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二 (16)
卷之二 (16)
1. 擬治嶺南諸病
若誤認為血虛而用四物沉陰之劑徑生其血,則脾土復傷,諸臟皆病,虛症蜂起,反為難治,甚致不救。
瘧久者,加人參一錢五分,當歸一錢;汗多者,去蒼朮,換白朮,加白芍藥(酒炒)一錢五分。
愚按瘧久不愈,屬中氣虛不能滋養諸臟,但調補脾胃,諸病自退。其汗自出者,乃陽氣虛而不能衛固於腠理也,用四君加歸、耆、陳皮;未應,加薑、桂。手足逆冷,急加附子。盜汗者,陰虛而腠理不密也,宜用八珍加肉桂、五味子。煩熱作渴,暫用當歸六黃湯,其中三黃俱炒黑,倍加參、耆,汗既止,仍用八珍散之類。
若腎氣素虛,發熱作渴,宜六味丸。手足逆冷,或痰氣上攻,宜用八味丸。若邪氣既散,而寒熱仍作,此真氣虛也,即用補中益氣湯。若氣血虛而寒熱者,用八珍湯。若治失其宜,則元氣虧損,變症百出,不但久瘧而已矣。
瘧後變成痢疾,宜從虛治,故用補脾胃藥。
黃連(炒),木香,縮砂,黃芩(炒),橘皮,白朮,當歸(酒洗,各一錢),白芍藥(炒,二錢),甘草(炙,五分)
上薑、水煎,食前服。
愚按前症乃病氣有餘、形氣不足而變症也,宜用原方,以清解脾胃邪熱。若病氣形氣俱不足而不能愈,宜補中益氣湯滋養諸臟自愈。
若溫暑之月,民病天行瘟疫熱病,治宜清熱解毒之劑,兼治內外,愈後隨當調理脾胃,以壯元氣。
枯黃芩,升麻,乾葛,知母(酒炒,各一錢),人參,石膏,白芍藥(各一錢半),黃連(酒炒,四分),甘草(七分),羌活(二錢),生地黃(酒洗,五分)
上薑、水煎,食前熱服,渣繼服。
愚按前症若邪在足陽明,表裡不解者,宜用本方和解之。若疏通過度,胃氣虧損,而發熱煩渴者,用竹葉黃耆湯以生津液;若誤汗亡陽,而發熱煩渴者,用升陽益胃湯;若誤下亡陰。而發熱煩躁者,用理中湯。
若胸膈痞悶,痰涎壅塞者,加枳實、半夏各一錢,生薑汁四、五匙。脾胃不實,加白朮一錢半。
愚按前症若形病表裡俱實,而痰邪痞悶者,宜用本方。若脾肺氣虛,痰涎不得運化而痞悶者,宜用六君子,少加桔梗、枳殼。若脾胃虛弱,不能攝涎歸源而痞悶者,宜用六君、炮姜。
若時氣發熱,變為黃病,所謂瘟黃也。治宜內瀉濕熱。
茵陳,黃連(姜水炒),山梔仁,白茯苓,厚朴(姜水炒),木通,白朮,人參(各一錢),木香(七分),白芍藥(酒炒),乾葛(各一錢半)
上薑、水煎,食前服,渣繼服。
愚按前症若因濕熱壅滯所致者,宜用此方。若因病久元氣益虛,而脾之正色見於外者,宜用補中益氣加茵陳、茯苓。若中氣虛寒,四肢厥冷,或浮腫、黑黃者,用人參理中湯加茯苓、茵陳。觀東坡任黃州,用聖散子,正謂此意。土人不知,反用檳榔導損真氣,疏泄腠理,外邪易感,病由是作。
白話文:
擬治嶺南諸病
若誤以為病人血虛而使用四物湯等滋陰補血的藥物,反而會損傷脾胃,導致其他臟腑都生病,虛症叢生,更加難以治療,甚至危及生命。
瘧疾久治不愈者,可加人參1.5克,當歸1克;若病人出汗過多,則去掉蒼朮,換成白朮,並加白芍藥(酒炒)1.5克。
