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一 (7)
卷之一 (7)
1. 化痰丸論
痰者,病名也。人之一身,氣血清順,則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惟夫氣血濁逆,則津液不清,熏蒸成聚而變為痰焉。痰之本水也,原於腎;痰之動濕也,主於脾。古人用二陳湯為治痰通用者,所以實脾燥濕治其標也。
然以之而治濕痰、寒痰、痰飲、痰涎則固是矣,若夫痰因火上,肺氣不清,咳嗽時作,及老痰、郁痰結成黏塊,凝滯喉間,吐咯難出,此等之痰,皆因火邪炎上、熏於上焦,肺氣被郁,故其津液之隨氣而升者,為火熏蒸凝濁鬱結而成,歲月積久,根深蒂固,故名老、名郁,而其原則火邪也,病在上焦心肺之分,咽喉之間,非中焦脾胃濕痰、冷痰、痰飲、痰涎之比,故湯藥難治,亦非半夏、茯苓、蒼朮、枳殼、南星等藥所能治也。惟在開其鬱,降其火,清潤肺金,而消凝結之痰,緩以治之,冀可效耳!今制一方於後。
白話文:
痰的成因與治療
「痰」是一種病症。人體氣血暢通順暢,津液自然流通,哪裡會有痰呢?只有當氣血運行不暢,變得混濁逆流時,津液就無法正常運行,被熏蒸凝聚,最終轉化為痰。
痰的本質是水,源於腎臟;痰的流動性則與脾臟有關。古人常用「二陳湯」來治療痰症,其作用在於健脾燥濕,治標而不在本。
然而,二陳湯適合治療濕痰、寒痰、痰飲、痰涎等,對於因火邪上炎引起的痰症則無效。例如,由於肺氣不暢,火邪上炎,引發咳嗽,或是老痰、郁痰凝聚成塊,卡在喉嚨,難以咳出。這些痰症都是因為火邪上炎,熏蒸上焦,導致肺氣鬱結,津液隨氣升騰,被火邪熏蒸凝結成濁痰。隨著時間推移,這些痰症根深蒂固,因此被稱為老痰、郁痰。
這種痰症的根本原因是火邪,病灶位於上焦心肺以及咽喉部位,不同於中焦脾胃所產生的濕痰、寒痰、痰飲、痰涎。因此,單靠湯藥難以治療,半夏、茯苓、蒼朮、枳殼、南星等藥物也無法奏效。
只有通過開郁降火,滋潤肺金,才能化解凝結的痰液。需要緩慢調理,才能期望見效。以下藥方,供參考。
天門冬(去心),黃芩(酒炒),海粉,橘紅(各一兩),桔梗,連翹,香附(杵碎淡鹽水浸炒,各五錢),青黛(另研),芒硝(另研,各三錢),栝蔞仁(取肉另研,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入薑汁少許,和藥杵極勻,丸小龍眼大,噙化一丸。或嚼爛,清湯細嚥之。或丸如黍米大,淡薑湯送下五、六十丸。
白話文:
將天門冬(去心)、黃芩(酒炒)、海粉、橘紅(各一兩)、桔梗、連翹、香附(杵碎淡鹽水浸炒,各五錢)、青黛(另研)、芒硝(另研,各三錢)、栝蔞仁(取肉另研,一兩)研磨成細末,加入煉蜜和少許薑汁,充分混合成丸藥,大小如龍眼。可以含服一丸,或嚼爛後用清湯送服;也可以製成如黍米大小的丸藥,用淡薑湯送服,每次服用五六十丸。
愚按前方味屬甘苦鹹寒之劑,雖能軟堅、開鬱、化痰、降火,而不無損胃之禍乎!若脾土太過,氣滯鬱熱而生痰者,用之得宜;若脾土不及,氣痞虛熱而生痰者,用之必致中滿吞酸、肚腹腫脹、小便不利而歿。治者審之!
一男子素不善調攝,唾痰,口乾,飲食不美。服化痰行氣之劑,胸滿腹膨,痰涎愈盛;服導痰理脾之劑,肚腹膨脹,二便不利;服分氣利水之劑,腹大脅痛,睡臥不得;服破血消導之劑,兩足皆腫,兩關脈浮大,不及於寸口。
余以脾土虛而生痰,朝用金匱加減腎氣丸,夕用補中益氣湯煎送前丸,月餘諸症漸退,飲食漸進;再用八味丸、補中益氣湯,月餘乃能轉側,又兩月而能步履;卻服十全大補湯、還少丹,又半載而康。後稍失調理,其腹仍脹,隨服前藥即愈。
白話文:
我認為,前面那些藥方雖然能軟化硬塊、舒解鬱結、化痰降火,但也會傷及脾胃。如果脾胃功能過於強盛,導致氣滯鬱熱而生痰,使用這些藥物是可以的;但如果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虛熱生痰,使用這些藥物就會造成腹脹、吞酸、肚子腫脹、小便不利,甚至死亡。醫生要謹慎使用!
