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二 (5)
卷之二 (5)
1. 痰飲
痰屬濕熱,乃津液所化,因風寒濕熱之感,或七情飲食所傷,以致氣逆液濁,變為痰飲,或吐咯上出,或凝滯胃膈,或留聚腸胃,或客於經絡四肢,隨氣升降,遍身上下無處不到。其為病也,為喘,為咳,為噁心嘔吐,為痞隔壅塞、關格異病,為泄,為眩暈,為嘈雜、怔忡、驚悸,為癲狂,為寒熱,為痛腫,或胸間轆轆有聲,或背心一點常如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所致。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
痰有新久、輕重之殊。新而輕者,形色清白,氣味亦淡;久而重者,黃濁稠結,咳之難出,漸成惡味酸辣腥臊鹹苦,甚至帶血而出。治法:痰生於脾胃,宜實脾燥濕;又隨氣而升,宜順氣為先,分導次之;又氣升屬火,順氣在於降火。熱痰則清之,濕痰則燥之,風痰則散之,郁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積則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又中氣虛者,宜固中氣以運痰,若攻之太重,則胃氣虛而痰愈甚矣。
白話文:
痰是由體內津液轉化而成,通常由於感受風寒、濕熱,或者情緒和飲食的影響,導致氣機逆亂,液體混濁,最終形成痰液。痰可以通過咳嗽或嘔吐的方式排出體外,也可能在胃腸、經絡四肢等部位凝結,隨氣流在全身上下流動,影響到身體的任何部位。
痰病表現多種多樣,包括喘息、咳嗽、噁心嘔吐、胃脹、腸道阻塞、腹瀉、頭暈、嘈雜、心悸、精神失常、寒熱、疼痛、腫塊、胸部有聲音、背部冷感、四肢麻木等症狀。事實上,許多疾病都可能伴隨著痰的產生,只是世人往往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痰的特徵有新舊、輕重之別。新鮮輕微的痰,顏色清白,味道清淡;久病重痰,黃色混濁,粘稠結塊,咳嗽困難,逐漸變得有異味,甚至帶血。治療痰病的方法是針對其生成的根源和性質進行調整:
- 痰源於脾胃,應強調健脾祛濕;
- 痰隨氣升,首先順氣,其次再考慮分導痰液;
- 氣升屬火,順氣需降火;
- 根據痰的性質(熱痰清之,濕痰燥之,風痰散之,鬱痰開之,頑痰軟之,食積痰消之),痰在上部則可通過吐的方式清除,在中下部則可用下藥方式清除;
- 若脾胃之氣虛弱,應固守中氣以運行痰液,切忌過度攻擊,以免傷及胃氣,使痰更嚴重。
主方:二陳湯
橘紅,半夏(湯泡),白茯苓,甘草(炙),生薑
上方總治一身之痰。如要下行,加引下藥;上行,加引上藥。
若濕痰多軟,如身體倦怠之類,加蒼、白朮;寒痰痞塞胸中,倍加半夏,甚者加麻黃、細辛、烏頭之類。
