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綸

《明醫雜著》~ 卷之五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9)

1. 驚搐等症誤用藥餌

小兒或因驚搐,或變蒸,或食積,或寒熱往來,誤服解表、瀉利之藥,傷損脾胃,氣血難以發生,面黃肌瘦,目動,咬牙,發稀,足弱不能行步。此屬胃虛,非肝腎也,當長緩調理,復全胃氣可也。

愚按藥餌偏勝之味,脾胃非所宜也。況小兒之疾,多因乳食不調,寒溫失節,虧損脾胃元氣,根本不固,而邪得以致之。亦有因乳母六淫、七情、飲食、起居所致。苟不明其本末、辨其緩急,而誤用峻厲之藥,重傷脾胃生生之氣,變症百出,促其夭亡,誰之咎也?丹溪先生《慈幼論》言之詳矣。

白話文:

標題:[誤用藥物治療驚搐等症狀]

內容:有時候小孩可能會出現驚搐,或是發育過程中的身體調整,或是飲食不當導致的消化不良,或是冷熱交替引起的不適,如果在這種情況下錯誤地使用了發汗解表或是瀉下的藥物,可能會傷害到孩子的脾胃功能,導致氣血生成困難,孩子會變得面色蠟黃、身體消瘦、眼睛不停轉動、咬牙、頭髮稀疏,雙腳無力無法正常行走。這種情況是屬於脾胃虛弱,並不是肝腎的問題,應當採取長期溫和的方式調理,恢復脾胃的功能即可。

我個人認爲,過於偏激的藥物味道,對脾胃並不適宜。況且小孩生病,大多是因爲餵養不當,或是冷暖調節失當,損傷了脾胃的原始活力,根基不穩,所以疾病纔會乘虛而入。也可能是因爲母親在孕期受到外界環境、情緒波動、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等因素影響。如果不明白病根所在,不分辨病情的輕重緩急,就胡亂使用強烈藥物,進一步傷害脾胃的生機,各種併發症就會接踵而至,加速孩子的夭折,這該怪誰呢?丹溪先生在《慈幼論》中對此有詳細的論述。

以上是對古文中醫理論的現代翻譯,供參考。

2. 風斑及腳指常腫

小兒身常發風斑及腳指常紅腫,此脾經風熱也。用防風通聖散去硝、黃,加鼠黏子、酒炒黃連,為末服之;亦用防風、白芷、薄荷、黃連、黃芩、黃耆、黃柏煎湯,避風而浴。

愚按前症若因脾氣不足,濕熱下注,宜用參、耆、歸、術以補脾氣;升麻、柴胡以升陽氣;茯苓、澤瀉以導濕熱。若因食鬱內熱,宜用四君子湯以健脾胃;山楂、神麯以消飲食;山梔、川芎以清肝熱。若因風邪收斂腠理,或浴出見風而患者,宜用補中益氣湯以補元氣,加芎、芷、羌活以散風邪。潔古先生云:斑發於膚外而多痛,疹隱於膚內而多癢。

大抵安里之藥為主,發表之藥為佐。

一小兒,瘙癢,發熱,體倦,少食。此脾肺氣虛,外邪相搏。先用消風散二劑,隨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芍藥而愈。

一小兒,患此作痛,熱渴,服發表之劑,其症益甚,形氣倦怠,脈浮而數,此邪在經絡,誤散表而損其真也。用人參安胃散、補中益氣湯而愈。

一小兒,作癢,發熱,用犀角消毒散,頓作吐瀉,此邪氣上下俱出也。其疹果消,勿藥自愈。

一小兒,陰囊赤腫,余作胎毒治之而瘥。後患發熱、痰喘等症,診其母有鬱火血熱,用解鬱涼血之藥,子母俱服而愈。又患吐瀉,小便赤澀,兩目瞤動,視其寅卯關脈赤,此屬風熱。用柴胡清肝散加鉤藤鉤、木賊草,一劑即愈。

一小兒,腿如霞遊走不定,先以麻油塗患處,砭出惡血,其毒即散,用九味解毒散,一劑而安。

一小兒患之,外勢雖輕,內苦便秘。此患在臟也,服大連翹飲,敷神功散而瘥。

白話文:

[風斑及腳趾常腫]

小孩經常出現皮膚風斑以及腳趾紅腫,這是由於脾經風熱所導致的。治療上可用防風通聖散,但要去除硝和黃,再加入鼠黏子、酒炒過的黃連,磨成粉末服用;另外,也可使用防風、白芷、薄荷、黃連、黃芩、黃耆、黃柏煎煮成湯,洗澡時避免吹風。

我進一步說明,如果症狀是因為脾氣不足,濕熱向下流注,應該使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來補充脾氣;升麻、柴胡來提升陽氣;茯苓、澤瀉來排導濕熱。如果是因為食物滯留引起內部熱度,應使用四君子湯來強健脾胃;山楂、神麴來消化食物;山梔、川芎來清肝熱。如果因為風邪入侵,或沐浴後吹風導致病痛,則需使用補中益氣湯來補充元氣,並加入川芎、白芷、羌活來驅散風邪。潔古先生說:斑點在皮膚上,且多會疼痛;疹子在皮膚內,且多會癢。

總體而言,以安裏藥物為主,以解表藥物為輔。

有一個小孩,感到搔癢、發熱、疲倦、食慾不振。這是因為脾肺氣虛,外邪侵襲所致。先使用消風散兩次,接著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茯苓、白芍,病情得到改善。

