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六 (11)
卷之六 (11)
1. 附方
人參,知母(一兩七錢),石膏(四兩)
上每服五錢,水煎服。
白虎湯(加蒼朮名蒼朮白虎湯),治胃熱作渴,暑熱尤效。又治熱厥腹滿,身難轉側,面垢,譫語,遺溺,手足厥冷,自汗,脈沉而滑。
知母,石膏(各二錢),粳米(半合)
上水煎服。
人參益氣湯,治暑熱傷氣,兩手麻木,四肢困倦,飲食少思,或發熱作渴等症。
黃耆(八錢),甘草(五錢),炙草(二錢),人參(五錢),升麻(二錢),白芍藥(三錢),五味子(百四十粒),柴胡(二錢半)
上作四劑,水煎服。
大順散,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水穀不分,臟腑不調,陰陽氣逆,霍亂嘔吐等症。
甘草(炒),乾薑(炮),杏仁(去皮尖炒),肉桂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湯調下。
消暑丸,治傷暑發熱,頭痛等症。
半夏,甘草,茯苓(各半斤)
上為末,生薑汁作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水下。
機要漿水散,治暴泄如水,周身汗出盡冷,脈弱,不能語言,甚者加吐。
半夏(二錢),附子,乾生薑,炙甘草,桂(各半錢),良薑(三分半)
上為末,作一服,漿水煎服。
姜附湯,治霍亂轉筋,手足厥冷,多吐嘔逆等症。
乾薑(一兩),附子(一個,生用)
上水煎服。
三因木瓜湯,治霍亂吐下,舉體轉筋,入腹則悶絕。
乾木瓜(一兩,不犯鐵),吳茱萸(半兩),茴香,炙甘草(各二錢)
上服五錢,姜三片,蘇葉十片,水煎。
香薷飲(加黃連名黃連香薷飲)治一切暑毒腹痛,霍亂吐瀉,或頭痛、昏憒等症。
香薷,茯苓,白扁豆,厚朴,甘草(各一錢)
上水煎服。
十味香薷散,治伏暑身體倦怠,神昏,頭重,吐瀉等症。
香薷(一兩),人參,陳皮,白朮(炒),茯苓,黃芩(炒),木瓜,厚朴(薑製),扁豆,甘草(炒,各半兩)
上每服一兩,水煎。
半夏白朮天麻湯,治寒氣所郁,大便不利,悶亂大作,誤為有熱,服疏風丸下之,原證不減,復添嘔逆不食,吐痰不止,眼澀,頭旋,噁心,煩悶,氣短喘促,目不敢開,如在風雲中,頭苦疼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是胃氣已損,復下兩次,重虛脾胃,名曰痰厥頭痛。
半夏(一錢半),白朮,神麯(炒,各一錢),天麻,黃耆,人參,蒼朮,陳皮,澤瀉,茯苓(各五分),大麥櫱(一錢半),乾薑(三分),黃柏(酒製,二分)
上每服五錢,水煎。
麻黃附子細辛湯,治感寒脈沉或細微,反發熱,或但欲寐者。
麻黃,細辛(各二錢),附子(一錢)
上水煎服。
麻黃湯,治心臟中風,多汗,惡風,口乾,語澀,面垢,頭痛,心神驚悸等症。
麻黃,白朮,防風,川芎,甘草(炙),漢防己,當歸,人參(各一錢),羌活,遠志,茯神(各一錢半),升麻(八分),桂心(五分)
白話文:
[附方]
白虎湯(加蒼朮名蒼朮白虎湯): 治胃火引起的口渴,尤其暑热效果显著。也治疗热厥、腹胀、身体难以翻身、面容污秽、说胡话、尿失禁、手足厥冷、自汗、脉象沉而滑等症状。
人參益氣湯: 治暑热伤气,两手麻木,四肢无力疲倦,食欲不振,或发热口渴等症状。
大順散: 治中暑、伏暑,饮水过多,脾胃受湿,水谷消化不良,脏腑失调,阴阳气逆,霍乱呕吐等症状。
消暑丸: 治中暑发热、头痛等症状。
機要漿水散: 治暴泻如水,全身汗出、冰冷,脉象虚弱,不能言语,严重者还会呕吐。
姜附湯: 治霍乱引起的抽筋,手足厥冷,多次呕吐等症状。
三因木瓜湯: 治霍乱引起的呕吐腹泻,全身抽筋,腹部胀满闷痛几乎昏厥。
香薷飲(加黃連名黃連香薷飲): 治各种暑热引起的腹痛,霍乱引起的呕吐腹泻,或头痛、昏迷等症状。
十味香薷散: 治伏暑引起的全身倦怠,神志昏迷,头重,呕吐腹泻等症状。
半夏白朮天麻湯: 治寒气郁结,大便秘结,腹部胀痛,误认为有热症而服用疏风丸无效,反而加重呕吐、厌食、吐痰不止、眼涩、头晕、恶心、烦闷、气短喘促,眼睛不敢睁开,感觉像在风云中,头痛如裂,身体沉重如山,四肢厥冷,这是胃气已损,再服用泻下药两次,更损伤脾胃,称为痰厥头痛。
麻黃附子細辛湯: 治感受寒邪,脉象沉或细微,反而发热,或只想睡觉。
麻黃湯: 治心脏中风,多汗,恶风,口干,言语不清,面容污秽,头痛,心神惊悸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