愚按痰者,脾胃之津液,或為飲食所傷,或因七情、六淫所擾,故氣壅痰聚。諺云肥人多痰,而在瘦人亦有之,何也?蓋脾統血、行氣之經,氣血俱盛,何痰之有?皆由過思與飲食所傷,損其經絡,脾血既虛,胃氣獨盛,脾為己土,胃為戊土,戊癸化火,是以濕因氣化,故多痰也。遊行周身,無所不至。
白話文:
二陳湯 方劑說明
主方: 二陳湯
藥材: 橘紅、半夏(湯泡)、白茯苓、甘草(炙)、生薑
功效: 此方可治療全身的痰症。
加減用法: 若痰需下行,可加入引下藥;若痰需上行,可加入引上藥。
針對不同痰症:
- 若痰濕偏多,呈現軟弱無力、身體倦怠等症狀,可加入蒼朮、白朮。
- 若寒痰堵塞胸中,可加倍半夏,嚴重者可加入麻黃、細辛、烏頭等藥。
醫案分析:
痰的產生是由於脾胃津液失調,可能是飲食不節造成,也可能是七情六慾、外邪侵犯所致,導致氣機阻滯,痰液聚積。俗話說肥人多痰,但瘦人也會出現痰症,這是因為脾臟主管血液循環、氣機運行,氣血充盈則不易生痰。但過度思慮或飲食不節,會損傷經絡,導致脾血不足,胃氣過盛,脾土與胃土相化生火,濕氣受火氣蒸騰,就會形成痰液。痰液可遊走全身,無處不到。
痰氣既盛,客必勝主,或奪於脾之大絡之氣,則倏然仆地者,此痰厥也,升於肺者,則喘急咳嗽;迷於心,則怔忡恍惚;走於肝,則眩暈不仁,脅肋脹痛;關於腎,不哈而多痰唾;留於胃脘,則嘔瀉而作寒熱;注於胸,則咽膈不利,眉稜骨痛;入於腸,則漉漉有聲,散則有聲,聚則不利。
竊謂若脾氣虛弱,不能消濕,宜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若因脾氣虛弱濕熱所致,宜用東垣清燥湯;若因胃氣虛弱,寒痰凝滯者,宜用人參理中湯;若因脾胃虛寒而痰凝滯者,宜用理中化痰丸;若因脾虛而痰滯氣逆,宜用六君子加木香;若因脾胃虛弱而肝木乘侮,宜用六君子加柴胡,頭痛宜用半夏白朮天麻湯;若因脾腎虛弱,寒邪所乘,以致頭痛,宜用附子細辛湯。
白話文:
痰氣過盛,就會壓制正氣,甚至影響脾臟的經絡氣血,導致突然昏倒,這就是痰厥。痰氣上衝肺部,就會引起喘息咳嗽;迷亂心神,則心悸恍惚;流竄肝臟,就會頭暈目眩,胸脅脹痛;影響腎臟,則會口不渴卻多痰涎;停滯胃脘,就會嘔吐腹瀉並伴隨寒熱;積聚胸部,則咽喉不暢,眉骨疼痛;進入腸道,就會腸鳴腹脹,痰氣散開則有聲音,聚積則不適。
我認為,若是脾氣虛弱,無法消解濕氣,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加入茯苓、半夏;若是因脾氣虛弱濕熱導致,則應服用東垣清燥湯;若是胃氣虛弱,寒痰凝結,則應該服用人參理中湯;若是脾胃虛寒,痰液凝滯,則應該服用理中化痰丸;若是脾虛痰滯氣逆,則應服用六君子湯加入木香;若是脾胃虛弱,肝木乘脾,則應服用六君子湯加入柴胡,頭痛則服用半夏白朮天麻湯;若是脾腎虛弱,寒邪入侵導致頭痛,則應服用附子細辛湯。
若風痰,加南星、枳殼、白附子、天麻、殭蠶、豬牙皂角之類;氣虛者,更加竹瀝,氣實加荊瀝,俱用薑汁。
愚按《脈訣》云:熱則生風,故云風自火出。若風邪氣滯,痰蘊於胸中者,宜用之;若因肺經風熱而生痰者,宜用金沸草散;若因風火相搏,肝經風熱熾盛而生痰者,宜用牛黃抱龍丸或牛黃清心丸;若因肝經血燥而生痰者,宜用六味地黃丸;若因熱盛制金,不能平木而生痰者,宜用柴胡梔子散;若因中氣虛弱,不能運化而生痰者,宜用六君、柴胡、鉤藤。
