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二 (6)
卷之二 (6)
1. 擬治嶺南諸病
春秋時月,人感山嵐瘴霧之氣,發寒熱,胸膈飽悶,不思飲食,此毒氣從鼻口入內也。治當清上焦、解內毒、行氣降痰,不宜發汗。
主方
黃連(姜炒),黃芩,木香,厚朴(薑製),枳實(麩炒),半夏(湯洗),桔梗,柴胡,川芎,木通(各一錢),生甘草(七分),升麻,蒼朮(泔浸鹽水炒,各一錢五分)
白話文:
春秋季節,人們容易受到山嵐瘴霧的影響,出現發寒發熱、胸悶、食慾不振等症狀,這是因為毒氣從鼻口進入體內造成的。治療應以清熱解毒、行氣降痰為主,不宜發汗。
主要的藥方包括:黃連(薑炒)、黃芩、木香、厚朴(薑製)、枳實(麩炒)、半夏(湯洗)、桔梗、柴胡、川芎、木通(各一錢),生甘草(七分),升麻、蒼朮(泔浸鹽水炒,各一錢五分)。
上薑、水煎,食前熱服。
愚按嶺南炎方瀕海,地卑土薄,故陽氣常泄,陰氣常盛,四時放花,冬無霜雪,一歲之間,暑熱過半,窮臘久晴,或至搖扇。人居其間,氣多上壅,膚多汗出,腠理不密,蓋陽不反本而然也。陽燠既泄,則使人本氣不堅,陽不下降,常浮而上,氣浮而不堅,則玄府開疏,汗液易泄,故內寒外熱、上熱下寒之症由生也。治當固陽氣、實腠理為主。
若多用表散之藥,則陽氣愈虛,風邪益盛,鮮有不誤者矣。苟系外邪為患,則當解散之。外邪既解,而病仍作,肺氣傷也,用補中益氣湯。若頭目不清,胃氣不能上升也,加蔓荊子。若飲食少思,胃氣虛也,用四君子湯。若食而難化,脾氣虛也,用六君子加芍藥、當歸。若畏寒冷飲食,或作吞酸,脾氣虛寒也,前藥更加炮姜;不應,再加吳茱萸四分,黃連二分。余各當推而治之。
白話文:
將生薑加水煎煮,飯前熱熱喝下。
我認為嶺南地區炎熱靠近海邊,地勢低平土質貧瘠,所以陽氣容易外泄,陰氣容易積聚。一年四季都開花,冬天沒有霜雪,一年之中炎熱的天氣超過一半,即使是臘月也經常晴朗,甚至需要搖扇子降暑。人們生活在這裡,體內容易出現氣往上壅塞,皮膚容易出汗,毛孔疏鬆,這是因為陽氣沒有回到本位所導致的。陽氣的溫暖之氣外泄,就會導致人體的正氣不堅固,陽氣無法下降,經常浮在上面。氣浮而不堅固,就會導致玄府(即鼻子)開合疏鬆,汗液容易流失,因此就會產生內寒外熱、上熱下寒的症狀。治療這種情況,應該以固護陽氣、充實腠理為主。
如果過度使用發散表面的藥物,就會使陽氣更加虛弱,風邪更加盛行,很少有不犯錯誤的。如果確實是外邪侵襲所致,就應該使用散寒解表藥物。如果外邪已經解除,但疾病仍然存在,這是肺氣受損造成的,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如果頭昏眼花,胃氣不能上升,應該加蔓荊子。如果食慾不振,思慮減少,這是胃氣虛弱造成的,應該服用四君子湯。如果進食後難以消化,這是脾氣虛弱造成的,應該服用六君子湯再加上芍藥、當歸。如果畏寒怕冷,飲食不佳,或者有反酸的症狀,這是脾氣虛寒造成的,之前的藥物可以再加炮薑;如果效果不佳,再加吳茱萸四分、黃連二分。其他的情況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推測治療。
嶺南瘴癘為患諸症,詳見衛生篇。凡宦遊此地者,當備此書而常覽之。
