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二 (11)
卷之二 (11)
1. 痰飲
痰屬濕熱,乃津液所化,因風寒濕熱之感,或七情飲食所傷,以致氣逆液濁,變為痰飲,或吐咯上出,或凝滯胃膈,或留聚腸胃,或客於經絡四肢,隨氣升降,遍身上下無處不到。其為病也,為喘,為咳,為噁心嘔吐,為痞隔壅塞、關格異病,為泄,為眩暈,為嘈雜、怔忡、驚悸,為癲狂,為寒熱,為痛腫,或胸間轆轆有聲,或背心一點常如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所致。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
痰有新久、輕重之殊。新而輕者,形色清白,氣味亦淡;久而重者,黃濁稠結,咳之難出,漸成惡味酸辣腥臊鹹苦,甚至帶血而出。治法:痰生於脾胃,宜實脾燥濕;又隨氣而升,宜順氣為先,分導次之;又氣升屬火,順氣在於降火。熱痰則清之,濕痰則燥之,風痰則散之,郁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積則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又中氣虛者,宜固中氣以運痰,若攻之太重,則胃氣虛而痰愈甚矣。
主方:二陳湯
橘紅,半夏(湯泡),白茯苓,甘草(炙),生薑
上方總治一身之痰。如要下行,加引下藥;上行,加引上藥。
若濕痰多軟,如身體倦怠之類,加蒼、白朮;寒痰痞塞胸中,倍加半夏,甚者加麻黃、細辛、烏頭之類。
愚按痰者,脾胃之津液,或為飲食所傷,或因七情、六淫所擾,故氣壅痰聚。諺云肥人多痰,而在瘦人亦有之,何也?蓋脾統血、行氣之經,氣血俱盛,何痰之有?皆由過思與飲食所傷,損其經絡,脾血既虛,胃氣獨盛,脾為己土,胃為戊土,戊癸化火,是以濕因氣化,故多痰也。遊行周身,無所不至。
痰氣既盛,客必勝主,或奪於脾之大絡之氣,則倏然仆地者,此痰厥也,升於肺者,則喘急咳嗽;迷於心,則怔忡恍惚;走於肝,則眩暈不仁,脅肋脹痛;關於腎,不哈而多痰唾;留於胃脘,則嘔瀉而作寒熱;注於胸,則咽膈不利,眉稜骨痛;入於腸,則漉漉有聲,散則有聲,聚則不利。
竊謂若脾氣虛弱,不能消濕,宜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若因脾氣虛弱濕熱所致,宜用東垣清燥湯;若因胃氣虛弱,寒痰凝滯者,宜用人參理中湯;若因脾胃虛寒而痰凝滯者,宜用理中化痰丸;若因脾虛而痰滯氣逆,宜用六君子加木香;若因脾胃虛弱而肝木乘侮,宜用六君子加柴胡,頭痛宜用半夏白朮天麻湯;若因脾腎虛弱,寒邪所乘,以致頭痛,宜用附子細辛湯。
若風痰,加南星、枳殼、白附子、天麻、殭蠶、豬牙皂角之類;氣虛者,更加竹瀝,氣實加荊瀝,俱用薑汁。
愚按《脈訣》云:熱則生風,故云風自火出。若風邪氣滯,痰蘊於胸中者,宜用之;若因肺經風熱而生痰者,宜用金沸草散;若因風火相搏,肝經風熱熾盛而生痰者,宜用牛黃抱龍丸或牛黃清心丸;若因肝經血燥而生痰者,宜用六味地黃丸;若因熱盛制金,不能平木而生痰者,宜用柴胡梔子散;若因中氣虛弱,不能運化而生痰者,宜用六君、柴胡、鉤藤。
白話文:
痰的性質屬於濕熱,是身體的津液轉化而來。由於感受風寒濕熱,或是受到情緒、飲食的影響,導致體內氣機逆亂,津液變得混濁,就形成了痰飲。這些痰飲可能從口吐出,也可能凝結在胃部、胸膈,或者停留在腸胃,甚至會跑到經絡四肢,隨著氣的升降在全身遊走,無處不到。
