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二 (3)
卷之二 (3)
1. 瘧疾
瘧是風暑之邪。有一日一發,有二日一發,有三日一發,有間一日連二日發,有日與夜各發,有有汗,有無汗,有上半日發,有下半日發,有發於夜者。治法:邪從外入,宜發散之,然以扶持胃氣為本,又須分別陽分陰分而用藥。邪瘧及新發者,可散可截;虛瘧及久者,宜補氣血。若過服截藥,致傷脾胃,則必延綿不愈矣。
主方
柴胡,白朮(各一錢半),蒼朮(泔浸,一錢,以上三味瘧疾必用之藥),乾葛(一錢二分),陳皮(七分),甘草(炙,五分)
白話文:
瘧疾的病因、症狀和治療方法
瘧疾是由於風暑之邪入侵人體所致。發作時間不一,可能一日發作一次,或二日、三日發作一次,也可能隔一天連續發作兩天,或白天晚上各發作一次。發作時可能伴有汗,也可能無汗。發作時間可能在上午、下午或晚上。
治療方法:
瘧疾是由外邪入侵所致,應以發散之法治療,但以扶持脾胃之氣為本。同時還要根據陽分陰分分別用藥。
如果是新發的瘧疾,可以用散寒截瘧的方法治療;如果是久病或虛弱的瘧疾,則需要補益氣血。
如果過度使用截瘧藥物,會傷脾胃,導致病情長期不愈。
主方
柴胡、白朮(各一錢半)、蒼朮(泔浸,一錢,以上三味是治療瘧疾的必用藥)、乾葛(一錢二分)、陳皮(七分)、甘草(炙,五分)
注:
- 括號中的文字為藥材名稱,後面的數字為藥材的劑量。
- 「泔浸」是指用淘米水浸泡藥材。
- 「炙」是指用火烤制藥材。
愚按前症皆因先傷於暑,次感於風,客於榮衛之間,腠理不密,復遇風寒,閉而不出,舍於腸胃之外,與榮衛並行,晝行於陽,夜行於陰,並則病作,離則病止,並於陽則熱,並於陰則寒,淺則日作,深則間日,在氣則早,在血則晏。按本經曰: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短者傷食,弦滑者多痰。
弦而緊者宜下,浮大者宜吐,弦遲者宜溫,此治瘧之大法。其病熱多寒少,心煩少睡者,屬心,名曰溫瘧,用柴芩湯;但寒少熱,腰疼足冷者,屬腎,名曰寒瘧,用桂附二陳湯;先寒而後大熱,咳嗽者,屬肺,名曰癉瘧,用參蘇飲;熱長寒短,筋脈揪縮者,屬肝,名曰風瘧,用小柴胡加烏藥、香附;寒熱相停,嘔吐痰沫者,屬脾,名曰食瘧,用清脾飲。瘧愈之後,陰陽兩虛,夢遺,咳嗽,不善保養,遂成勞瘵。
白話文:
我認為,之前的症狀都是因為先受了暑氣,然後又受了風邪,停留在表皮和肌肉之間,毛孔沒有關閉,又遇到風寒,就關閉起來出不去,滯留在腸胃之外,跟表皮和肌肉一起流動。白天在陽氣旺盛的地方活動,晚上在陰氣旺盛的地方活動,一起活動就會發病,分開活動就會停止。在陽氣旺盛的地方一起活動就會發熱,在陰氣旺盛的地方一起活動就會發冷。如果病邪淺表,就會每天發病;如果病邪深在,就會隔天發病。如果病邪在氣分,就會早上發病;如果病邪在血分,就會晚上發病。根據《本經》記載:瘧疾的脈象是弦脈,弦脈數的,多屬熱證;弦脈遲的,多屬寒證;弦脈短的,是傷食;弦脈滑的,多有痰濕。
弦脈緊的,應該用瀉下藥;脈象浮大,應該用吐瀉藥;弦脈遲的,應該用溫熱藥。這是治療瘧疾的總體原則。如果患者以熱證為主,寒證較少,心煩失眠,屬於心熱,叫做溫瘧,可以用柴芩湯治療;如果以寒證為主,熱證較少,腰痛足冷,屬於腎寒,叫做寒瘧,可以用桂附二陳湯治療;如果先寒後熱,伴有咳嗽,屬於肺熱,叫做癉瘧,可以用參蘇飲治療;如果熱證長久,寒證短暫,筋脈拘縮,屬於肝風,叫做風瘧,可以用小柴胡加烏藥、香附治療;如果寒熱交替,嘔吐痰涎,屬於脾虛,叫做食瘧,可以用清脾飲治療。瘧疾痊癒後,由於陰陽兩虛,容易出現遺精、咳嗽,如果不能好好保養,就會發展成勞瘵。
