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四 (14)
卷之四 (14)
1. 擬治諸方
儒者楊文魁,素唾痰,諸藥不應,服牛黃清心丸吐痰甚多,或頭暈,或熱從脅起。左脈洪大有力,右脈浮大而無力。余曰:此足三陰虧損,虛火不能歸源。用補中益氣加麥門、五味及加減八味丸,補其化源而愈。
秋官張碧崖,面赤作渴,痰盛,頭暈。此腎虛水泛為痰。用地黃丸而愈。
儀制賀朝卿,吞酸,胸滿,痰盛,作瀉,飲食少思,用清氣化痰等藥,前症益甚,兩膝漸腫,寒熱往來。余謂脾胃虛,濕熱下注。用補中益氣,倍參、術,加茯苓、半夏、炮姜而愈。
余甥範允迪,咳嗽痰盛,胸腹不利,飲食少思,肢體倦怠,脈浮大,按之微弱,服二陳、枳殼等藥愈盛。余曰:脾、肺、腎虛也。用補中益氣、六味丸而愈。
一婦人,吐痰,發熱,遍身作痛,小便頻數,陰中作癢,日晡熱甚。余曰:此肝脾血虛氣滯而兼濕熱也。用加味逍遙散加車前子而愈。
一婦人,懷抱不舒,腹脹,少寐,飲食素少,痰涎上湧,月經頻來。余曰:脾統血而主涎,此鬱悶傷脾,不能攝血制涎歸源。用補中益氣、濟生歸脾二湯而愈。
專治痰,加味二陳湯;胃氣復後,間服理痰。
橘紅(八分),半夏(薑汁炒),白茯苓,白朮(各一錢二分),甘草(炙),連翹,黃芩(炒),前胡(各五分),香附米(鹽水炒,七分),栝蔞仁(杵),桔梗(各一錢),大麥芽(炒,一錢)
上水煎,入生薑汁三匙,竹瀝兩蜆殼,半飢溫服。蓋治痰藥亦以脾胃為主。
愚按前方若因脾土太過,營氣壅滯,宜用之。若因脾土不足,營氣虛痞者,宜補中氣為主;若因肝木乘脾土者,宜補脾土為主;若脾土虛寒者,宜補命門火為主。
侍御譚希曾,喘咳吐痰,或手足時冷。此中氣虛寒。用補中益氣、炮姜而愈。
職坊盧抑齋,飲食素少,忽痰壅氣喘,頭搖目札。揚手擲足,難以候脈,視其面色黃中見青。此肝木乘脾土,如小兒慢驚之症。先用六君、柴胡、升麻而安,更以補中益氣加半夏而痊。
考功楊樸庵,嘔吐痰涎,胸腹膨脹,飲食少思。左關脈弦長,按之無力;右關脈弦長,按之微弱。此木剋土。用六君子加柴胡、山梔、木香而愈。
一儒者,體肥,仲夏患痰喘。用二陳、芩、連、桔梗,痰喘益甚;加桑皮、杏仁、栝蔞,盜汗,氣促;加貝母、枳殼,不時發熱,飲食漸減。脈大而無力。余以為脾肺虛寒。用八味地黃丸以補土母,用補中益氣湯以接中氣而愈。
一婦人,早間吐痰甚多,夜間喘急、不寐。夫早間多痰,乃脾虛飲食所化;夜間喘急,乃肺虛陰火上衝。用補中益氣加麥門、五味而愈。
加味化痰丸,治痰滿胸膈,咽喉不利。
半夏(湯泡七次薑汁水拌滲透),橘紅(鹽水洗,各三兩),桔梗,海蛤粉(另研),栝蔞仁(另研,各一兩),香附米(淡鹽水炒),枳殼(麩炒),連翹,枯黃芩(炒,各五錢),貝母(去心炒,各一兩),訶子皮,枯礬(各二錢五分)
白話文:
擬治諸方
楊文魁先生,素來痰多,服用各種藥物均無效,服用牛黃清心丸後痰雖吐出許多,卻伴隨頭暈或脅肋部熱感。左脈洪大有力,右脈浮大無力。我認為這是足三陰經虛損,虛火不能歸於本位。於是處方補中益氣湯,並加入麥冬、五味子及加減八味丸,以補益其臟腑化生之源,最終痊癒。
