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一 (10)
卷之一 (10)
1. 補陰丸論
一儒者,患此兼腳跟作痛,口乾作渴,大便乾燥,午後熱甚,用補中益氣加芍藥、玄參,並加減八味丸而愈。
若腳軟弱無力者,加牛膝(酒洗,)二兩,虎脛骨(酥炙透)一兩,防己(酒洗)、木瓜各五錢。
愚按前症多因足三陰虛虧損。若脾腎不足而無力者,用還少丹;肝腎虛熱而足無力者,用六味丸。如不應,急用八味丸。
大尹徐克明,因飲食失宜,日晡發熱,口乾,體倦,小便赤澀,兩腿痠疼。彼知醫,自用四物、黃柏、知母之劑,反頭眩,目赤,耳鳴,唇燥,寒熱,痰湧,大便熱痛,小便赤澀;又用四物、芩、連、枳實之類,胸膈痞滿,飲食少思,汗出如水;再用二陳、芩、連、黃柏、知母、麥門、五味,言語譫妄,兩手舉拂。余謂汗多亡陽,神無所依。
用參、耆各五錢,歸、術各三錢,遠志、茯神、酸棗仁、炙草各一錢,服之熟睡良久,四劑稍安;又用八珍湯調補而愈。
一儒者因累婚,腳軟痛,面黑,食減,惡寒,足腫,小腹脹痛,上氣痰喘。余以為少陰虧損,陽氣虛寒之症。用八味丸料煎服,諸症頓除;又服丸劑半載,元氣漸充,形體如故。
一婦人發熱,口乾,月經不調,半載後兩腿無力,服祛風散濕之劑,腿益腫痛,體更倦怠,經事不通。余作肝脾腎虛寒,用六味、八味二丸兼服,兩月諸症漸愈。
若有疝氣病者,加蒼朮(鹽水炒)一兩半,黃連(薑汁炒)、山梔(炒)各六錢,川芎一兩,吳茱(炒)、青皮(去瓤)各五錢。
愚按疝症專主肝經者多,如運氣或在泉寒勝,木氣攣縮禁於此經,或司天燥勝,木氣抑鬱於此經,或忿怒悲哀,憂抑頓挫結於此經,或藥淋外固,閉尾縮精壅於此經,其病差別如此。且夫遺溺、閉癃、陰痿、脬痹、精滑、白淫,皆男子之疝也,不可妄歸之腎冷。血涸不月,月罷腰膝上熱,足躄,嗌乾,癃閉,少腹有塊,或定或移,前陰突出,後陰痔核,皆女子之疝也。但女子不謂之疝,而為之瘕。
若年少而得之,不計男子婦人皆無子,故隱蔽委曲之事,了不幹脬腎小腸之事,乃足厥陰之症也。竊謂前症若因肝經濕熱,當用炒山梔、茯苓,黃柏、澤瀉、川芎、當歸、吳茱萸、黃連、山楂;若肝腎二經濕熱,當用六味地黃丸料加柴胡、山梔;若肝脾二經陰虛濕熱,宜補中益氣加炒山梔、炒黑黃連、吳茱萸。蓋疝名有七,形症、所因不同,治法亦異,當詳《玉機微義》。
若脾氣虛弱,畏寒易泄者,加白朮三兩,陳皮一兩,乾薑(炒)加至七錢。
愚按前症亦有脾胃虛弱,有脾胃虛寒,有命門火衰者。脾胃虛弱,畏寒易泄者,用六君子加補骨脂、肉豆蔻治之;脾胃虛寒,畏寒易泄者,用六君子、肉果、木香調之;命門火衰不能生脾土者,用八味丸補之。
白話文:
補陰丸論
一位儒生,患有類似症狀,同時腳跟疼痛、口乾舌燥、大便秘結,下午熱症加重。服用補中益氣湯加芍藥、玄參,並加減八味丸後痊癒。
若腿腳軟弱無力,可加牛膝(酒洗)二兩,虎骨(酥炙透)一兩,防己(酒洗)、木瓜各五錢。
