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綸

《明醫雜著》~ 卷之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

1. 卷之三

2. 續醫論

3. 喘脹

喘與脹二症相因,必皆小便不利,喘則必生脹,脹則必生喘,但要識得標本先後。先喘而後脹者主於肺,先脹而後喘者主於脾,何則?肺金司降,外主皮毛。經曰:肺朝百脈,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又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是小便之行,由於肺氣之降下而輸化也。

若肺受邪而上喘,則失降下之令,故小便漸短,以致水溢皮膚,而生脹滿焉。此則喘為本,而脹為標,治當清金降火為主,而行水次之。脾土惡濕,外主肌肉,土能剋水。若脾土受傷,不能制水,則水濕妄行,浸漬肌肉,水既上溢,則邪反侵肺,氣不得降而生喘矣。此則脹為本,而喘為標,治當實脾行水為主,而清金次之。

苟肺症而用燥脾之藥,則金得燥而喻愈加;脾病而用清金之藥,則脾得寒而脹愈甚矣。近世治二症,但知實脾行水,而不知分別脾肺二症,予故為發明之。

愚按前症若肺中伏熱不能生水,而喘且渴者,用黃芩清肺飲以治肺,用五淋散以清小便;若脾肺虛弱,不能通調水道者,宜用補中益氣湯以培元氣,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水;若膏粱厚味,脾肺積熱而喘者,宜清胃散以治胃,用滋腎丸以利小便;若心火克肺金而不能生腎水者,用人參平肺散以治肺,用滋陰丸以滋小便;若腎經陰虧,虛火爍肺金而小便不生者,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水,用補中益氣湯以培脾土;若脾氣虛弱不能相制而喘者,用補中益氣湯以培元氣,用六味地黃丸以生腎水;若肝木克脾土不能相制而喘者,用六君、柴胡、升麻以培元氣,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水;若脾胃虛寒不能相制而脹者,用八味丸以補脾肺、生腎水;若脾腎虛寒不能通調水道而脹者,宜用金匱加減腎氣丸補脾肺、生腎水;若酒色過度,虧損足三陰而致喘、脹、痰湧、二便不調或大小便道相牽作痛者,亦宜用此丸,多有生者。

一富商,飲食起居失宜,大便乾結,常服潤腸等丸,後胸腹不利,飲食不甘,口乾,體倦,發熱,吐痰,服二陳、黃連之類,前症益甚,小便滴瀝,大便泄瀉,腹脹少食,服五苓、瞿麥之類,小便不通,體腫,喘嗽,用金匱腎氣丸、補中益氣湯而愈。

一儒者,失於調養,飲食難化,胸膈不利。或用行氣消導藥,咳嗽喘促;用行氣化痰,肚腹漸脹;用行氣分利,睡臥不能,兩足浮腫,小便不利,大便不實。肺腎脈浮大,按之微細,兩寸皆短。朝用補中益氣湯加薑、附,夕用金匱腎氣丸加骨脂、肉果,各數劑,諸症漸愈,再佐以八味丸,兩月乃能步履,卻服補中、八味,半載而康。

白話文:

標題: [呼吸困難與腹部脹滿]

內容: 呼吸困難和腹部脹滿這兩種症狀相互影響,兩者必定伴隨小便不暢。呼吸困難會導致腹部脹滿,腹部脹滿也會導致呼吸困難,重要的是要辨識病因的先後順序。如果先是呼吸困難後是腹部脹滿,那麼主要問題在於肺部;反之,如果先是腹部脹滿後是呼吸困難,則主要問題在於脾臟。爲什麼呢?肺部負責下降氣流,主管皮膚。中醫理論認爲:肺部統管全身脈絡,調節水液代謝,將水液輸送到膀胱。同時,膀胱如同州都的官員,儲藏津液,通過氣化作用將水液排出體外。因此,小便的順暢與否取決於肺部下降並轉化的能力。