若寒溫失節,汗身脫衣巾,感冒風寒之氣,氣閉發熱,頭疼,此則傷寒類也。但嶺南氣溫,易出汗,故多類瘧,重則寒熱不退,輕則為瘧。南方氣升,故嶺南人得此病者,卒皆胸滿,痰涎壅塞,飲食不進,與北方傷寒只傷表而里自和者不同。治當解表清熱、降氣行痰,此方用於寒涼時月,及雖在溫暖時而感冒風寒者。
羌活,蒼朮(泔浸),柴胡,黃芩,橘紅,半夏(湯洗),枳實,甘草(炙),川芎(各一錢)
上薑、水煎,食前服,渣隨服,取汗出止服。
白話文:
嶺南地區瘴氣和瘟疫流行,引發各種疾病,詳細情況可以參考《衛生篇》。所有到嶺南地區做官或遊玩的人,都要準備好這本書並且經常閱讀。
如果因為寒熱失調,出汗後脫掉衣服和毛巾,就容易感染風寒,導致氣血不通、發熱、頭痛,這屬於傷寒類疾病。不過嶺南地區氣溫高,容易出汗,所以多半會演變成瘧疾,嚴重的就寒熱不退,輕微的則發作成瘧疾。南方氣候向上升發,因此嶺南人得了這種病,大多會胸悶、痰液阻塞,吃不下飯,這與北方傷寒只傷及外表的症狀不同,北方傷寒內在機能還能自行恢復。治療應當以解表清熱、降氣化痰為主,這個藥方適合在寒涼季節,以及雖然天氣溫暖但也感染風寒的人使用。
羌活、蒼朮(用淘米水浸泡)、柴胡、黃芩、橘紅、半夏(用熱水洗)、枳實、甘草(炒)、川芎(每味一錢)
以上藥材用生薑水煎,飯前服用,藥渣也一起服用,直到出汗停止即可。
愚按前症若內停飲食,外感風寒,用藿香正氣散;若脾氣虛弱,而寒熱,作嘔,用金不換散。蓋嶺南之地,濕熱熏蒸,腠理不閉,津液妄泄,陽氣內虛,法當調補肺氣為主。蓋肺主氣而司腠理,肺氣虛則腠理不密,故津液妄泄,多患前症。若外邪既去,當補脾土以生肺金。
瘴瘧、時瘧寒熱往來。
柴胡,知母(各一錢五分,炒),蒼木(泔浸),黃芩(酒炒),乾葛,陳皮,半夏(湯洗),川芎(各一錢),甘草(七分,炙)
白話文:
我認為,如果患者之前是因飲食積滯或外感風寒引起的症狀,可以用藿香正氣散來治療;但如果患者脾氣虛弱,伴隨寒熱、嘔吐等症狀,則應該使用金不換散。嶺南地區濕熱氣候,容易導致毛孔開張,津液外泄,陽氣虛損,因此治療應該以補益肺氣為主。因為肺主氣,司理腠理,肺氣虛弱,毛孔就容易開張,導致津液外泄,容易出現之前的症狀。若外邪已經去除,則應補益脾土,以滋養肺金。
瘴瘧和時瘧都表現為寒熱往來。
藥方:柴胡、知母(各一錢五分,炒)、蒼木(泔浸)、黃芩(酒炒)、乾葛、陳皮、半夏(湯洗)、川芎(各一錢)、甘草(七分,炙)。
上姜三片,烏梅二個,水煎,侵晨、午前服。
愚按前症若因外邪未解,而寒熱往來者,宜用原方解散之;若因脾氣素弱,或服前藥外邪既去而寒熱不止,或欲嘔少食者,脾氣虧損也,宜用補中益氣湯加半夏、乾葛、茯苓調補之。若午前寒熱,屬氣虛,用四君子加當歸、升麻;若午後寒熱,屬血虛,用八珍湯加柴胡、升麻。大凡病久氣虛而血弱者,必發熱,須用四君之類調補脾胃,脾胃一健,氣血自生。
若誤認為血虛而用四物沉陰之劑徑生其血,則脾土復傷,諸臟皆病,虛症蜂起,反為難治,甚致不救。
白話文:
將生薑切成三片,烏梅兩個,用水煎煮,早上和中午服用。
根據經驗,如果之前的病症是因為外邪未消,導致寒熱交替,應該繼續用原方來散寒解表;如果因為脾胃虛弱,或者之前的藥物已經祛除外邪但寒熱不退,或者想吐、食慾不佳,都是脾胃虛損的表现,应该使用补中益气汤,再加入半夏、干葛、茯苓来调补。如果早上出现寒熱,属于气虛,可以用四君子汤加当归、升麻;如果下午出现寒熱,属于血虚,可以用八珍汤加柴胡、升麻。一般來說,疾病缠绵日久,气虚血弱的人,往往会發熱,需要用四君子汤之类来调理脾胃,脾胃功能恢复了,气血自然会生成。