我認為上述症狀多因足三陰經虛損所致。若脾腎不足而無力,則用還少丹;若肝腎虛熱而足無力,則用六味地黃丸。若無效,則急用八味丸。
大尹徐克明,因飲食不當,午後發熱,口乾,身體疲倦,小便短赤澀痛,兩腿酸痛。他自認為懂醫,自行服用四物湯、黃柏、知母等藥物,反而出現頭暈、眼紅、耳鳴、嘴唇乾燥、寒熱交替、痰多、大便灼熱疼痛、小便短赤澀痛等症狀;又服用四物湯、黃芩、黃連、枳實等藥物,出現胸悶、食慾不振、汗出如水;再次服用二陳湯、黃芩、黃連、黃柏、知母、麥門冬、五味子等藥物,出現神志不清,雙手亂舞。我認為他汗出太多損耗陽氣,神氣無依。
於是處方人參、黃耆各五錢,當歸、白朮各三錢,遠志、茯神、酸棗仁、炙甘草各一錢,服用後得以熟睡很久,服四劑後症狀稍緩;又用八珍湯調補,最終痊癒。
一位儒生因操勞成疾,出現腿腳軟痛、面色黝黑、食慾減退、怕冷、腳腫、小腹脹痛、上氣喘促等症狀。我認為這是少陰經虧損,陽氣虛寒所致。服用八味丸後,諸症狀立即消除;又服用丸藥半年,元氣漸充,身體恢復如初。
一位婦女發熱、口乾、月經不調,半年後兩腿無力,服用祛風散濕藥物後,腿部腫痛加重,身體更加倦怠,經期不通。我診斷為肝脾腎虛寒,處方六味地黃丸、八味丸合用,兩個月後諸症狀漸漸痊癒。
若有疝氣,可加蒼朮(鹽水炒)一兩半,黃連(薑汁炒)、山梔(炒)各六錢,川芎一兩,吳茱萸(炒)、青皮(去瓤)各五錢。
我認為疝氣多由肝經病變引起,例如氣機運轉失常,或寒邪盛、肝氣攣縮;或燥邪盛、肝氣鬱結;或因憤怒悲傷、憂愁抑鬱導致肝氣鬱滯;或因藥物或其他原因導致精氣鬱閉,其病因病機各有不同。此外,遺尿、尿閉、陽痿、膀胱痺痛、遺精、白帶,都是男子的疝氣,不可一概歸因於腎陽虛衰。女子月經不調、月經停止後腰膝發熱、足痿、咽喉乾燥、尿閉、少腹有腫塊(位置不定),外陰突出,肛門長痔瘡,這些都是女子的疝氣,只是女子不稱為疝氣,而稱為瘕。
若年輕人患疝氣,不論男女,常會不孕,這與膀胱、腎臟、小腸無關,而是足厥陰經的病變。我認為,如果疝氣是由於肝經濕熱引起,應該使用炒山梔子、茯苓、黃柏、澤瀉、川芎、當歸、吳茱萸、黃連、山楂;如果肝腎兩經濕熱,則使用六味地黃丸加柴胡、山梔子;如果肝脾兩經陰虛濕熱,則使用補中益氣湯加炒山梔子、炒黑黃連、吳茱萸。疝氣名稱很多,症狀、病因、治療方法各不相同,應詳細查閱《玉機微義》。
若脾氣虛弱,畏寒易瀉,可加白朮三兩,陳皮一兩,乾薑(炒)加至七錢。
我認為上述症狀也包括脾胃虛弱、脾胃虛寒、命門火衰。脾胃虛弱、畏寒易瀉者,用六君子湯加補骨脂、肉豆蔻治療;脾胃虛寒、畏寒易瀉者,用六君子湯加肉豆蔻、木香調治;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土者,用八味丸補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