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二 (15)
卷之二 (15)
1. 擬治嶺南諸病
春秋時月,人感山嵐瘴霧之氣,發寒熱,胸膈飽悶,不思飲食,此毒氣從鼻口入內也。治當清上焦、解內毒、行氣降痰,不宜發汗。
主方
黃連(姜炒),黃芩,木香,厚朴(薑製),枳實(麩炒),半夏(湯洗),桔梗,柴胡,川芎,木通(各一錢),生甘草(七分),升麻,蒼朮(泔浸鹽水炒,各一錢五分)
上薑、水煎,食前熱服。
愚按嶺南炎方瀕海,地卑土薄,故陽氣常泄,陰氣常盛,四時放花,冬無霜雪,一歲之間,暑熱過半,窮臘久晴,或至搖扇。人居其間,氣多上壅,膚多汗出,腠理不密,蓋陽不反本而然也。陽燠既泄,則使人本氣不堅,陽不下降,常浮而上,氣浮而不堅,則玄府開疏,汗液易泄,故內寒外熱、上熱下寒之症由生也。治當固陽氣、實腠理為主。
若多用表散之藥,則陽氣愈虛,風邪益盛,鮮有不誤者矣。苟系外邪為患,則當解散之。外邪既解,而病仍作,肺氣傷也,用補中益氣湯。若頭目不清,胃氣不能上升也,加蔓荊子。若飲食少思,胃氣虛也,用四君子湯。若食而難化,脾氣虛也,用六君子加芍藥、當歸。若畏寒冷飲食,或作吞酸,脾氣虛寒也,前藥更加炮姜;不應,再加吳茱萸四分,黃連二分。余各當推而治之。
嶺南瘴癘為患諸症,詳見衛生篇。凡宦遊此地者,當備此書而常覽之。
若寒溫失節,汗身脫衣巾,感冒風寒之氣,氣閉發熱,頭疼,此則傷寒類也。但嶺南氣溫,易出汗,故多類瘧,重則寒熱不退,輕則為瘧。南方氣升,故嶺南人得此病者,卒皆胸滿,痰涎壅塞,飲食不進,與北方傷寒只傷表而里自和者不同。治當解表清熱、降氣行痰,此方用於寒涼時月,及雖在溫暖時而感冒風寒者。
羌活,蒼朮(泔浸),柴胡,黃芩,橘紅,半夏(湯洗),枳實,甘草(炙),川芎(各一錢)
上薑、水煎,食前服,渣隨服,取汗出止服。
愚按前症若內停飲食,外感風寒,用藿香正氣散;若脾氣虛弱,而寒熱,作嘔,用金不換散。蓋嶺南之地,濕熱熏蒸,腠理不閉,津液妄泄,陽氣內虛,法當調補肺氣為主。蓋肺主氣而司腠理,肺氣虛則腠理不密,故津液妄泄,多患前症。若外邪既去,當補脾土以生肺金。
瘴瘧、時瘧寒熱往來。
柴胡,知母(各一錢五分,炒),蒼木(泔浸),黃芩(酒炒),乾葛,陳皮,半夏(湯洗),川芎(各一錢),甘草(七分,炙)
上姜三片,烏梅二個,水煎,侵晨、午前服。
愚按前症若因外邪未解,而寒熱往來者,宜用原方解散之;若因脾氣素弱,或服前藥外邪既去而寒熱不止,或欲嘔少食者,脾氣虧損也,宜用補中益氣湯加半夏、乾葛、茯苓調補之。若午前寒熱,屬氣虛,用四君子加當歸、升麻;若午後寒熱,屬血虛,用八珍湯加柴胡、升麻。大凡病久氣虛而血弱者,必發熱,須用四君之類調補脾胃,脾胃一健,氣血自生。
白話文:
春天或秋天的時候,人如果感受到山林間潮濕悶熱的瘴氣,就會發冷發熱,胸口悶脹不舒服,不想吃東西,這是因為毒氣從鼻子或嘴巴進入體內。治療時應該清理上焦的熱毒,化解體內毒素,疏通氣機,消除痰液,不適合用發汗的方式。
主要的藥方是:
黃連(用薑汁炒過)、黃芩、木香、厚朴(用薑汁製過)、枳實(用麩皮炒過)、半夏(用熱水洗過)、桔梗、柴胡、川芎、木通(各一錢)、生甘草(七分)、升麻、蒼朮(用淘米水浸泡後用鹽水炒過,各一錢五分)。
把上面的藥材加薑和水一起煎煮,在飯前趁熱服用。