一位男子平時不注意飲食起居,經常咳嗽痰多,口乾舌燥,食慾不振。他服用化痰行氣的藥物後,胸悶腹脹,痰液更加增多;服用導痰理脾的藥物後,肚子脹得厲害,大小便都不順暢;服用分氣利水的藥物後,肚子大,肋骨疼痛,無法躺下睡覺;服用破血消導的藥物後,雙腳腫脹,兩側手腕上的脈搏浮大,摸不到寸關脈。
我判斷他是脾胃虛弱導致生痰,早上服用金匱腎氣丸,晚上用補中益氣湯送服金匱腎氣丸,一個多月後,他的各種症狀逐漸減輕,食慾也慢慢恢復;之後又服用八味丸和補中益氣湯,一個多月後,他能翻身,又過了兩個月,他能走路;最後再服用十全大補湯和還少丹,半年後,他完全康復。後來,他稍微不注意飲食起居,肚子又脹起來,服用以前的藥物就痊癒了。
一武職,形體魁梧,素不圍爐,不喜熱食,行則喘促。自謂氣實老痰,服碑記丸攻伐之。診其脈洪數,重按全無。余謂命門火衰,脾肺虛寒,與八味丸一服,痰喘稍止,數服全止,遂能親火,喜熱飲食。蓋碑記丸出自西域,況方外人所制者。經云西域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其民華色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由此觀之,恐不可概用也。
太倉陸中舍,以腎虛不能攝水,肚腹脹大,用此丸未數服而歿於京。今之專門治蠱者,即此方也。又名黑丸子,用之無不速亡。
機房蔡一,素不慎起居,患症同前,更加手足逆冷,惡寒飲食。余用補中益氣湯加附子一錢,先回其陽,至數劑諸症漸愈。余因他往,或用峻厲之劑,下鮮血甚多,亦致不起。
白話文:
一位軍官,身材壯碩,平時不喜歡團圓聚餐,對熱食沒有興趣,走路時會喘不過氣來。他認為自己是因為氣力過剩和長年積聚的老痰所致,於是服用了一種叫「碑記丸」的藥物來攻伐這些問題。但實際上,他的脈象顯示為洪數(脈搏強烈且快速),但用力按壓時卻沒有脈動。我認為他的問題是因為命門之火衰弱、脾肺虛寒,服用「八味丸」後,他的喘息和痰多的情況有所改善,經過幾次服藥後,情況完全得到控制,他可以適應較熱的食物和飲料。然而,「碑記丸」這種藥物出自西域,而且是由非正規的製藥師所製造的,經書中提到西域地區環境強硬,人民不穿衣服,用草蓆作為牀墊,他們皮膚光潔、脂肪豐厚,所以邪氣無法傷害他們的身體,疾病通常發生在內部,治療方式應該是使用毒性藥物。由此可見,這種藥物並非萬能適用的。
陸中捨太倉是一位研究腎虛的專家,他發現自己的腎臟不能正常控制水分,導致肚子和腹部膨脹。他試用了「碑記丸」,幾個藥丸後就死在京城。現在專門治療毒蟲咬傷的人就是使用這種配方。這種藥丸也被稱為「黑丸子」,無論用在哪裡,結果總是很快死亡。
蔡一在日常生活中不太注意作息,他有類似的病症,加上手腳冰冷,畏寒飲食。我為他開了「補中益氣湯」加上一錢附子,首先恢復他的陽氣,經過幾副藥後,各項症狀逐漸痊癒。之後我因事離去,他可能使用了強力的藥物,導致大量鮮血排出,最後未能康復。
若此等老痰,飲酒之人多有之。酒氣上升為火,肺與胃脘皆受火邪,故鬱結而成。此方用天麥冬、黃芩泄肺火也,海粉、芒硝咸以軟堅也,栝蔞仁潤肺清痰,香附米開鬱降氣,連翹開結降火,青黛降鬱火,故皆不用香燥之劑。
愚按前症若飲食少思,或胸膈不利者,此中氣虛弱也,宜用補中益氣湯為主,中氣既健,其痰自運化;若腎氣虧損,津液難降,敗濁為痰者,乃真臟之症,宜用六味地黃丸為主,腎氣既壯,津液清化,而何痰之有哉!亦有因脾胃虧損,中焦氣虛,不能運化而為痰者,亦有因峻厲過度,脾氣愈虛,不能運化,津液凝滯而為痰者。凡此皆當健脾胃為主。