若能清心養體,節食避風,如此調治,無不愈矣。
若一日一發及午前發者,邪在陽分,加枯芩、茯苓、半夏各一錢;熱甚,頭痛,再加川芎、軟石膏各一錢;口乾,加石膏、知母、麥門冬各一錢。
愚按劉宗厚先生云:從卯至午發者,邪在大腸、小腸也,宜大柴胡湯下之;從午至酉發者,邪亦在心與腎也,宜大承湯下之。此皆邪入於內也。從酉至子發者,邪在心與膽也,或至寅發者,此邪在氣在血也,宜用桃仁承氣湯微下之,更以小柴胡湯徹其餘邪。若身熱,目痛,熱多寒少,其脈實長者,先以大柴胡湯下之,餘熱不盡,再用白芷湯;若甚寒微熱,或但寒不熱者,名曰牝瘧,用柴胡桂枝湯以解表。
白話文:
如果能靜心養身,節制飲食,避免風寒,這樣調養,病症自然會好轉。
如果每天發作一次,且在中午之前發作,代表邪氣在陽氣分佈的地方,可以加用黃芩、茯苓、半夏各一錢;如果發熱嚴重,頭痛,可以再加川芎、滑石膏各一錢;如果口乾,可以加石膏、知母、麥門冬各一錢。
我個人認為,劉宗厚先生說得對,從卯時到午時發作,邪氣在大腸和小腸,應該用大柴胡湯來治療;從午時到酉時發作,邪氣在心臟和腎臟,應該用大承湯來治療。這些都是邪氣入侵內部的表現。從酉時到子時發作,邪氣在心臟和膽囊;如果到寅時發作,邪氣在氣血之中,應該用桃仁承氣湯輕輕瀉下,再用小柴胡湯徹底清除餘邪。如果發熱,眼睛疼痛,熱勝寒少,脈象實長,應該先用大柴胡湯瀉下,如果餘熱未消,再用白芷湯;如果寒勝熱少,或者只有寒不熱,稱為牝瘧,應該用柴胡桂枝湯來解表。
若間日或三日發,或午後或夜發者,邪入陰分,加川芎、當歸、芍藥(酒炒)、熟地、知母(酒炒)各一錢,紅花(酒洗)、黃柏(酒炒)、升麻各四分,提起陽分,可截之。
愚按仲景先生云:瘧無他症,但隔日發而先寒後熱,寒多熱少,用桂枝石膏湯;發於夜,麻黃黃芩湯。竊謂前症若中氣虛而間日發者,用補中益氣湯;若氣血俱虛,而三日一發者,用十全大補湯。大抵邪氣在陽分者,淺而易治;邪氣在陰分者,深而難治。
白話文:
如果瘧疾每隔一天或三天發作,或是下午或晚上發作,說明邪氣入侵了陰分,可以加入川芎、當歸、芍藥(酒炒)、熟地、知母(酒炒)各一錢,紅花(酒洗)、黃柏(酒炒)、升麻各四分,提升陽氣,就能阻止瘧疾的發展。
我認為仲景先生說得對:瘧疾沒有其他症狀,只有隔日發作且先寒後熱,寒勝於熱,就用桂枝石膏湯;如果晚上發作,就用麻黃黃芩湯。我私下認為,如果上述症狀伴隨中氣虛弱而間日發作,就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氣血雙虛,而三日一發,就用十全大補湯。總的來說,邪氣在陽分者,淺表且容易治療;邪氣在陰分者,深層且難以治療。
若間一日,連發二日,或日夜各發者,氣血俱病,加人參、黃耆、白茯苓各一錢以補氣,川芎、當歸、芍藥、熟地黃各一錢以補血。
愚按此條治法,當以前後論參看用藥調治。
若陽瘧多汗,用黃耆、人參、白朮以斂之;無汗,柴胡、蒼朮、白朮、黃芩、乾葛以發之。
愚按仲景云:處暑以前瘧發而頭項痛,脈浮,惡風,有汗者,桂枝羌活湯;若惡風,無汗者,麻黃羌活湯;若久而汗多,腠理開泄,陽不能固,必補斂之;無汗,則腠理致密,邪不能解,必發散之;若屬飲食所傷,用六君子湯為主;勞傷元氣,用補中益氣湯為主。
白話文:
如果瘧疾一天發作一次,連續發作兩天,或者白天晚上各發作一次,就代表氣血都病了,要加入人參、黃耆、白茯苓各一錢來補氣,再加入川芎、當歸、芍藥、熟地黃各一錢來補血。