如果误认为是血虛,而用四物湯这类滋阴的药方来直接补血,就会损伤脾土,导致其他脏器也出现病症,虚症会接连出现,反而更加难以治疗,甚至危及生命。
瘧久者,加人參一錢五分,當歸一錢;汗多者,去蒼朮,換白朮,加白芍藥(酒炒)一錢五分。
愚按瘧久不愈,屬中氣虛不能滋養諸臟,但調補脾胃,諸病自退。其汗自出者,乃陽氣虛而不能衛固於腠理也,用四君加歸、耆、陳皮;未應,加薑、桂。手足逆冷,急加附子。盜汗者,陰虛而腠理不密也,宜用八珍加肉桂、五味子。煩熱作渴,暫用當歸六黃湯,其中三黃俱炒黑,倍加參、耆,汗既止,仍用八珍散之類。
白話文:
長期患瘧疾的,要加人參一錢五分、當歸一錢;容易出汗的,要去掉蒼朮,換成白朮,再加白芍藥(用酒炒)一錢五分。
我認為,長期瘧疾不癒,是脾胃虛弱,不能滋養五臟六腑,只要調理脾胃,各種病症自然會消失。如果病人自發出汗,是因為陽氣不足,無法固守肌膚腠理,應該用四君子湯加當歸、黃芪、陳皮;如果效果不佳,再加薑、桂。手腳冰冷的,要趕緊加附子。盜汗的,是陰虛導致肌膚腠理疏鬆,應該用八珍湯加肉桂、五味子。如果患者感到煩躁口渴,可以暫時使用當歸六黃湯,其中的三黃藥材都要炒黑,人參、黃芪的用量要加倍,等出汗止住後,再改用八珍散之類的藥物。
若腎氣素虛,發熱作渴,宜六味丸。手足逆冷,或痰氣上攻,宜用八味丸。若邪氣既散,而寒熱仍作,此真氣虛也,即用補中益氣湯。若氣血虛而寒熱者,用八珍湯。若治失其宜,則元氣虧損,變症百出,不但久瘧而已矣。
瘧後變成痢疾,宜從虛治,故用補脾胃藥。
黃連(炒),木香,縮砂,黃芩(炒),橘皮,白朮,當歸(酒洗,各一錢),白芍藥(炒,二錢),甘草(炙,五分)
上薑、水煎,食前服。
愚按前症乃病氣有餘、形氣不足而變症也,宜用原方,以清解脾胃邪熱。若病氣形氣俱不足而不能愈,宜補中益氣湯滋養諸臟自愈。
白話文:
如果腎氣虛弱,發燒口渴,應該服用六味丸。手腳冰冷,或是痰氣上涌,則應該服用八味丸。如果病邪已經消散,但仍然反覆發熱,這是真氣虛弱,就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氣血不足,又伴隨發熱,則應該服用八珍湯。如果治療失當,元氣就會虧損,各種併發症就會出現,不只是久瘧而已。
瘧疾之後變成痢疾,應該從虛弱處治療,所以應該服用補脾胃的藥物。
黃連(炒)、木香、縮砂、黃芩(炒)、橘皮、白朮、當歸(酒洗,各一錢)、白芍藥(炒,二錢)、甘草(炙,五分)
將以上藥材用薑水煎煮,飯前服用。
我認為之前的症狀是病氣過盛、體氣不足而引起的併發症,應該服用原方,以清除脾胃的邪熱。如果病氣和體氣都不足以痊癒,就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滋養五臟,自行恢復。
若溫暑之月,民病天行瘟疫熱病,治宜清熱解毒之劑,兼治內外,愈後隨當調理脾胃,以壯元氣。
枯黃芩,升麻,乾葛,知母(酒炒,各一錢),人參,石膏,白芍藥(各一錢半),黃連(酒炒,四分),甘草(七分),羌活(二錢),生地黃(酒洗,五分)
上薑、水煎,食前熱服,渣繼服。
愚按前症若邪在足陽明,表裡不解者,宜用本方和解之。若疏通過度,胃氣虧損,而發熱煩渴者,用竹葉黃耆湯以生津液;若誤汗亡陽,而發熱煩渴者,用升陽益胃湯;若誤下亡陰。而發熱煩躁者,用理中湯。
白話文:
夏季炎熱時節,如果百姓患上流行性感冒或發熱疾病,治療應以清熱解毒為主,同時兼顧內外症狀。病癒後應當調養脾胃,以增強體質。
