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一 (7)
卷之一 (7)
1. 病時靜心息慮
昔人有云,我但臥病,即於胸前不時手寫死字,則百般思慮俱息,此心便得安靜,勝於服藥,此真無上妙方也。蓋病而不慎,則死必至。達此理者,必能清心克己,凡百謹慎,而病可獲痊。否則雖有良藥,無救也。世人遇病而猶恣情任性,以自戕賊者,是固不知畏死者矣。
又有一等明知畏死,而怕人知覺,諱而不言,或病已重,而猶強作輕淺態度以欺人者,斯又知畏死而反以取死,尤可笑哉!
愚按心之官則思。而脾則主于思。病者有思,則心火妄動,而五火翕然隨之,脾氣益傷,諸臟仍病。故書死字以自譬,則百慮息而天君泰然,雖有疾病,勿藥自愈矣。故古人謂諱疾忌醫,驕恣不論於理之類,為不治之疾,有由然矣。
白話文:
古人曾說,在生病的時候,可以在胸口不停地用手寫下'死'字,這樣一來,所有煩惣的思緒都會停止,心靈就能得到平靜,比吃藥還有效,這真是無上的妙方。因為如果生了病卻不謹慎對待,死亡必然會來臨。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必定能清心寡慾,自我約束,凡事小心謹慎,這樣病纔有可能痊癒。反之,即使有良藥,也救不了自己。世人遇到病痛時,仍然放縱情緒,任性的對待自己,這是他們根本不懂得畏懼死亡。
另一種情況,有些人明明知道害怕死亡,卻怕別人發現,於是隱瞞病情,或者病情已經嚴重,卻還裝作輕鬆,騙取他人信任,這種人雖然知道害怕死亡,卻反而因自己的行為加速死亡,實在令人啼笑皆非!
愚以為,心主管思考,而脾臟負責運思。病人若過度思考,心火就會亂竄,其他各種火氣也會跟著湧起,脾氣受損,其他臟器也會生病。所以,寫下'死'字提醒自己,所有雜念都能停止,心靈平靜,即使有病,也能不靠藥物自愈。因此古人認為,那些隱瞞病情,拒絕求醫,傲慢任性,不理會道理的人,他們的病是無法治癒的,這是有原因的。
2. 發熱論
世間發熱症,類傷寒者數種,治各不同,外感、內傷乃大關鍵。張仲景論傷寒、傷風,此外感也。因風寒之邪感於外,自表入里,故宜發表以解散之,此麻黃、桂枝之義也。以其感於冬春之時寒冷之月,即時發病,故謂之傷寒,而藥用辛熱以勝寒;若時非寒冷,則藥當有變矣。如春溫之月,則當變以辛涼之藥:如夏暑之月,則當變以甘苦寒之藥。
故云冬傷寒不即病,至春變溫,至夏變熱,而其治法,必因時而有異也。又有一種冬溫之病,謂之非其時而有其氣,蓋冬寒時也,而反病溫焉,此天時不正,陽氣反泄,用藥不可溫熱。又有一種時行寒疫,卻在溫暖之時,時行溫暖,而寒反為病,此亦天時不正,陰氣反逆,用藥不可寒涼。
又有一種天行溫疫熱病,多發於春夏之間,沿門闔境相同者,此天地之癘氣,當隨時令參氣運而施治,宜用劉河間辛涼甘苦寒之藥,以清熱解毒。以上諸症,皆外感天地之邪者。
若夫飲食、勞倦,為內傷元氣,此則真陽下陷,內生虛熱,故東垣發補中益氣之論,用人參、黃耆等甘溫之藥,大補其氣而提其下陷,此用氣藥以補氣之不足者也。又若勞心好色,內傷真陰,陰血既傷,則陽氣偏勝而變為火矣,是謂陰虛火旺勞瘵之症,故丹溪發陽有餘陰不足之論,用四物加黃柏、知母,補其陰而火自降,此用血藥以補血之不足者也。益氣補陰,皆內傷症也。
一則因陽氣之下陷,而補其氣以升提之;一則因陽火之上升,而滋其陰以降下之:一升一降,迥然不同矣。
又有夏月傷暑之病,雖屬外感,卻類內傷,與傷寒大異。蓋寒傷形,寒邪客表有餘之症,故宜汗之;暑傷氣,元氣為熱所傷而耗散不足之症,故宜補之,東垣所謂清暑益氣者是也。又有因時暑熱,而過食冷物以傷其內,或過取涼風以傷其外,此則非暑傷人,乃因暑而自致之之病,治宜辛熱解表,或辛溫理中之藥,卻與傷寒治法相類者也。凡此數症,外形相似,而實有不同,治法多端而不可或謬。
故必審其果為傷寒、傷風及寒疫也,則用仲景法;果為溫病及瘟疫也,則用河間法;果為氣虛也,則用東垣法;果為陰虛也,則用丹溪法。如是則庶無差誤以害人矣。