白話文:
如果出現風痰,可以加入南星、枳殼、白附子、天麻、殭蠶、豬牙皂角等藥材;氣虛者,還要加入竹瀝,氣實者加荊瀝,所有藥方都用薑汁。
若熱痰,加黃芩、黃連。痰因火盛逆上,降火為先,加白朮、黃芩、軟石膏、黃連之類。眩暈、嘈雜者,火動其痰也,亦加山梔、黃芩、黃連。
愚按前方若肺胃實火者,宜用之;若風寒鬱熱,宜用參蘇飲加山梔、片芩;若中氣虛熱,宜用補中益氣加半夏、桔梗;若腎虛陰火炎上,宜用六味丸;若腎氣虛,寒痰上湧,用八味丸。
若血虛有痰者,加天門冬、知母、栝蔞仁、香附米、竹瀝、薑汁;帶血者,再加黃芩、白芍藥、桑白皮;血滯不行,中焦有飲者,取竹瀝和生薑、韭菜自然汁,服三、五盞,必胃中煩躁不寧,後自愈。
白話文:
如果痰熱,就加入黃芩、黃連。痰是因為火氣旺盛而逆流上衝,所以要先降火,加入白朮、黃芩、生石膏、黃連之類的藥材。如果頭昏眼花、心煩意亂,也是火氣擾動痰液,也要加入山梔、黃芩、黃連。
我認為,如果肺胃有實火,就應該用這些藥方;如果風寒鬱熱,就應該用參蘇飲加山梔、片芩;如果脾胃虛弱有熱,就應該用補中益氣湯加半夏、桔梗;如果腎虛陰火上炎,就應該用六味丸;如果腎氣虛弱,寒痰上湧,就應該用八味丸。
如果血虛有痰,就加入天門冬、知母、栝蔞仁、香附米、竹瀝、薑汁;如果有血痰,還要加入黃芩、白芍藥、桑白皮;如果血瘀不通,中焦有積水,就取竹瀝、生薑、韭菜汁混合一起,服用三到五杯,一定會使胃部煩躁不安,之後就會自然痊癒。
愚按前方苦寒甘寒辛辣降火化痰行氣破血之劑,須審有是病而乃服是藥可也。病去六七,即當止之,過劑則反傷中氣,而病益甚。大凡內因之症,原屬脾胃虛弱,當審所致之由,而調養之,若稍重其劑,復傷胃氣,虛症蜂起。
若氣虛有痰者,加人參、白朮;脾虛者,宜補中氣,以運痰降下,加白朮、白芍藥、神麯、麥芽,兼用升麻提起;內傷挾痰,加人參、黃耆、白朮之類,薑汁傳送,或加竹瀝尤效。
愚按前症若脾肺氣虛,不能運化而有痰者,宜用六君子加木香;若肺氣虛弱,不能清化而有痰者,宜用六君子加桔梗;若因脾經氣滯而痰中有血者,宜用加味歸脾湯;若因肝經血熱而痰中有血者,宜用加味逍遙散;若因肝腎陰虛而痰中有血者,宜用六味地黃丸;若因過服寒涼之劑而唾痰有血者,必用四君子湯之類以主之。
白話文:
我認為前面提到的那些苦寒、甘寒、辛辣、降火、化痰、行氣、破血的藥物,一定要先確定有這個病症才能服用。病症好了六七成,就應該停止用藥,藥量過多反而會傷到脾胃的元氣,導致病情加重。
一般來說,內在病症的根源大多是脾胃虛弱,要仔細分析病因,然後進行調理。如果藥物過於猛烈,又會傷到胃氣,虛症就會不斷出現。
如果氣虛有痰,可以加入人參、白朮;如果脾虛,就要補中氣,以利於痰液運化下降,可以加入白朮、白芍藥、神麯、麥芽,並且配合升麻來提升氣機;如果內傷伴有痰,可以加入人參、黃耆、白朮等,用薑汁傳送藥物,或者加入竹瀝效果更好。
