壅滯,則應先用南星、半夏清除痰濁,然後再用六君子湯等方劑調和脾胃之氣,使痰不再產生。如果一味使用祛風藥物,耗傷陽氣,損傷陰血,反而會加重病情。

劉紫岩先生因勞累導致下肢軟痛、發熱、痰多,我用清燥湯加入竹瀝、薑汁治療,服藥後熱痛減輕一半,再服一劑便痊癒。

陳時用先生平素勤勞辛苦,又因勞累動怒,導致口角歪斜、痰多,脈象滑數而軟弱。我認為他是勞傷中氣,怒傷肝火,於是用補中益氣湯加山梔、茯苓、半夏曲、桔梗治療,服藥幾劑便痊癒。

楊永興先生筋骨酸痛,氣粗痰多,口渴喜飲水。曾服用愈風湯、天麻丸等藥物,反而加重了痰症和肢體麻木。我認為他是脾腎兩虛,於是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治療,三個月後痊癒。

陶天爵的妾室經常患頭暈、痰多,勞累則肢體無力、筋骨疼痛,症狀酷似風症。我認為她是腎虛不能納氣,用加減八味丸治療而痊癒。後來她因房事勞累、情志不暢,出現頭暈、項強、耳下疼痛,這是肝火旺盛的症狀。仍用之前的藥方滋養腎陰、補益肝血、平肝熄風而痊癒。

問:倒倉吐痰,未能根治,痰反而加重,多積聚在胸膈以上、咽喉以下部位,夜間尤甚,難以吐出。後來服用蘿蔔子後想嘔吐,因空腹,反而引起大腸瀉痢。

答:此法適用於腸胃有病者。腸胃如同倉庫,「倒倉」就是把倉庫裡的陳腐之物倒出來。腸胃中如有痰血積滯,則需要把它們清除乾淨。牛肉性味甘平,本是補脾胃之物,並非攻下之藥。只是服用過多,導致飽滿而引起嘔吐瀉痢。這是利用補法來達到瀉下的目的,所以病癒後,胃氣得到補益,元氣得以恢復,實乃巧妙之法。但如果病不在腸胃,就不能輕易使用此法。古人治療風證,初期痰涎阻塞胸膈,阻礙經絡,藥物難以奏效,所以先將痰吐出,才能進一步治療。而「倒倉」之後,就不可再行吐下。如果一再吐下,就會導致身體極度虛弱。

痰液長期積聚在胸膈、腸胃,固然可以用吐下法治療,但是痰液日漸增生,單靠「倒倉」怎能根除!我擔心「倒倉」之後,胃氣虛弱,反而更容易生痰,所以古人說,應該補益中氣來運化痰液。而且,皮膚、經絡、肌膚之間,都是邪氣侵犯的部位,如果經絡阻塞不通,則津液運行受阻,就會聚集成痰。因此,每日飲食入胃後,產生的津液無法正常流通,就會化為痰飲,積聚在胸膈,上逆於咽喉,所以痰液才會很多。這也是外邪侵犯導致內傷。

我認為,如果痰證是因為脾氣虧損,痰濁阻滯中焦,阻塞氣機,導致四肢百骸出現各種疾病,就應該以健脾益氣為主,同時輔助化痰,這樣中氣充足了,痰涎自然就能化解。如果「倒倉」之後,痰反而加重,說明脾氣更加虛弱,津液反而化為痰,此時就應該補益中氣,參、朮、二陳湯等藥物才能奏效,最忌諱再用行氣化痰和「倒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