白話文:
如果出現這種老痰,常喝酒的人很多都有。酒氣上升會化為火,肺和胃都受到火邪,因此鬱結形成。這個方子用天麥冬、黃芩來泄肺火,海粉、芒硝則用來軟化堅硬的痰塊,栝蔞仁潤肺清痰,香附米開郁降氣,連翹化解鬱結降火,青黛降鬱火,所以都不用香燥的藥材。
我認為,如果出現以上症狀,同時伴隨食慾不振、思維遲鈍,或是胸膈不適,這就屬於中氣虛弱,應該以補中益氣湯為主,中氣強健了,痰自然就會消散。如果腎氣虧損,津液難以下降,濁氣轉化為痰,這就是真臟的病症,應該以六味地黃丸為主,腎氣壯了,津液就能清化,哪來的痰呢!還有一些人可能是因為脾胃虧損,中焦氣虛,無法運化而形成痰,也有些人是因過度使用峻厲的藥物,脾氣更加虛弱,無法運化,津液凝滯而形成痰。以上這些情況都應該以健脾胃為主。
2. 備用要方(暑症)
若夏月傷暑,發熱,汗大泄,無氣力,脈虛細而遲。此暑傷元氣也,服後方。
人參,黃耆(蜜炙),麥門冬(去心),白芍藥,陳皮,白茯苓(各一錢),黃連(炒),甘草(炙,各五分),黃柏(三分),白朮(一錢五分),香薷,知母(各七分)
白話文:
如果在夏季中暑,出現發燒、大量出汗、體力虛弱、脈搏虛弱細小且緩慢的症狀,這就屬於暑傷元氣。可以服用以下藥方:
人參、黃耆(蜜炙)、麥門冬(去心)、白芍、陳皮、白茯苓(各一錢)、黃連(炒)、甘草(炙,各五分)、黃柏(三分)、白朮(一錢五分)、香薷、知母(各七分)
說明:
- 括號內為藥材的炮製方法,例如「蜜炙」代表用蜂蜜炙烤,「去心」代表去除藥材的心,「炒」代表用油或其他方法炒制。
- 「錢」和「分」是古代藥材的計量單位,一錢等於十分,可以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調整藥量。
- 此藥方僅供參考,請務必諮詢中醫專業人士,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辨證施治。
上薑、水煎,食前溫服。
愚按東垣先生曰:暑熱之時,無病之人,或避暑熱,納涼於深堂大廈得之者,名曰中暑,其病必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節疼痛,煩熱無汗,為房室陰寒之氣所遏,(名曰中暍以大順散)熱藥主之,若行人或農夫於日中得之者,名曰勞役中熱,其病必苦頭痛,躁熱,惡熱,肌熱,大渴,汗泄,懶動,為天熱外傷肺氣,以蒼朮白虎湯涼劑主之。若人元氣不足,用前藥不應,宜補中益氣湯主之。
大抵夏月陽氣浮於外,陰氣伏於內,若人飲食勞倦內傷中氣,或酷暑勞役外傷陽氣者,多患之,法當調補元氣為主,而佐以解暑。若中暍者,乃陰寒之症,法當補陽氣為主,少佐以解暑。故先哲多用薑、桂、附子之類,此推《內經》舍時從症之良法也。今患暑症歿,而手足指甲或肢體青黯,此皆不究其因,不溫補其內,而泛用香薷飲之類所誤也。
白話文:
將薑片放入水中煎煮,在飯前溫熱服用。
暑熱季節,即使是沒有生病的人,也可能因為躲避暑熱,在陰涼的房間或大廈中,而導致中暑。這種情況下的中暑,病人會出現頭痛、惡寒、身體僵硬、四肢疼痛、發熱無汗的症狀,這是因為室內陰寒之氣阻礙了陽氣的流通所致。這種中暑可以用熱性的藥物來治療,例如大順散。
而如果是在戶外勞作或行走的人,在烈日下中暑,則稱為勞役中熱。這種中暑的症狀是頭痛、烦躁、怕熱、肌肉發熱、口渴、出汗、懶得動。這是因為天熱外傷了肺氣所致,可以用蒼朮白虎湯等涼性的藥物來治療。