我認為前面提到的病症,如果脾肺氣虛,無法運化而有痰,應該使用六君子湯加木香;如果肺氣虛弱,無法清化而有痰,應該使用六君子湯加桔梗;如果因為脾經氣滯而痰中有血,應該使用加味歸脾湯;如果因為肝經血熱而痰中有血,應該使用加味逍遙散;如果因為肝腎陰虛而痰中有血,應該使用六味地黃丸;如果因為過度服用寒涼藥物而唾液中有血,就必須使用四君子湯之類的藥物來治療。
若食積痰,加神麯、麥芽、山楂、黃連(炒)、枳實以消之,甚者必用攻之,宜丸藥。若兼血虛者,用補藥送下;中焦有痰者,食積也,胃氣亦賴所養,若攻之盡,則虛矣。
愚按前症若元氣素實,偶因飲食過多而致者,宜用主方消導宿滯。蓋食痰多因脾虛,食難消化而作痰也;血虛者,多因脾氣衰弱不能生血也,皆當調補脾胃之氣,則無食積之患,而血自生矣。故東垣云:脾胃之氣實,用黃連、枳實瀉之;虛,用白朮、陳皮補之。其方內用神麯、麥芽。說見上卷。
白話文:
如果飲食積滯導致痰多,可以加入神麴、麥芽、山楂、黃連(炒)、枳實來消解,情況嚴重者必須使用攻邪藥物,宜用丸藥。如果同時伴有血虛,就用補藥送服藥物下去;中焦有痰,也是食積導致,胃氣也需要營養維持,如果過度攻伐,就會虛弱。
我認為,如果原本元氣充足,只是偶爾因飲食過量而造成積滯,應該使用消導宿滯的主方。因為食痰多是脾虛導致,食物難以消化而形成痰;血虛則多是脾氣衰弱,無法生成血液,都應該調理補益脾胃之氣,這樣就不會出現食積,血也會自然生成。所以東垣說:脾胃之氣實,就用黃連、枳實瀉之;虛,就用白朮、陳皮補之。方劑中使用神麴、麥芽,詳見上卷。
府庠沈文姬母,食濕面,吞酸,嘔吐,絕食,服芩連等劑,加寒熱,口乾,流涎,又食冬瓜一星,而嘔吐愈甚。余謂此脾氣虛寒也,急用鹽、艾、附子炒熱,熨臍腹;又以其子口氣接其母氣,神氣少蘇;以參、朮、附子、陳皮為末,丸如粟米大,津咽五、七粒,次日加至十餘粒,漸服煎劑一二匙,乃思粥飲;又以參、術等藥,五十餘劑而愈。(詳見《內科摘要》。
)
若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此痰結也。用藥化之,加咸藥軟堅之類,宜栝蔞仁、杏仁、海石、桔梗、連翹、香附,少佐朴硝、薑汁,煉蜜和丸,噙服之。脈澀者,卒難開,必費調理。氣實痰熱結者,吐難得出,或成塊吐咯不出,氣滯者難治。
白話文:
沈文姬的母親,吃了潮濕的面食,感到胃酸,嘔吐,不吃東西,服用黃芩、黃連等藥,反而更加寒熱交加,口乾舌燥,流口水,又吃了些冬瓜,嘔吐更加嚴重。我認為這是脾氣虛寒,便急忙用鹽、艾草、附子炒熱,敷在臍腹上;又因為她的孩子口氣可以接通母親的氣息,使母親的神氣稍微恢復;用人參、白術、附子、陳皮研磨成粉,做成像粟米般大小的藥丸,讓她含服五到七粒,第二天增加到十幾粒,逐漸服用煎劑一兩匙,才開始想吃粥喝水;又用人參、白術等藥,服用五十多劑才痊癒。
如果喉嚨中有東西,咳不出來,也咽不下去,這是痰結。要用藥物化解,再加一些鹹藥軟堅之類的藥,比如栝蔞仁、杏仁、海石、桔梗、連翹、香附,少加一些芒硝、薑汁,煉蜜做成丸劑,含服。脈象澀滯者,很難化解,需要費心調理。如果氣盛痰熱結聚,吐不出來,或者吐成塊狀,咳不出來,氣滯者就難以治療。