如果肺部受到病邪影響出現呼吸困難,就會失去下降的功能,所以小便會逐漸減少,最終導致水液在皮膚中氾濫,形成腹部脹滿。在這種情況下,呼吸困難是根本原因,腹部脹滿是表面現象,治療應以清熱降火爲主,其次纔是利尿。脾臟厭惡溼氣,主管肌肉,能剋制水溼。如果脾臟受損,無法控制水溼,水溼就會無序地四處擴散,侵蝕肌肉,當水溼向上氾濫時,病邪會反過來侵犯肺部,阻礙其下降功能,引發呼吸困難。此時,腹部脹滿是根本原因,呼吸困難是表面現象,治療應以健脾利尿爲主,其次纔是清熱。

如果肺部疾病使用了燥脾藥物,肺部的狀況可能會更加惡化;如果脾臟疾病使用了清肺藥物,脾臟的腫脹可能會更嚴重。現今治療這兩種病症時,只知道健脾利尿,卻不懂區分肺部和脾臟兩種病症的不同,所以我在此提出我的見解。

根據我的經驗,如果肺部內熱過盛無法生成水分,同時伴有呼吸困難和口渴,可以使用黃芩清肺飲來治療肺部,使用五淋散來清理小便;如果脾肺虛弱,無法調節水液代謝,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來增強正氣,使用六味地黃丸來補充腎水;如果因爲飲食過於油膩,脾肺積熱引發呼吸困難,應該使用清胃散來治療胃部,使用滋腎丸來利尿;如果心火剋制肺金,導致無法生成腎水,可以使用人參平肺散來治療肺部,使用滋陰丸來滋補小便;如果腎經陰虛,虛火灼傷肺金,導致小便不暢,可以使用六味地黃丸來補充腎水,使用補中益氣湯來增強脾土;如果脾氣虛弱無法控制,引發呼吸困難,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來增強正氣,使用六味地黃丸來生成腎水;如果肝木剋制脾土,無法相互制約引發呼吸困難,可以使用六君子湯、柴胡、升麻來增強正氣,使用六味地黃丸來補充腎水;如果脾胃虛寒,無法相互制約引發腹部脹滿,可以使用八味丸來補充脾肺,生成腎水;如果脾腎虛寒,無法調節水液代謝引發腹部脹滿,應該使用金匱加減腎氣丸來補充脾肺,生成腎水;如果過度飲酒和縱慾,導致足三陰虧損,引發呼吸困難、腹部脹滿、痰湧、二便失調或大小便道疼痛,也應該使用上述藥丸,許多患者因此恢復健康。

一位富商,飲食起居不當,大便乾結,經常服用潤腸丸,後來胸腹不適,食慾不佳,口乾,身體疲倦,發熱,咳痰,服用二陳、黃連等藥物,症狀反而加重,小便點滴,大便腹瀉,腹部脹滿,食慾減退,服用五苓、瞿麥等藥物,小便不暢,身體浮腫,呼吸困難,咳嗽,使用金匱腎氣丸和補中益氣湯後痊癒。

一位學者,調養不當,飲食難以消化,胸膈不適。有人使用行氣消導藥物,出現咳嗽和呼吸急促;使用行氣化痰藥物,腹部逐漸脹滿;使用行氣分利藥物,睡眠和臥牀變得困難,雙腳浮腫,小便不暢,大便不成形。肺腎脈象浮大,按壓時微細,兩寸部位脈短。早上服用補中益氣湯加姜、附子,晚上服用金匱腎氣丸加骨脂、肉果,各數劑後,各種症狀逐漸改善,再輔以八味丸,兩個月後能夠行走,繼續服用補中益氣湯和八味丸,半年後完全康復。

4. 氣虛血虛

氣虛補氣,用四君子湯;血虛補血,用四物湯。虛甚者,俱加熟附子。蓋四君、四物,皆和平寬緩之劑,須得附子健悍之劑行之,方能成功。附子熱藥,本不可輕用,但當病,雖在暑熱時月,亦可用也。予嘗治一僕人,五月間病熱,口渴,唇乾,譫語。診其脈細而遲,用四君子湯加黃耆、當歸、芍藥、熟附子,進一服,熱愈甚,狂言狂走。