我認為嶺南地區地處炎熱的南方,靠近海邊,地勢低窪,土地貧瘠,所以陽氣容易耗散,陰氣就比較旺盛。一年四季都有花開,冬天也沒有霜雪,一年當中,炎熱的時間超過一半,即使到年底最冷的時候,天氣也常常晴朗,甚至還要搖扇子。居住在這裡的人,氣機容易向上壅塞,皮膚容易出汗,毛孔不緊密,這是因為陽氣不能回歸根本的緣故。陽氣過度耗散,就會使人的根本之氣不堅固,陽氣不能下降,常常浮在上面,氣浮而不堅固,就會使毛孔開疏,汗液容易流失,所以就產生內寒外熱、上熱下寒的症狀。治療時應該以固護陽氣、收斂毛孔為主要原則。
如果大量使用發散的藥物,就會使陽氣更加虛弱,風邪更加猖獗,很少有不出問題的。如果真的是外邪引起的疾病,就應該用藥物疏散外邪。如果外邪已經解除,而疾病仍然發作,那就是肺氣受損了,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如果頭腦不清醒,是因為胃氣不能上升,應該加入蔓荊子。如果食慾不佳,是因為胃氣虛弱,應該使用四君子湯。如果吃東西難以消化,是因為脾氣虛弱,應該使用六君子湯,再加入芍藥、當歸。如果怕冷、不敢吃冷的食物,或者出現胃酸過多,是因為脾氣虛寒,應該在前述藥方的基礎上加入炮薑;如果沒有效果,再加入吳茱萸四分,黃連二分。其他的症狀,也應當按照這個思路來治療。
嶺南地區的瘴癘病很常見,詳細情況可以參考《衛生篇》。凡是到這裡做官或遊玩的人,都應該準備這本書,經常翻閱。
如果寒溫不適,出汗後脫掉衣服,感受了風寒之氣,就會出現氣機閉塞而發熱、頭痛,這屬於傷寒一類的疾病。但是嶺南地區氣溫高,容易出汗,所以很多情況都像瘧疾,嚴重的會發冷發熱不退,輕微的則表現為瘧疾。南方氣機上升,所以嶺南人得這種病後,常常會胸悶、痰多、不想吃東西,這與北方傷寒只傷及表面而體內安好的情況不同。治療時應該解表清熱、降氣化痰,這個藥方可以用於寒涼的季節,以及即使在溫暖的季節,但因為感冒風寒而發病的狀況。
藥方是:
羌活、蒼朮(用淘米水浸泡過)、柴胡、黃芩、橘紅、半夏(用熱水洗過)、枳實、炙甘草、川芎(各一錢)。
把上面的藥材加薑和水一起煎煮,在飯前服用,藥渣也一起服用,以出汗為止。
我認為前面說的症狀,如果體內有未消化的食物,又感受了風寒,可以用藿香正氣散;如果脾氣虛弱,出現發冷發熱、噁心嘔吐,可以用金不換散。因為嶺南地區濕熱熏蒸,毛孔不閉合,津液容易流失,導致陽氣內虛,治療時應該以調理補養肺氣為主。因為肺主氣,主管毛孔,肺氣虛弱就會使毛孔不緊密,所以津液容易流失,也容易患上前面說的那些症狀。如果外邪已經去除,應該補養脾土以滋養肺金。
瘴瘧、時瘧,表現為發冷發熱交替出現。
藥方是:
柴胡、知母(各一錢五分,炒過)、蒼朮(用淘米水浸泡過)、黃芩(用酒炒過)、葛根、陳皮、半夏(用熱水洗過)、川芎(各一錢)、炙甘草(七分)。
把上面的藥材加三片生薑、兩個烏梅,用水煎煮,在早晨和中午服用。
我認為前面說的症狀,如果是因為外邪沒有解除而導致發冷發熱交替出現,應該使用原來的藥方來疏散外邪;如果是因為脾氣原本就虛弱,或者服用了前面的藥方後外邪已經去除但發冷發熱仍然不止,或者有想嘔吐、食慾不佳的情況,那就是脾氣虧損了,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再加入半夏、葛根、茯苓來調理補養。如果是上午發冷發熱,屬於氣虛,可以用四君子湯,再加入當歸、升麻;如果是下午發冷發熱,屬於血虛,可以用八珍湯,再加入柴胡、升麻。一般來說,病程較長,導致氣虛血弱的人,一定會發熱,必須使用四君子湯之類的藥方來調理脾胃,只要脾胃強健了,氣血自然就會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