愚按此方治形症充實之法也。前症有因脾經鬱結而傷陰血者;有因腎水虧損而陰火上炎者;有因脾肺火鬱而生痰者。治法:若因七情鬱結,痰涎滯於喉間者,先用局方四七湯調和滯氣,後用歸脾湯調補脾血。脾火傷血,用加味歸脾湯;腎水虧損,用六味地黃丸;肺經鬱火,用知母茯苓湯。
若婦人患此,而兼帶下,皆由鬱結傷損肝脾,當佐以四七湯,送青州白丸子。此等症候,屬脾胃氣虛為本,而氣滯痰結為末也。古方用十棗湯、控涎丹、神佑丸、滾痰丸,異香枳實、利膈滌痰、透羅破飲、降氣化痰等湯,蘇合香丸之類,皆形病充實之藥也,西北人用之,多有效驗。其屬虛弱者,皆致肚腹脹滿而歿。
白話文:
這方子是針對形體充實的症狀而設計的。前面提到的症狀,有因脾經鬱結而傷陰血的;有因腎水虧損而陰火上炎的;還有因脾肺火鬱而生痰的。治療方法是,如果因為七情鬱結,痰涎滯留在喉嚨,先用四七湯調和滯氣,之後再用歸脾湯調補脾血。如果是脾火傷血,就用加味歸脾湯;腎水虧損,就用六味地黃丸;肺經鬱火,就用知母茯苓湯。
如果婦女患上這種病,還伴有帶下,都是因為鬱結傷損肝脾,就應該用四七湯佐以青州白丸子。這些症狀,脾胃氣虛是根本,氣滯痰結是表象。古代方子中,十棗湯、控涎丹、神佑丸、滾痰丸、異香枳實、利膈滌痰、透羅破飲、降氣化痰等湯藥,以及蘇合香丸之類,都是針對形體充實的藥物。西北人使用這些藥物,大多有效。如果體質虛弱,就會導致肚腹脹滿而死亡。
大參李北泉,時吐痰涎,內熱作渴,肢體倦怠,勞而足熱。余曰:此腎水泛而為痰,法當補腎。不信,另用化痰湯、滾痰丸,吐瀉不食,頭暈眼閉。余用六君子湯數劑,胃氣漸復;用六味丸,諸症漸愈。
一儒者,咳嗽痰盛,胸腹不利,飲食少思,肢體倦怠,脈浮大,按之微弱。服二陳、枳殼等藥,愈盛。余曰:脾肺腎虛也。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而愈。
若痰在腸胃間,可下而愈,枳實、甘遂、巴豆、大黃、芒硝之類;痰在脾里膜外,非薑汁、竹瀝不能及;在四肢,非竹瀝不開;在經絡中,亦用竹瀝,必佐以薑、韭汁。膈間有痰,或癲狂,或健忘,或風痰,俱用竹瀝,與荊瀝同功。氣虛少食,用竹瀝;氣實能食,用荊瀝。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達。
白話文:
一位名叫李北泉的人,經常吐痰,口渴,四肢乏力,勞累後腳底發熱。我說這是腎水泛溢導致痰多,應該補腎。他不信,另用化痰湯、滾痰丸治療,反而導致腹瀉、不思飲食、頭暈眼花。我用六君子湯治療幾劑後,他的胃口逐漸恢復;再用六味地黃丸治療,所有症狀都逐漸好了。
一位儒者,咳嗽痰多,胸腹不適,食慾不振,四肢乏力,脈象浮大但按之微弱。他服用二陳湯、枳殼等藥後,症狀反而加重。我說這是脾肺腎虛。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治療後,他痊癒了。