或曰附子差矣,診其脈如舊,仍增附子,進一大服,遂汗出而熱退,脈還四至矣。又嘗治一婦人,亦夏間病熱,初用平調氣血,兼清熱和解之劑,服二、三服不應,熱愈甚,舌上焦黑,膈間有火,漱水不咽。診其脈兩手皆虛微,而右手微甚。六七日內譫語撮空,循衣摸床,惡症俱見。

後用四物湯加黃耆、人參、白朮、陳皮、麥門、知母、熟附子,服之一、二時汗出而熱退,次日復熱,再服仍退,又次日復發,知其虛極也,遂連進十服,皆加附子而安。

愚按前論正所謂舍時從症,舍症從脈,真有定見者也。

一男子,發熱,煩渴,頭痛,誤行發汗,喘急,腹痛,自汗,譫語,用十全大補加附子治之,熟睡喚而不醒,及覺,諸症頓退,再劑而痊。

黃武選,飲食勞倦,發熱惡寒,誤用解表,神思昏憒,胸發赤斑,脈洪數而無力。余曰:此內傷元氣,非外邪也,急用溫補之劑。彼不從,後果歿。

白話文:

[氣虛血虛]的問題上,如果氣虛就該補氣,常用的是四君子湯;若是血虛就要補血,通常使用四物湯。對於非常虛弱的人,兩種湯方都可加入熟附子來加強效果。因為四君子與四物湯都是性質平和、作用緩慢的藥方,若要達到理想療效,必須配合附子這類強烈藥性的藥材,才能真正奏效。附子屬熱性藥物,原本不能隨便使用,但在病情需要時,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季,也能安心使用。

我曾治療過一名僕人,在五月間因高燒,感到口渴,嘴脣乾燥,並出現囈語的症狀。診斷其脈搏細且慢,於是使用四君子湯,加上黃耆、當歸、芍藥、熟附子,但服下第一劑後,病情反而加重,出現更嚴重的囈語與亂跑的行為。有人認為是附子出了問題,但再次診脈後,發現脈象依然未變,因此決定增加附子的份量,服用大劑量後,患者開始出汗,高燒也逐漸退去,脈搏恢復到正常速度。

另有一名婦女,同樣在夏季發生高燒,起初使用調理氣血、清熱解毒的藥物,但服用了二、三劑後病情未見好轉,高燒反而更嚴重,舌頭上出現燒焦般的黑色,胸口有如火燒,雖喝下水卻無法吞嚥。診斷其雙手脈象皆虛弱,右手尤其明顯。六、七天內,她出現囈語、虛弱、摸索衣物等不良症狀。

後來改用四物湯,加上黃耆、人參、白朮、陳皮、麥門冬、知母、熟附子,服用一、二個小時後,患者開始出汗,高燒也退了,但隔日又再度發燒,再次服用後再次退燒,然而第三日又再度發燒,由此可知其身體虛弱至極。因此,連續服用了十劑藥物,每一劑都加入附子,最終病情得以穩定。

我認為,這正是所謂的「根據病症而非季節來選擇治療方式」,「根據脈象而非表面症狀來判斷病情」,這是具有堅定判斷力的治療方式。

另一名男子,出現發燒、口渴、頭痛的症狀,卻錯誤地進行發汗治療,導致呼吸急促、腹部疼痛、自汗、囈語。使用十全大補湯加上附子進行治療,患者進入深度睡眠,即使被叫醒也無法清醒,但醒來後所有症狀立即消失,再次服用藥物後完全康復。

黃武選,因飲食過度勞累,出現發燒、怕冷的症狀,錯誤地使用解表藥物,導致精神混亂,胸部出現紅色斑點,脈搏洪大快速但無力。我說:這是內傷元氣,而非外感風邪,急需溫補的藥物。但他沒有聽從建議,結果不幸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