痰飲引起的疾病有很多,例如喘氣、咳嗽、噁心嘔吐、胸悶阻塞、大小便不順暢、頭暈、心中煩躁、心悸、驚恐、癲狂、忽冷忽熱、疼痛腫脹等。有時胸部會有咕嚕咕嚕的聲音,有時背部會感覺冰涼,有時四肢會麻木沒有知覺,這些都可能是痰引起的。許多疾病都可能同時有痰,只是世人不知道而已。
痰有新舊、輕重之分。新的、輕的痰,顏色清白,氣味也淡;舊的、重的痰,顏色黃濁濃稠,難以咳出,而且味道會越來越差,變成酸辣腥臭鹹苦,甚至會帶血。治療方法上,由於痰是從脾胃產生,所以要健脾燥濕。痰又會隨著氣機上升,所以要先順氣,再疏導痰。氣機上升屬於火,所以順氣也要降火。熱痰要清熱,濕痰要燥濕,風痰要疏散,鬱結的痰要疏通,頑固的痰要軟化,食物積滯引起的痰要消食,痰在上部要用吐法,痰在中間要用下法。如果中氣虛弱,就要固本培元來運化痰,如果攻伐太過,反而會使胃氣虛弱,痰會更多。
主要方劑是二陳湯,包含橘紅、半夏(用湯泡過)、白茯苓、甘草(炙烤過)、生薑。這個方子可以治療全身的痰。如果需要向下走,就加入引導向下走的藥,如果需要向上走,就加入引導向上走的藥。
如果濕痰多,而且質地軟,身體感到疲倦,可以加入蒼朮、白朮。如果寒痰阻塞在胸中,可以多用半夏,嚴重的話可以加入麻黃、細辛、烏頭等藥。
我認為痰是脾胃的津液,可能是因為飲食不當,或是因為情緒、外邪的侵擾,導致氣機壅塞,痰就聚集起來。俗話說肥胖的人多痰,但其實瘦的人也會有痰,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脾主導血液運行和氣機運行,如果氣血都很旺盛,就不會有痰。會產生痰多是因為思慮過多或飲食不當,損傷了經絡,導致脾血虛弱,胃氣獨盛。脾屬己土,胃屬戊土,戊癸會化火,所以濕氣會因為氣機的變化而變成痰。這些痰會在全身遊走,無處不到。
痰氣一旦強盛,就會反過來壓制身體的正氣。痰如果侵犯到脾的大絡之氣,就會突然昏倒,這就是痰厥。痰如果向上走到肺,就會引起喘息咳嗽;痰如果迷惑心神,就會感到心慌意亂;痰如果走到肝,就會引起頭暈、麻木、脅肋脹痛;痰如果跑到腎,就會不停地吐痰;痰如果停留在胃部,就會嘔吐腹瀉,還會忽冷忽熱;痰如果停留在胸部,就會感到咽喉不利,眉骨疼痛;痰如果跑到腸道,就會腹中咕嚕作響,散開時會有聲音,聚在一起時會感到不舒服。
我認為,如果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濕氣,應該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茯苓、半夏;如果是因為脾氣虛弱導致濕熱,應該用東垣清燥湯;如果是因為胃氣虛弱,寒痰凝滯,應該用人參理中湯;如果是因為脾胃虛寒,導致痰凝滯,應該用理中化痰丸;如果是因為脾虛導致痰滯氣逆,應該用六君子湯加上木香;如果是因為脾胃虛弱導致肝木乘虛侮土,應該用六君子湯加上柴胡;如果頭痛,應該用半夏白朮天麻湯;如果是因為脾腎虛弱,又受到寒邪侵擾導致頭痛,應該用附子細辛湯。
如果是風痰,可以加入南星、枳殼、白附子、天麻、殭蠶、豬牙皂角等藥。氣虛的人,可以加入竹瀝,氣盛的人,可以加入荊瀝,這些都要用生薑汁一起服用。
我認為《脈訣》說:「熱則生風」,所以說風是從火而來。如果風邪氣滯,痰蘊在胸中,應該用上述的藥方;如果是因為肺經風熱而生痰,應該用金沸草散;如果是因為風火相搏,肝經風熱過盛而生痰,應該用牛黃抱龍丸或牛黃清心丸;如果是因為肝經血燥而生痰,應該用六味地黃丸;如果是因為熱盛克金,不能平抑肝木而生痰,應該用柴胡梔子散;如果是因為中氣虛弱,不能運化而生痰,應該用六君子湯加上柴胡、鉤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