如果痰停留在腸胃之間,可以通過瀉下藥治療,比如枳實、甘遂、巴豆、大黃、芒硝等;如果痰停留在脾臟外膜,非薑汁、竹瀝不能到達;如果痰停留在四肢,也非竹瀝不能打開;如果痰停留在經絡中,也需要用竹瀝,並且要加入薑汁、韭菜汁。如果痰停留在膈膜之間,可能會出現癲狂、健忘、風痰等症狀,可以用竹瀝治療,其功效與荊瀝相同。如果體虛少食,用竹瀝;如果體質壯實且食慾正常,用荊瀝。如果痰停留在脅肋下,非白芥子不能到達。
愚按前症多因飲食、起居、七情失宜,耗損元氣,內火動而為患者,當求其屬,而治其本可也。前法乃慓悍之劑,非灼見形氣俱充實者,決不可用。必先察其病形脈症,則知所挾之邪,隨其表裡、上下、虛實以治之。若夫挾寒、挾虛之症,不可不論也。
一儒者,脾氣虛弱,嘔吐痰涎,因怒胸腹膨脹,飲食少思。左關脈弦長,按之無力;右關脈弦長,按之微弱。此木剋土也。用六君子加柴胡、山梔、木香治之而愈。
一婦人,脾胃虛弱,飲食素少,忽痰壅氣喘,頭搖目扎,手揚足擲,難以候脈,視其面色,黃中兼青。此肝木乘脾胃也。用六君子加柴胡、升麻治之而蘇;更以補中益氣加半夏調理而痊。
白話文:
我認為,之前的症狀大多是因為飲食、起居、情緒失調,損耗了元氣,內火旺盛而導致疾病。要找出病症的根源,針對根本治療。之前的方法屬於強悍的藥物,不是看到病人形氣都很充實,絕對不能使用。必須先觀察病人的外觀、脈象和症狀,才能瞭解所夾雜的邪氣,根據表裡、上下、虛實進行治療。至於夾雜寒氣、虛弱的病症,更不能不考慮。
有一位讀書人,脾氣虛弱,嘔吐痰涎,因為生氣導致胸腹膨脹,飲食減少,思慮減少。左關脈弦長,按壓沒有力量;右關脈弦長,按壓微弱。這是木剋土的現象。用六君子湯加上柴胡、山梔、木香治療,病就好了。
一位婦女,脾胃虛弱,飲食本來就很少,突然痰多氣喘,頭搖目眩,手腳亂動,難以把脈,觀察她的臉色,黃色中帶點青色。這是肝木剋制脾胃的現象。用六君子湯加上柴胡、升麻治療,就甦醒了;再用補中益氣湯加上半夏調理,就痊癒了。
若老痰,用海石、半夏、栝蔞仁、香附米、連翹之類。五倍子佐他藥,大治頑痰,宜作丸服。
愚按前症若脾氣壅滯,痰客中焦者,宜先用此方以治其痰,後用六君子以調補脾氣,其痰自消。若始未悉治其痰,則脾氣益虛,津液不行,而痰益盛矣。
一男子,吐痰,胸膈不利,飲食少思,服海石、栝蔞之類,不應。余曰:此脾氣虛弱,不能消導而為痰,當健脾為主。彼不信,又服驅逐之劑,其痰如湧,四肢浮腫,小腹腫脹,小便澀滯。余曰:此復損脾腎所致也。先用金匱加減腎氣丸、補中益氣湯治之,諸症漸減;又用八味丸兼前湯而愈。
白話文:
如果患者有頑固的老痰,可以用海石、半夏、栝蔞仁、香附米、連翹等藥物治療。五倍子可以搭配其他藥物,效果更佳,適合製成丸劑服用。
我認為,如果患者是脾氣鬱滯,痰停在中焦,應該先用這個方劑治療痰症,再用六君子湯來調理脾氣,這樣痰症自然會消退。如果一開始沒有治療痰症,就會導致脾氣更加虛弱,津液無法運行,痰症反而會加重。
曾經有一個男子,出現吐痰、胸膈不適、食慾不振等症狀,他服用海石、栝蔞等藥物,卻沒有效果。我告訴他,這是脾氣虛弱,無法消化導致痰濕停滯,應該以健脾為主要治療方向。他不相信,又服用驅逐痰濕的藥物,結果痰如湧出,四肢浮腫,小腹腫脹,小便不利。我告訴他,這是損傷脾腎所致。我用金匱腎氣丸加減和補中益氣湯治療,他的症狀逐漸減輕;後來又用八味丸配合之前的藥方,最終治癒。