張碧崖先生,面色紅赤口渴,痰多,頭暈。這是腎虛導致水液泛濫成痰。服用地黃丸而痊癒。
賀朝卿先生,吞酸、胸悶、痰多、腹瀉、食慾不振,服用清氣化痰等藥物後症狀加重,雙膝漸漸腫脹,寒熱交替。我認為這是脾胃虛弱,濕熱下注。於是處方補中益氣湯,加倍人参、白术,並加入茯苓、半夏、炮姜,最終痊癒。
我的外甥範允迪,咳嗽痰多,胸腹不適,食慾不振,肢體倦怠,脈象浮大,按之微弱。服用二陳湯、枳殼等藥物後症狀加重。我認為這是脾、肺、腎三臟虛弱。於是處方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最終痊癒。
一位婦人,吐痰、發熱、全身疼痛、小便頻數、陰部瘙癢,午後症狀加重。我認為這是肝脾血虛氣滯,兼夾濕熱。於是處方加味逍遙散,並加入車前子,最終痊癒。
一位婦人,懷抱不適、腹脹、失眠、食慾差、痰涎湧上喉嚨,月經頻來。我認為這是脾臟統攝血液和津液的功能受損,鬱悶之氣傷及脾臟,不能收攝血液和津液。於是處方補中益氣湯、濟生歸脾湯,最終痊癒。
專治痰症,可服用加味二陳湯;胃氣恢復後,可間斷服用理氣化痰藥物。
方藥組成:橘紅八分,半夏(薑汁炒)一錢二分,白茯苓一錢二分,白朮一錢二分,甘草(炙)五分,連翹五分,黃芩(炒)五分,前胡五分,香附米(鹽水炒)七分,栝蔞仁(杵)一錢,桔梗一錢,大麥芽(炒)一錢。
用法:水煎服,加入生薑汁三匙,竹瀝兩蜆殼量,空腹溫服。總而言之,治療痰症也要以脾胃為重。
我個人認為,上述處方適用於脾土過盛、營氣壅滯的情況。若因脾土不足、營氣虛弱而致痞證,則應以補中氣為主;若因肝氣犯脾,則應以健脾為主;若脾土虛寒,則應以溫補腎陽為主。
譚希曾先生,喘咳痰多,手足有時冰冷。這是中氣虛寒。服用補中益氣湯、炮姜,最終痊癒。
盧抑齋先生,素來食慾不振,突然痰壅氣喘,頭暈眼花,手舞足蹈,難以診脈,面色黃而泛青。這是肝氣犯脾,類似小兒慢驚風的症狀。先用六君子湯、柴胡、升麻來安定病情,再用補中益氣湯加半夏,最終痊癒。
楊樸庵先生,嘔吐痰涎,胸腹脹滿,食慾不振。左關脈弦長而無力,右關脈弦長而微弱。這是木克土的病機。服用六君子湯加柴胡、梔子、木香,最終痊癒。
一位儒者,體型肥胖,仲夏患痰喘。服用二陳湯、黃芩、連翹、桔梗後,痰喘加重;加用桑白皮、杏仁、栝蔞仁後,出現盜汗、氣促;加用貝母、枳殼後,時有發熱,食慾減退,脈象大而無力。我認為這是脾肺虛寒。於是用八味地黃丸補益脾土,用補中益氣湯接助中氣,最終痊癒。
一位婦人,早晨痰多,夜晚則喘促失眠。我認為早晨痰多是脾虛導致飲食消化不良;夜晚喘促則是肺虛陰火上炎。於是處方補中益氣湯,加入麥冬、五味子,最終痊癒。
加味化痰丸,用於治療痰滿胸膈,咽喉不適。
方藥組成:半夏(湯泡七次,薑汁拌勻滲透)三兩,橘紅(鹽水洗)三兩,桔梗一兩,海蛤粉(另研)一兩,栝蔞仁(另研)一兩,香附米(淡鹽水炒)五錢,枳殼(麩炒)五錢,連翹五錢,枯黃芩(炒)五錢,貝母(去心炒)一兩,訶子皮二錢五分,枯礬二錢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