處方:枯黃芩、升麻、乾葛、知母(酒炒)、人參、石膏、白芍藥、黃連(酒炒)、甘草、羌活、生地黃(酒洗),以上藥材各取適量,用薑水煎煮,飯前熱服,藥渣繼續服用。
註:如果症狀屬於表裡不和,邪氣停留在足陽明經脈者,可以用此方治療。若過度使用發汗藥物,導致胃氣虛弱,出現發熱口渴,則應使用竹葉黃耆湯;若因汗出過多損傷陽氣,出現發熱口渴,則應使用升陽益胃湯;若因誤用瀉藥損傷陰液,出現發熱煩躁,則應使用理中湯。
若胸膈痞悶,痰涎壅塞者,加枳實、半夏各一錢,生薑汁四、五匙。脾胃不實,加白朮一錢半。
愚按前症若形病表裡俱實,而痰邪痞悶者,宜用本方。若脾肺氣虛,痰涎不得運化而痞悶者,宜用六君子,少加桔梗、枳殼。若脾胃虛弱,不能攝涎歸源而痞悶者,宜用六君、炮姜。
若時氣發熱,變為黃病,所謂瘟黃也。治宜內瀉濕熱。
茵陳,黃連(姜水炒),山梔仁,白茯苓,厚朴(姜水炒),木通,白朮,人參(各一錢),木香(七分),白芍藥(酒炒),乾葛(各一錢半)
上薑、水煎,食前服,渣繼服。
白話文:
如果胸口悶塞,痰多難以排出,可以加枳實、半夏各一錢,生薑汁四、五匙。如果脾胃虛弱,可以加白朮一錢半。
先前所述的症狀,如果表裡都實,且有痰邪阻塞導致胸悶,應該使用這個方子。如果脾肺氣虛,痰液無法運化而胸悶,應該使用六君子湯,再加少許桔梗、枳殼。如果脾胃虛弱,無法收納痰液而胸悶,應該使用六君子湯,再加炮薑。
如果遇到季節性發熱,轉變成黃疸,也就是所謂的瘟黃,治療需要內瀉濕熱。
可以用茵陳、黃連(薑水炒)、山梔仁、白茯苓、厚朴(薑水炒)、木通、白朮、人參(各一錢)、木香(七分)、白芍藥(酒炒)、乾葛(各一錢半)這些藥材。
將藥材用薑水煎煮,飯前服用,藥渣可以繼續服用。
愚按前症若因濕熱壅滯所致者,宜用此方。若因病久元氣益虛,而脾之正色見於外者,宜用補中益氣加茵陳、茯苓。若中氣虛寒,四肢厥冷,或浮腫、黑黃者,用人參理中湯加茯苓、茵陳。觀東坡任黃州,用聖散子,正謂此意。土人不知,反用檳榔導損真氣,疏泄腠理,外邪易感,病由是作。
若節飲食、慎起居、適寒暑、固元氣,以卻外邪,雖患是症,亦為輕淺。嘉靖甲申春,南都大疫,煎聖散子,普濟老幼並服,來者接踵,死者塞途,良可哀憫!殊不知此方因嶺南風土而作,且浙之與廣,相去萬里,殊域異方,天時人事,大不相侔,豈有概一治療而無誤者哉!
白話文:
以前提到濕熱阻塞導致的症狀,可以用這個方子。如果病久體虛,脾氣虛弱而表現在外,就應該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茵陳、茯苓。如果中氣虛寒,四肢冰冷,或有浮腫、皮膚黑黃的情況,就應該用人參理中湯加上茯苓、茵陳。你看東坡居士在黃州時,用的就是聖散子,正是這個道理。當地人不懂,反而用檳榔去損傷元氣,疏泄腠理,讓外邪容易入侵,病就因此而來。
如果節制飲食,注意起居,適應寒暑,固護元氣,就能抵禦外邪,就算患上這種病,也只會是輕微的。嘉靖甲申年春天,南京都城出現大瘟疫,很多人煎了聖散子,廣泛救治老幼,來求醫的人絡繹不絕,死的人遍佈道路,真是令人悲哀。殊不知這個方子是根據嶺南地區的風土特徵而制定的,而且浙江和廣東相距千里,地域不同,天時地利人和都大不相同,怎麼可能用一個方子就萬無一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