根據我的理解,這段治療方法需要根據發作的時間順序來調整用藥。
如果陽瘧發作時多汗,要用黃耆、人參、白朮來收斂;如果沒有汗,就要用柴胡、蒼朮、白朮、黃芩、乾葛來發散。
仲景說:處暑之前,瘧疾發作頭項疼痛,脈浮,怕風,有汗,可以用桂枝羌活湯;如果怕風,沒有汗,就用麻黃羌活湯;如果久病汗多,腠理開泄,陽氣不能固守,就一定要補益收斂;如果沒有汗,就代表腠理緻密,邪氣不能解表,就一定要發散;如果屬於飲食所傷,就以六君子湯為主;如果勞傷元氣,就以補中益氣湯為主。
若陰瘧多汗,用當歸、白芍藥、熟地、黃連、黃柏、黃耆以斂之;無汗,柴胡、蒼朮、川芎、紅花、升麻以發之。故曰有汗者要無汗,扶正為主;無汗者要有汗,散邪為主。
愚按前症若寒熱大作,不論先後,此太陽陽明合病,寒熱作則必戰。經曰:熱勝而動也,發熱則必汗泄。又曰:汗出不愈,知內熱也。陽盛陰虛之症,當內實外虛,不治,恐久而傳陰經也,宜用桂枝芍藥湯。若病久,須大補脾胃為主。蓋養正邪自除也。
若病人胃氣弱,飲食少,或服截藥傷脾胃而少食者,加人參一錢五分,芍藥(酒炒)、大麥芽各一錢。
白話文:
如果陰瘧患者多汗,就用當歸、白芍、熟地、黃連、黃柏、黃耆來收斂汗液;如果無汗,就用柴胡、蒼朮、川芎、紅花、升麻來發汗。所以說,有汗的病人要讓他們沒汗,以扶正為主;無汗的病人要讓他們出汗,以散邪為主。
我認為,如果患者寒熱交作,不論是先寒後熱還是先熱後寒,這都是太陽和陽明經合病,寒熱交作就會發作。經書上說:「熱盛則動」,發熱就會出汗。又說:「汗出不止,說明內有熱氣。」這是陽盛陰虛的病症,內實外虛,如果不治療,恐怕久病會傳入陰經,應該服用桂枝芍藥湯。如果病程較長,就要以大補脾胃為主,因為只有養正氣才能使邪氣自行消退。
如果病人胃氣虛弱,食慾不振,或因服用截斷病情的藥物傷了脾胃導致食慾不振,可以加人參一錢五分、芍藥(酒炒)、大麥芽各一錢。
愚按前症若用寒涼止截,脾胃傷損,必致連綿不已,若非培養元氣,決不能愈。然芍藥、麥芽善損脾腎,恐不宜多用。
洞庭馬志卿母,瘧後形體骨立,發熱惡寒,自汗盜汗,胸膈痞滿,日飲米飲盞許,服參、術藥益脹,臥床半年矣。余以為陽氣虛寒,用大劑補中益氣加附子一錢,二劑諸症漸退,飲食漸進,又二劑全愈。
若傷食痞悶,或有食積者,加神麯、麥芽、枳實(炒)各一錢,黃連(炒)五分。
愚按前症若脾胃無虧,飲食過多,而患暴怒胸膈痞悶者,宜用此方以消導宿滯;若飲食既消,而胸膈痞悶者,宜用六君子湯以調補脾胃;若勞傷元氣,兼停飲食,用補中益氣加半夏、茯苓以升補脾胃;若感怒兼食,用二陳、參、朮、木香、香附、山梔以補脾平肝。
白話文:
我認為之前這個病症如果用寒涼的藥物來止住,脾胃就會受到損傷,必然導致病情反覆,久治不愈。如果不注重調養元氣,絕對不可能痊癒。但是芍藥、麥芽容易損傷脾腎,恐怕不適合多用。
洞庭的馬志卿的母親,瘧疾之後身體消瘦,骨瘦如柴,發熱畏寒,自汗盜汗,胸悶氣短,每天只能喝一盞米湯,服用人參、白術等藥物之後反而更加脹滿,臥牀半年了。我認為是陽氣虛寒,就用大劑量的補中益氣湯加附子一錢,服用兩劑後病症逐漸減輕,飲食逐漸增加,又服用兩劑就完全痊癒了。
如果因為傷食而導致胸悶,或者有食物積滯,可以加神麴、麥芽、枳實(炒)各一錢,黃連(炒)五分。
我認為之前那個病症如果脾胃沒有虧損,只是飲食過多,而突然生氣導致胸悶氣短,可以用這個方子來消導宿食;如果飲食已經消了,但仍然胸悶氣短,就應該用六君子湯來調補脾胃;如果勞累損傷元氣,同時又有飲食停滯,就用補中益氣湯加半夏、茯苓來升補脾胃;如果因為生氣同時又吃東西,就用二陳湯、人參、白術、木香、香附、山梔子來補脾平肝。