一男子,素吐痰,遇怒其痰益甚,胸膈痞滿。此肝木製脾土也。用六君加木香治之而痊。
一婦人,素鬱結,胃膈不寬,吐痰如膠。用加味歸脾湯乃瘥。
一婦人,吐痰,頭暈,帶下青黃。用四七湯送白丸子,小柴胡加白朮、茯苓治之而安。
人身上中下有塊,是痰也。問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後方用藥。
若頭面頸頰身中有結核,不痛、不紅、不作膿者,皆痰注也,宜隨處用藥消之。
愚按前症若脾肺氣逆,而痰滯於肉裡,或散,或作肉色不變,亦不作痛,按之不硬,此為痰核,宜推其因,而治其本,則痰自消。若因鬱怒,虧損肝脾,或因暴怒,觸動肝膽經火,以致血病結核,或筋攣於項側耳前後,或胸脅腫痛,或發寒熱,此為瘰癧,宜用柴胡清肝散加鉤藤鉤、山梔,以養血氣、清肝火。若肉色不變,晡熱內熱,屬肝經血虛火旺,宜用逍遙散加龍膽草,以養肝血、清肝火。
白話文:
一位男子,平常就容易吐痰,一旦生氣,痰就更厲害,胸膈也覺得悶脹。這是因為肝木克制脾土的緣故。用六君湯加木香治療,就痊癒了。
一位婦女,平常容易鬱結,胃膈不舒暢,吐出的痰像膠一樣。用加味歸脾湯治療,就痊癒了。
一位婦女,吐痰,頭暈,白帶呈青黃色。用四七湯送服白丸子,再加上小柴胡湯加白朮、茯苓治療,就安穩了。
人身上出現的腫塊,不論在上、中、下,都是痰。問清楚病人平常愛吃什麼,吐出來之後再用藥治療。
如果頭面、頸頰、身體出現結核,不痛不紅,不化膿,都是痰凝結所致,應該根據位置用藥消散。
我認為,上述症狀如果是脾肺氣逆,痰停滯在肉裡面,有時候會散開,有時候會變成肉色不變,也不疼痛,按壓也不硬,這就是痰核。應該追溯病因,治療根本,痰自然就會消散。如果因為鬱悶生氣,損傷肝脾,或是因為暴怒,觸動肝膽經的火氣,導致血病結核,或者筋絡攣縮在頸側前後,或是胸脅腫痛,或者發寒發熱,這就是瘰癧,應該用柴胡清肝散加鉤藤、山梔,以滋養血氣、清瀉肝火。如果肉色不變,午後發熱、體內發熱,屬於肝經血虛火旺,應該用逍遙散加龍膽草,以滋養肝血、清瀉肝火。
或結於肢節,或累累如貫珠,其色不變,亦為肝火血燥而筋攣,宜用柴芍參苓散加鉤藤以養血氣,佐以六味丸以生腎水。
儒者楊澤之,性躁好色,缺盆結一核。此肝火血燥筋攣,法當滋腎水、生肝血。不信,乃內服降火化痰,外敷南星、商陸,轉大如碗。余用補中益氣及六味地黃,間以蘆薈丸,年餘元氣漸復而腫消。
一婦人,經事不調,肝膽經分結核,如榛如豆,不計其數,肉色不變,大按方痛。或投化痰消毒之藥,不按自痛,發熱作渴,日晡益甚。余謂屬肝火之症,用養血、解鬱、清肝之藥,百餘劑諸症已退,惟項核未消;更以當歸龍薈丸數服,及四物、柴胡、山梔而愈。
白話文:
有些人會在四肢關節處長出腫塊,或者像串珠一樣一顆顆地排列,而且顏色沒有變化,這是因為肝火旺盛、血燥而導致筋攣,可以服用柴芍參苓散,再加入鉤藤來養血氣,同時服用六味丸來滋養腎水。