今人但見發熱之證,一皆認作傷寒外感,率用汗藥以發其表,汗後不解,又用表藥以涼其肌,設是虛證,豈不死哉?間有頗知發熱屬虛而用補藥,則又不知氣血之分,或氣病而補血,或血病而補氣,誤人多矣。
故外感之與內傷,寒病之與熱病,氣虛之與血虛,如冰炭相反,治之若差,則輕病必重,重病必死矣,可不畏哉!凡酒色過度,損傷脾腎真陰,咳嗽吐痰,衄血,吐血,咳血,咯血等症,誤服參、耆等甘溫之藥,則病日增,服之過多則不可治。蓋甘溫助氣,氣屬陽,陽旺則陰愈消。
白話文:
標題:[發熱論]
內容:
世間的發熱症狀,有數種與傷寒類似,但治療方法各有不同,區分外感和內傷是關鍵。張仲景論述的傷寒、傷風,都屬於外感疾病。因爲風寒邪氣從外部侵入,由表入裏,所以應該發表以驅散邪氣,這就是使用麻黃、桂枝的意義。因爲它們感應於冬天或初春寒冷月份,即時發病,所以稱爲傷寒,用藥以辛熱爲主以勝過寒氣;如果不是在寒冷季節,藥物就應有所變化。例如在春季溫暖時,應改用辛涼藥;夏季炎熱時,則應用甘苦寒藥。
因此,冬天受寒而不立即發病,到春天變爲溫病,夏天變爲熱病,治療方法必須隨季節變化而有所不同。另外有一種冬季溫病,稱爲非其時而有其氣,即在本應寒冷的冬季,反而出現溫病,這是天氣異常,陽氣反常地外泄,用藥不可溫熱。還有一種時行寒疫,卻發生在溫暖季節,雖然天氣溫暖,寒氣卻成爲病因,這也是天氣異常,陰氣反逆,用藥不可寒涼。
再有一種天行溫疫熱病,多發於春夏之間,同一地區的人同時患病,這是天地的癘氣,應根據當時的氣候和氣運來治療,宜用劉河間的辛涼甘苦寒藥,以清熱解毒。以上各種症狀,都是外感天地邪氣導致的。
至於飲食不當、勞累過度等內傷,會損傷體內元氣,這是真陽下陷,內部產生虛熱,所以東垣提出了補中益氣的理論,用人參、黃芪等甘溫藥,大補其氣並提升下陷的陽氣,這是用氣藥來補充氣的不足。再如勞心過度、縱慾過度,損傷體內真陰,陰血受損,陽氣就會偏盛變成火,這是陰虛火旺的癆病,所以丹溪提出陽有餘陰不足的理論,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補充陰血,火自然下降,這是用血藥來補充血的不足。補氣和補陰,都是針對內傷的情況。
一種情況是因爲陽氣下陷,用補氣藥提升陽氣;另一種情況是因爲陽火上衝,滋陰藥使陽火下降:一升一降,截然不同。
還有夏季中暑的病症,雖然屬於外感,卻像內傷,與傷寒有很大差異。寒邪傷害身體,是寒邪在體表過多的症狀,所以應該發汗;暑邪傷害的是氣,元氣被熱邪消耗而不足,所以應該補氣,東垣所說的清暑益氣就是這個道理。還有因爲夏季炎熱,過度食用冷飲傷害內臟,或者過度吹風傷害體表,這並不是暑氣傷人,而是因暑氣而自我引發的病,治療方法應該是辛熱藥解表,或者辛溫藥調中,這與治療傷寒的方法有些類似。這些病症外表看起來相似,但實際上有區別,治療方法多樣,不能出錯。
因此,必須準確判斷是否爲傷寒、傷風或寒疫,那麼用仲景的方法;如果是溫病或瘟疫,那麼用河間的方法;如果是氣虛,那麼用東垣的方法;如果是陰虛,那麼用丹溪的方法。這樣纔不會因爲錯誤的診斷和治療傷害患者。
現在人們一見到發熱症狀,就一律認爲是傷寒或外感,普遍使用發汗藥,發汗後如果病情沒有緩解,又用表藥來冷卻肌肉。如果是虛證,豈不是會致命嗎?有時知道發熱可能是虛證而使用補藥,但不知道氣血的區別,可能氣血失調,或者血病而補氣,誤診誤治的人很多。
因此,外感和內傷,寒病和熱病,氣虛和血虛,就像冰炭一樣相反,治療方法一旦錯誤,輕則病情加重,重則致命,怎能不謹慎呢?飲酒過度、縱慾過度,損傷脾腎真陰,導致咳嗽、吐痰、鼻出血、吐血、咳血等症狀,誤服人參、黃芪等甘溫藥,病情會日益加重,服用過多則無法治癒。因爲甘溫藥助氣,氣屬陽,陽氣旺盛則陰氣更加消耗。
上述病症,是陰血虛而陽火旺,應服用苦甘寒藥以生血降火。世人不瞭解,經常服用人參、黃芪以爲補身,我見過很多人因此而死亡。
總之,上述論點和治療方法,見於各類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