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綸

《明醫雜著》~ 卷之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0)

1. 咳嗽

若痰積、食積作咳嗽者,用香附、栝蔞仁、貝母、海石、青黛、半夏曲、軟石膏、山楂、枳實、黃連(姜炒),為末,蜜調噙化。

愚按前症若因飲食停滯胃口濕熱所化者,宜用本方;若因脾胃氣虛而痰積滯,用六君子加枳殼、木香;若因脾胃氣虛而食積滯,用六君子加神麯、麥芽。夫早間吐痰咳嗽,屬食積;喘促咳嗽,屬肺氣虛火旺。大抵當助胃壯氣為主,不可專攻其痰。

若勞嗽見血,加阿膠、當歸、芍藥、天門冬、知母、貝母、桑白皮,亦於前肺虛、陰虛二條擇用。大抵咳嗽見血,多是肺受熱邪,氣得熱而變為火,火盛而陰血不寧,從火上升,故治宜瀉火滋陰,忌用人參等甘溫之藥。然亦有氣虛而咳血者,則宜用人參、黃耆、款冬花等藥,但此等症不多耳!

愚按前症亦有勞傷元氣,內火妄動而傷肺者;亦有勞傷腎水,陰火上炎而傷肺者;有因過服天門、生地寒藥,損傷脾胃,不能生肺氣而不愈者;有因誤用黃柏、知母之類,損傷陽氣,不能生陰精而不愈者。凡此皆脾肺虧損,而腎水不足,以致虛火上炎真臟為患也。須用補中益氣湯補脾土而生肺金,用六味地黃丸滋腎水而生陰精,否則不救。

一武職,素不慎起居,吐痰,自汗,咳嗽,發熱。服二陳、芩、連、山梔之類,前症不減,飲食少思;用四物、二陳、芩、連之類,前症愈甚,反添胸膈不利,食少,晡熱;加桑皮、杏仁、紫蘇之類,胸膈膨脹,小便短少,用四苓、枳殼之類,小便不通,飲食不進。余視之,六脈洪數,肺腎二部尤甚。

余曰:脾土既不能生肺金,而心火乘之,必變肺癰之症也。不信,仍服前藥,後吐痰唾膿,復求治。余曰:胸膈痞滿,脾土敗也。已而果歿。

因咳而有痰者,咳為重,主治在肺;因痰而致咳者,痰為重,主治在脾。但是食積成痰,痰氣上升,以致咳嗽,只治其痰,消其積,而咳自止,不必用肺藥以治咳也。

愚按前論治法最是。仍分六淫、七情及五臟相勝、脾肺虛實以治之,否則恐成肺癰之症。

一男子,脾胃不和,服香燥行氣之劑,飲食少思,兩脅脹悶;服行氣破血之藥,致飲食不入,右脅脹痛,喜手按之。余曰:乃肝木克脾土,而脾土不能生肺金也,用滋化源之藥,四劑諸症頓退。余又曰:火令在邇,當再補脾土以養肺金。不信,後復作吐膿而歿。

白話文:

咳嗽

若咳嗽是因痰積或食積引起,可用香附、栝樓仁、貝母、海石、青黛、半夏曲、滑石膏、山楂、枳實、炒黃連研末,用蜂蜜調和含服。

如果咳嗽是因飲食停滯、胃口濕熱導致的,可以使用上述藥方;如果是脾胃氣虛導致痰積,則用六君子湯加枳殼、木香;如果是脾胃氣虛導致食積,則用六君子湯加神麴、麥芽。早起咳嗽並吐痰,屬食積;喘促咳嗽,屬肺氣虛火旺。總之,治療應以健脾益氣為主,不可單純攻痰。

若咳嗽帶血,可加入阿膠、當歸、芍藥、天門冬、知母、貝母、桑白皮,並根據肺虛或陰虛的情況選擇使用。咳嗽帶血大多是肺部受熱邪侵犯,氣化為火,火盛則陰血不安,從而導致出血,因此治療應以瀉火滋陰為主,忌用人參等溫熱藥物。但也有氣虛而咳血的,則宜用人參、黃耆、款冬花等藥,不過這種情況較少。

有些咳嗽是因勞傷元氣,內火妄動而傷肺;有些是因勞傷腎水,陰火上炎而傷肺;有些是因過度服用天門冬、生地等寒涼藥物,損傷脾胃,影響肺氣而導致咳嗽不愈;有些是因誤用黃柏、知母等藥物,損傷陽氣,影響陰精而導致咳嗽不愈。這些情況都是脾肺虧損,腎水不足,導致虛火上炎而損傷臟腑。必須用補中益氣湯補益脾土以生肺金,用六味地黃丸滋養腎水以生陰精,否則難以治愈。

曾有一名武職人員,生活不規律,出現吐痰、自汗、咳嗽、發熱等症狀。服用二陳湯、黃芩、黃連、山梔子等藥物後,症狀未見好轉,且食慾不振;改用四物湯、二陳湯、黃芩、黃連等藥物後,症狀反而加重,並出現胸悶、食慾不振、午後發熱;再加入桑白皮、杏仁、紫蘇等藥物後,出現胸悶脹滿、小便短少;服用四苓散、枳殼等藥物後,小便不通,飲食不進。我診脈後發現,其六脈洪數,肺腎兩部尤甚。

我判斷,脾土不能生肺金,心火乘虛而入,必定會發展成肺癰。果然,病人繼續服用之前的藥物後,開始吐出膿痰,再次求醫。我說:胸膈痞滿,是脾土衰敗的表現。不久後,病人便去世了。

因咳嗽而有痰,咳嗽是主症,應重點治療肺;因痰而致咳,痰是主症,應重點治療脾。如果是食積化痰,痰氣上逆導致咳嗽,只需化痰消積,咳嗽自然會停止,不必用治療肺的藥物。

上述治療方法是最恰當的。治療咳嗽還應根據外邪、情志以及五臟相克、脾肺虛實等情況進行辨證論治,否則容易發展成肺癰。

曾有一男子,脾胃不和,服用辛燥行氣的藥物後,食慾不振,兩脅脹悶;服用行氣破血的藥物後,飲食不進,右脅脹痛,喜歡用手按壓。我診斷為肝木克脾土,脾土不能生肺金,於是使用滋補脾胃的藥物,服藥四劑後,諸症狀迅速減輕。我又告誡他,火邪未除,應再次補益脾土以滋養肺金。他不信,結果再次出現吐膿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