有個名叫楊澤之的讀書人,性子急躁,好色,他的鎖骨處長了個硬塊。這是肝火血燥筋攣,應該滋養腎水,生長肝血。他不相信,反而服用降火化痰的藥物,並在外敷南星和商陸,結果腫塊變得像碗口一樣大。我用補中益氣和六味地黃丸來治療,間歇服用蘆薈丸,一年多後他的元氣逐漸恢復,腫塊也消了。
有個婦人,月經不調,肝膽經絡處長出許多腫塊,大小像榛子或豆子,數量很多,肉色沒有變化,用力按壓會疼痛。有人用化痰消毒的藥物治療,但即使沒有按壓,也會自己疼痛,並且發熱口渴,到了下午症狀更嚴重。我認為這是肝火旺盛造成的,於是用養血、解鬱、清肝的藥物治療,服用了一百多劑後,症狀都消失了,只有脖子上的腫塊還沒消退;我又給她服用當歸龍薈丸和四物湯、柴胡、山梔子,最後痊癒了。
一婦人,耳前後結核,耳內微腫,寒熱,口苦,用小柴胡、山梔、桔梗、川芎,四劑而愈,後因恚怒,耳前後、頭兩角俱痛,發熱憎寒,以小柴胡、山梔、川芎、桔梗、羌活,二劑而愈。(詳見《外科樞要》。)
滾痰丸攻瀉腸胃痰積及小兒食積痰、急驚風痰甚者,最為要藥,常宜合備,但須量人虛實而用之。
愚按滾痰丸奪旗斬關回生起死之劑,必痰滯胸膈,秘結不利,形氣病氣俱實者,乃可用之。或脾氣不能攝涎而上泛,或腎氣不能攝水而上溢,苟誤認為實痰而用之,禍在反掌,江南人尤慎之。
白話文:
一位婦女,耳朵前後長了結核,耳內略微腫脹,忽冷忽熱,口苦,服用小柴胡、山梔、桔梗、川芎四劑就痊癒了。後來因為生氣,耳朵前後、頭兩側都疼痛,發燒怕冷,服用小柴胡、山梔、川芎、桔梗、羌活兩劑就痊癒了。滾痰丸用於治療腸胃痰積、小兒食積痰、急驚風痰積嚴重的人,是重要的藥物,通常需要搭配其他藥物一起使用,但必須根據病人的虛實情況來調整用量。滾痰丸是攻破痰濁、回生起死之藥,只有痰滯胸膈,便秘不暢,身體和氣血都虛實的人才可以使用。如果脾氣不能收攝津液而上泛,或者腎氣不能收攝水液而上溢,誤認為實痰而使用此藥,就會造成嚴重後果,江南人尤其要謹慎使用。
一婦人,元氣素弱,痰氣時作,或咽間不利,或胸痞等症。余以為鬱結傷脾,用加味歸脾湯治之而愈。後遇恚怒,前症仍作,惑於眾言,以為痰飲,妄用祛痰之劑,吐瀉數次,變諸異症,口噤不醒。余以為脾胃復傷,日用六君子一劑,米飲濃煎,常服匙許,至四日漸進粥食,乃服前藥,間以歸脾湯,喜其善調養,兩月餘諸症悉愈。
白話文:
一位婦女,體質原本就虛弱,經常會出現痰氣,有時覺得喉嚨不舒服,有時又會胸悶等症狀。我認為她是因為鬱結傷了脾胃,便用加味歸脾湯治療,結果她病就好了。後來她遇到一些事情生氣,以前的症狀又出現了,因為聽信了別人的話,誤以為是痰飲,就亂用祛痰的藥物,結果吐瀉了好幾次,身體出現了一些奇怪的症狀,甚至嘴巴緊閉,昏迷不醒。我判斷她是脾胃再次受傷了,每天用六君子湯一劑,用米水濃煎,經常服用一小匙,過了四天后慢慢開始吃粥,然後才服用以前的藥物,並間隔服用歸脾湯,她很樂意接受這種調理方法,兩個多月後所有的症狀都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