冬官朱省庵,停食感寒而患瘧,自用清脾、截瘧二藥;食後腹脹,時或作痛,服二陳、黃連、枳實之類,小腹重墜,腿足浮腫,加白朮、山楂,吐食未化。余曰:食後脹痛,脾虛不能克化也;小腹重墜,陽氣不能升舉也;腿足浮腫,胃氣不能運行也;吐食不消,脾胃虛寒也。治以補中益氣湯加吳茱、薑、桂、木香,不數服而痊。
一婦人飲食後患瘧,嘔吐,屬內停飲食,外感風寒,用藿香正氣散而愈。後因怒,吐痰甚多,狂言,熱熾、胸膈脹痛,手按少止,脈洪大無倫,按之微細。余謂肝脾二經血少火旺,用加味逍遙散加熟地、川芎,二劑頓退,再用十全大補而安。
白話文:
冬官朱省庵,吃東西後感覺寒涼,就得了瘧疾,自己用清脾、截瘧兩種藥物治療。飯後肚子脹,偶爾還會疼痛,他就服用二陳、黃連、枳實等藥物。下腹沉重下墜,腿腳浮腫,便加了白朮和山楂,結果還是吐出沒消化的食物。我說:飯後脹痛,是因為脾虛不能消化食物;下腹沉重下墜,是因為陽氣不能上升;腿腳浮腫,是因為胃氣不能流通;吐出食物沒消化的,是因為脾胃虛寒。我便用補中益氣湯加吳茱萸、薑、桂、木香來治療,沒吃幾次病就好了。
一位婦人吃飯後得了瘧疾,還嘔吐,這是因為體內積食,又受了風寒,我用藿香正氣散治療,病就好了。後來她因為生氣,吐了許多痰,胡言亂語,發燒,胸口悶脹疼痛,用手按壓才稍微緩解,脈搏又快又大,按下去卻很微弱。我認為是肝脾兩經血少火旺,就用加味逍遙散加熟地、川芎來治療,兩劑藥就退燒了,接著又用十全大補湯,她終於恢復健康。
若痰盛,加半夏(薑製)、南星、枳實各一錢,黃芩(炒)、黃連各六分。
愚按前方非膏粱積熱實火為痰者,不宜用。若中氣虛而痰甚,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如未應,用一味薑汁尤好。
若欲截之,加檳榔、黃芩、青皮、常山各一錢,烏梅肉三個。
愚按前症若血氣俱虛,用人參、生薑各一兩,煎服頓止,不問新久並效。若咽酸口酸,且節飲食,其病潮作時雖大渴,只與薑湯,乘熱飲之,此亦截瘧之良法。每見飲啖生冷物者,病或少愈,多致脾虛胃損,反為難治。若病勢正熾,一、二髮間,未宜遽截,恐邪氣不去,正氣反傷耳!此法有益無害。
白話文:
如果痰多,可以加入半夏(用薑製)、南星、枳實各一錢,黃芩(炒)、黃連各六分。
我認為,上述藥方不適合用於膏粱積熱實火引起的痰症。如果體內中氣虛弱且痰多,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茯苓、半夏;如果效果不佳,單用薑汁效果更好。
如果想要止住痰症,可以加入檳榔、黃芩、青皮、常山各一錢,烏梅肉三個。
我認為,上述症狀如果血氣俱虛,可以用人參、生薑各一兩,煎服,可以立刻止住痰症,不論是新病還是舊病都管用。如果咽喉酸痛、嘴巴酸,並且節制飲食,即使發病時感到口渴,也只喝薑湯,趁熱喝下去,也是止住痰症的良方。我經常看到有些人吃生冷的食物,病情雖然稍微好轉,但大多導致脾胃虛弱,反而更難治癒。如果病情正處於高發期,一兩天內,不應該急於止住痰症,以免邪氣不能去除,反而損傷正氣。這種方法有利無害。
一上舍,每至夏秋,非停食作瀉,必瘧、痢、霍亂,遇勞吐痰,頭眩,體倦,發熱惡寒。雜用四物、二陳、芩、連之類。患瘧服止截之藥,前症益甚,時或遍身如芒刺然。余謂中氣虛熱,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內參、耆各用三錢,歸、術各二錢,四十餘劑全愈。