另一個小孩,患部疼痛,熱渴,服用瞭解表藥物後,症狀反而加重,精神倦怠,脈搏浮而快,這是因為邪氣在經絡中,錯誤地使用了發汗藥物,損傷了正氣。使用人參安胃散、補中益氣湯後病情好轉。

有一個小孩,皮膚癢,發熱,使用了犀角消毒散後,突然開始嘔吐和腹瀉,這是邪氣從上下同時排出的現象。疹子果然消失了,不用藥就自愈。

有一個小孩,睪丸紅腫,我認為是胎毒所致,治療後病情好轉。後來他又出現發熱、痰喘等症狀,檢查他母親有鬱火和血熱,使用瞭解鬱涼血藥物,母親和孩子都服用了,病情得到改善。他又出現嘔吐和腹瀉,小便顏色深紅,兩眼不停眨動,觀察他的脈象,發現寅卯關脈赤紅,這是風熱的表現。使用柴胡清肝散加上鉤藤、木賊草,服用一次後病情就得到改善。

有一個小孩,腿上出現如霞光般遊走不定的紅斑,先在患處塗抹麻油,然後用針砭刺出血,毒素就會散去,使用九味解毒散,服用一次後病情得到穩定。

有一個小孩,雖然外表看起來病情不嚴重,但內部苦於便祕。這是因為病在臟腑,服用大連翹飲,外敷神功散,病情得到改善。]

3. 小兒無補腎法

小兒無補腎法,蓋稟父精而生,此天一生水,化生之源,腎之根也。此根日賴脾胃乳食水穀長養,男至十六而腎始充滿;既滿之後,婚媾妄用虧損,則可用藥補之。若受胎之時,稟之不足,則無可補;稟之原足,又何待於補耶?

愚按小兒行遲、齒遲、解顱、囟填、五軟、鶴膝、腎疳、齒豁、睛白、多愁,凡此皆因稟受腎氣不足,當以六味地黃丸加鹿茸補之。若因精氣未滿,而御女以通,多致頭目眩暈、作渴、吐痰,或發熱足熱、腰腿痠軟,或自汗盜汗、二便澀痛,變生諸疾,難以名狀。余常用六味、八味二丸及補中益氣之劑加減用之、無不奏效。

一小兒,九歲,解顱,足軟,兩膝漸大,不能行履,屬腎稟不足。用六味丸加鹿茸,三月而能步履。

一小兒,十四歲,肢體倦怠,發熱,晡熱,口乾作渴,吐痰如湧,小便淋瀝,或面目赤色,身不欲衣,此亦稟賦不足也。用補中益氣湯及前丸而愈。

一小兒,十五歲而御女,大小便道牽痛,服五苓散之類,虛症蜂起,與死為鄰。余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而愈。

一小兒,十三歲,內熱,晡熱,形體倦怠,食少,作渴,或用清熱等藥治之,虛症悉具。余以為所稟怯弱,用六味丸加鹿茸補之,不越月而痊。蓋古今元氣虛實不同故也。

白話文:

【小孩無需特別補腎】 小孩無需特別去補腎,因為他們是從父親那裡繼承了精氣而誕生的,這就是所謂的「天一生水」,是生命化生的源頭,也是腎臟的根本。這個根本每天依賴著脾胃消化吸收的食物來成長壯大,男孩子要到十六歲腎臟才會完全成熟;在腎臟成熟後,如果因為性生活過度導致損耗,那時候才需要用到藥物來補充。但如果在懷胎的時候,精氣就已經不足,那麼就無法補充了;如果原本精氣就充足,又何必刻意去補呢?

愚按:小孩走路晚、出牙晚、頭骨閉合不良、囟門突出、五軟(手軟、腳軟、肌肉軟、口軟、骨骼軟)、鶴膝(膝蓋畸形)、腎疳(一種營養不良病)、牙齒稀疏、眼睛白、情緒低落,這些都是因為胎兒期腎氣不足,應該使用六味地黃丸加上鹿茸來補充。如果在精氣尚未成熟時,就和女性發生關係,往往會導致頭暈眼花、口渴、噁心嘔吐、發燒、腳熱、腰腿痠痛、自汗、盜汗、排尿困難疼痛,各種疾病隨之而來,令人難以忍受。我常使用六味、八味兩種丸藥以及補中益氣的藥方,根據情況加減使用,效果非常好。

一個九歲的小孩,頭骨閉合不良,腳部無力,雙膝逐漸增大,無法正常行走,這是因為腎臟先天不足。使用六味地黃丸加上鹿茸,三個月後就能正常行走。

一個十四歲的少年,四肢疲倦乏力,發燒,下午時發熱,口渴,噁心嘔吐,小便不順,或者臉部紅色,身體怕冷,這也是因為先天稟賦不足。使用補中益氣湯和之前提到的丸藥治療後康復。

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在性行為後,大小便時感到疼痛,服用五苓散一類的藥物後,虛弱的症狀接踵而至,幾乎到了死亡的邊緣。我使用補中益氣湯和加減八味丸治療後康復。

一個十三歲的少年,體內發熱,下午時發熱,身體疲倦乏力,食慾不振,口渴,或者使用清熱等藥物治療後,虛弱的症狀全部出現。我認為他先天稟賦膽小脆弱,使用六味地黃丸加上鹿茸補充,不到一個月就痊癒了。這可能是因為古今人的元氣強弱不同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