我認為,瘧疾久治不愈,是因為中氣虛弱,無法滋養各個臟腑,只要調理脾胃,其他疾病自然會好轉。如果病人自行出汗,是因為陽氣虛弱,無法保護肌膚腠理,應該使用四君子湯加當歸、黃耆、陳皮;若效果不佳,再加生薑、桂枝。手腳冰冷者,需緊急服用附子。盜汗者,是因為陰虛,腠理疏鬆,宜用八珍湯加肉桂、五味子。發熱口渴者,暫時服用當歸六黃湯,其中三黃藥需炒黑,人參、黃耆加倍,汗止後,再服用八珍湯等方劑。
若腎氣本來就虛弱,出現發熱口渴的症狀,宜服用六味地黃丸。手腳冰冷,或痰氣上逆者,宜服用八味丸。如果邪氣已散,但寒熱症狀仍持續存在,這是因為真氣虛弱,應服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氣血虛弱伴有寒熱症狀,則服用八珍湯。如果治療方法失當,元氣就會受損,各種併發症就會出現,不僅僅是瘧疾久治不癒的問題了。
瘧疾痊癒後轉變為痢疾,應從虛弱的方面治療,因此應服用補益脾胃的藥物。
藥方:炒黃連、木香、縮砂仁、炒黃芩、橘皮、白朮、酒洗當歸(各1克)、炒白芍藥(2克)、炙甘草(0.5克)。
用法:加生薑、水煎服,飯前服用。
我認為,上述症狀是病邪有餘、正氣不足所致的併發症,應使用原方,以清解脾胃的邪熱。如果病邪和正氣都不足以痊癒,則應服用補中益氣湯,滋養臟腑,使疾病自愈。
在溫熱的夏季,民眾常患流行性瘟疫熱病,治療應以清熱解毒為主,兼顧內外,痊癒後應調理脾胃,以增強元氣。
藥方:枯黃芩、升麻、葛根、酒炒知母(各1克)、人參、石膏、白芍藥(各1.5克)、酒炒黃連(0.4克)、甘草(0.7克)、羌活(2克)、酒洗生地黃(0.5克)。
用法:加生薑、水煎服,飯前熱服,藥渣再煎服一次。
我認為,上述症狀如果邪氣在足陽明經,表裡不通者,宜用此方和解。若過度疏通,胃氣受損,出現發熱煩渴,則用竹葉黃耆湯以生津;若因出汗過多傷及陽氣,而發熱煩渴,則用升陽益胃湯;若因瀉下過度傷及陰液,而發熱煩躁,則用理中湯。
如果胸膈痞悶,痰涎阻塞,可加枳實、半夏各1克,生薑汁4-5匙。脾胃虛弱者,加白朮1.5克。
我認為,上述症狀如果表裡俱實,痰邪壅塞,宜用此方。若脾肺氣虛,痰涎不能運化而致痞悶,宜用六君子湯,少加桔梗、枳殼。若脾胃虛弱,不能將痰涎吸收而致痞悶,宜用六君子湯加炮薑。
如果因時令而發熱,轉變為黃疸,即所謂瘟疫黃疸,治療應以瀉濕熱為主。
藥方:茵陳、薑水炒黃連、山梔子仁、白茯苓、薑水炒厚朴、木通、白朮、人參(各1克)、木香(0.7克)、酒炒白芍藥、葛根(各1.5克)。
用法:加生薑、水煎服,飯前服用,藥渣再煎服一次。
我認為,上述症狀如果因濕熱壅滯所致,宜用此方。如果因病程長,元氣虛弱,而脾的正色顯露在外,宜用補中益氣湯加茵陳、茯苓。如果中氣虛寒,四肢厥冷,或浮腫、黃疸色深黑,則用人參理中湯加茯苓、茵陳。觀蘇軾在黃州任職時,使用聖散子,正是這個意思。當地人卻不知道,反而使用檳榔,損傷真氣,疏泄腠理,容易受外邪侵襲,疾病由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