若日久虛瘧,寒熱不多,或無寒而微熱者,邪氣已無,只用四君子合四物湯加柴胡、黃芩、陳皮,以滋補氣血。
愚按前症若因胃氣虛,用四君加升麻、當歸;若脾血虛,用四君加川芎、當歸;若因中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大凡久瘧,多屬元氣虛寒。蓋氣虛則寒,血虛則熱,胃虛則惡寒,脾虛則發熱,陰火下流則寒熱交作,或吐涎不食,戰慄泄瀉,手足逆冷,皆脾胃虛弱,但補中益氣,其諸症悉愈。
白話文:
在過去的醫學時代,一旦進入夏天和秋天,病人的狀況常常會變得很糟糕。他們可能因為無法控制飲食而導致腹瀉,或者患上瘧疾、痢疾、霍亂等疾病。稍微勞累就會咳嗽並感到疲憊,頭暈,全身乏力,並且有發熱和畏寒的症狀。這種情況下,醫生通常會開一些包含四物、二陳、黃芩和黃連等成分的藥物來治療。
對於患有瘧疾的病人,醫生會使用能快速止住瘧疾的藥物,但這種方法往往使病人的病情加重,甚至出現全身像針刺一樣的疼痛。根據我的看法,這是因為身體的中焦氣虛而生熱所致。因此,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茯苓、半夏、黨參和黃耆,其中的黨參和黃耆各使用三錢,當歸和白朮各使用兩錢,總計服用四十多劑後,病情可以完全痊癒。
如果病程長期且虛弱的瘧疾,發熱和寒意不多,或者只有微熱的情況,那麼這可能意味著病原體已經消失,只需要使用四君子湯加上四物湯,再添加柴胡、黃芩和陳皮,以滋補氣血即可。
根據我的理解,如果這些症狀是由於胃氣虛弱引起的,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上升麻和當歸;如果是脾血虛弱,則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上川芎和當歸;如果是由中焦氣下陷引起,則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茯苓和半夏。基本上,長期的瘧疾多屬於元氣虛寒。因為氣虛會導致寒症,血虛會導致熱症,胃虛會導致畏寒,脾虛會導致發熱,陰火向下流動則會交替出現寒熱症狀,或者出現吐涎不食、抽搐和洩瀉、四肢冰冷等症狀,這些都是因為脾胃虛弱。只要補充中焦益氣,所有症狀都能得到改善。
一婦人瘧久不愈,發熱,口乾,倦甚。此脾胃虛熱,用七味白朮散加麥門、五味,作大劑煎與恣飲;再發稍可,乃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十餘劑而愈。
一婦人久瘧寒熱,服清脾飲之類,胸膈飽脹,飲食減少,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炮姜各一錢而痊。
白話文:
一位婦女長期患瘧疾,久治不癒,發燒、口渴、疲倦不堪。醫生診斷為脾胃虛熱,便開了七味白朮散加麥門冬、五味子,加大劑量煎好讓她盡情喝;病情稍有好轉後,又開了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連續服用十幾劑,病症終於痊癒。
另一位婦女久患瘧疾,寒熱交替,服用清脾類藥物後,卻出現胸膈飽脹、食慾不振等症狀。醫生開了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炮姜,每味藥各一錢,服用後便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