如果患者元氣不足,服用上述藥物沒有效果,則可以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
總之,夏季陽氣浮在體表,陰氣潛藏於內。如果人因為飲食勞累、內傷中氣,或是在酷暑中勞作、外傷陽氣,就容易中暑。治療中暑,應該以調補元氣為主要原則,同時佐以解暑藥物。
如果患者是因陰寒之氣導致的中暑,則應該以補陽氣為主要原則,並適當加入解暑藥物。因此古人多用薑、桂、附子等藥物來治療中暑,這是遵循《內經》“舍時從症”的治療原則。
現在有些人中暑之後死亡,卻發現手腳指甲或肢體出現青黑色,這是因為他們沒有弄清楚病因,沒有溫補內氣,反而濫用香薷飲等藥物所致。
夫香薷飲乃散陽氣導真陰之劑也,須審有是症而服,亦何患哉?若人元氣素虛,或犯勞過度而飲之者,適所以招暑患病也。(其暑熱傷元氣而類風症者,見第四卷首治驗。)
若夏秋暑熱,因過用冷物茶水傷其內,又過取涼風傷其外,以致惡寒發熱,胸膈飽悶,或飲食不進,或兼嘔吐、泄瀉,此內外俱傷寒冷也。
人參,乾薑(炒紫色),厚朴(姜水炒),陳皮,羌活,枳實,白茯苓(各一錢),白朮(一錢五分),甘草(炙,五分)
白話文:
香薷飲是散發陽氣、引導真陰的藥方,只有確診了相關症狀才適合服用,不必擔心。如果本身元氣虛弱,或过度劳累而服用,反而容易招致暑病。
如果在夏季或秋季,因過度使用冰冷食物和茶水伤及体内,又因过度吹冷风伤及体表,导致恶寒发热、胸膈饱闷、食欲不振、甚至呕吐腹泻,这就是内外俱伤的寒症。
可以用人參、乾薑(炒紫色)、厚朴(姜水炒)、陳皮、羌活、枳實、白茯苓(各一钱)、白朮(一钱五分)、甘草(炙,五分)來治療。
上薑、水煎,食前溫服。
愚按前症如未應,宜用藿香正氣散;若內外已解,寒熱未退,或飲食未進,宜用六君子湯。《保命集》云:霍亂屬陽明症,宜用和中、平胃、建中,或四君子湯輩。脈浮自汗,四君子加桂枝主之;脈浮無汗,四君子加麻黃。吐利轉筋,脅下痛,脈弦者,木剋土也。用平胃散加木瓜,或建中加柴胡、木瓜;吐利轉筋,腹中痛,體重,脈沉而細者,四君子加白芍藥、良薑。
白話文:
將薑片加入水中煎煮,飯前溫熱服用。如果之前症狀沒有改善,應該用藿香正氣散;如果內外症狀已消,但寒熱未退,或飲食無法進食,就應該用六君子湯。《保命集》裡說,霍亂屬於陽明症,應該使用和中、平胃、建中,或者四君子湯之類的藥物。脈象浮而自汗,四君子湯加上桂枝主治;脈象浮而無汗,四君子湯加上麻黃主治。如果出現嘔吐、腹瀉、抽筋、脅下疼痛,脈象弦緊,這是木剋土的表現,可以用平胃散加木瓜,或建中湯加柴胡、木瓜;如果出現嘔吐、腹瀉、抽筋、腹痛,體重增加,脈象沉細,可以用四君子湯加白芍藥、良薑。
吐利而四肢拘急,脈沉而遲,屬少陰,四君子加薑、附、厚朴;吐利而四肢厥冷,脈微緩,屬厥陰,建中加歸、附。吐利頭痛而身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寒多不欲飲水者,理中丸主之。元戎云:太陰症霍亂者,理中加橘紅;吐下腹痛,手足逆冷,理中加熟附;吐利後轉筋者,理中加火煅石膏一兩。
進士劉華甫,夏月食生冷果品患前症。余用附子理中湯,一服頓安。
上舍徐民則,夏月入房及食冰果麵食而患腹痛。余曰:此陰寒之症也,須用附子理中湯以回陽。不信,別用二陳、枳實、黃連、香薷飲之類而死。
白話文:
如果拉肚子伴隨四肢僵硬、脈象沉而慢,屬於少陰症,可用四君子湯加生薑、附子、厚朴;若拉肚子伴隨四肢冰冷、脈象微弱而緩慢,屬於厥陰症,可用建中湯加當歸、附子。拉肚子伴隨頭痛發熱,且想喝水,可用五苓散;如果發冷不想喝水,則用理中丸。元戎說:太陰症的霍亂,可以用理中湯加橘紅;如果拉肚子後肚子痛,手腳冰冷,則用理中湯加熟附子;拉肚子後抽筋,則用理中湯加煅石膏一兩。
進士劉華甫在夏天吃了生冷水果後患了上述症狀,我用附子理中湯,一劑就見效。
上舍徐民則在夏天進了涼房,吃了冰果和麵食後,肚子痛。我說這是陰寒症,必須用附子理中湯來回陽。他不信,用了二陳湯、枳實、黃連、香薷飲之類,結果反而去世。
若夏暑在途中,常服以壯元氣,清熱驅暑,服之免中暑、霍亂、泄瀉、痢疾等症。
人參(一錢二分),白朮(一錢五分),五味子(十粒,杵碎),麥門冬(去心),白芍藥(炒),白茯苓(各一錢),知母(炒),陳皮,香薷(各七分),黃芩(炒三分),甘草(炙五分)
上薑、水煎,食前溫服。
愚按前症若人元氣虛弱,宜用補中益氣去柴胡、升麻,加麥門、五味,或少加炒黑黃柏,人參養氣湯亦可用。
一儒者,季夏患泄瀉,腹中作痛,飲食無味,肢體倦怠。余用補中益氣湯、八味地黃丸,月餘而痊。後彼云:每秋間必患痢,今則無恙何也?余曰:此閉藏之月,不遠幃幕,妄泄真陽而然。前藥善能補真火,火能生土,脾氣生旺而免患也。
白話文:
炎炎夏日外出時,可以服用一些滋補元氣、清熱解暑的藥物,防止中暑、霍亂、腹瀉、痢疾等病症。
藥方包括人參、白朮、五味子、麥門冬、白芍藥、白茯苓、知母、陳皮、香薷、黃芩、甘草。將這些藥材用薑水煎煮,飯前溫服。
若體虛者,可以將補中益氣湯中的柴胡、升麻去除,並加入麥門冬、五味子,或少許炒黑黃柏,也可以服用人參養氣湯。
一位讀書人,夏季末患腹瀉,腹痛難忍,食慾不振,四肢無力。我用補中益氣湯和八味地黃丸治療,一個月後痊癒。後來他告訴我,每年秋季都會犯痢疾,今年卻沒事,問我為何。我說:秋季是收斂的時節,不應過於外露,隨意泄露真陽就會生病。之前的藥方善於補益真火,火能生土,脾胃功能增強,自然就免於疾病。
若遇勞倦辛苦用力過多,即服後方一、二服,免生內傷發熱之病。此方主於補氣。
黃耆(二錢半,蜜炙),人參,麥門冬(去心),陳皮(各一錢),白朮,炙草,五味(各五分)
上薑、棗、水煎,食前溫服。勞倦甚,加熟附子四、五分。
愚按前論開世俗之蒙瞶,濟無窮之夭枉。內附子若素畏寒飲食者,尤宜用;若素喜寒飲食者,以肉桂或炮姜代之亦可,但世所鮮用耳!
一婦人因勞役,發熱,倦怠,唾痰,欲嘔,或以為火症,用清熱化痰等藥,反大便不實,無氣以動。余以寒涼復傷中氣,形病俱虛,用前方加附子治之而痊。後復勞,經水數日不止,眾以為附子之熱所致,用四物、芩、連、槐花之類,涼而止之,前症愈甚,更加胸膈痞滿,飲食日少。余仍用前方,去門冬,更加茯苓、半夏、炮姜,數劑漸愈,又用當歸芍藥湯而經止。
白話文:
如果遇到勞累辛苦用力過度,就服用這個方子一到兩劑,可以避免內傷發熱的病症。這個方子主要功效是補氣。
藥材包括黃耆(二錢半,用蜜炙)、人參、麥門冬(去除心)、陳皮(各一錢)、白朮、炙草、五味(各五分)。
將藥材與薑、棗一起用清水煎煮,飯前溫熱服用。如果勞累過度,可以再加熟附子四、五分。
我個人認為,這個方子可以解除世俗的蒙蔽,拯救無數人的生命。其中加入的附子,尤其適合那些本來就畏寒的人服用;如果平常喜愛寒冷飲食的人,可以用肉桂或炮姜代替附子,只是世俗鮮少這麼做。
曾經有一位婦人因勞役過度,導致發熱、倦怠、吐痰、想嘔吐,被人誤認為火症,用清熱化痰的藥物治療,結果反而導致大便不成形,沒有力氣活動。我認為是因為寒涼藥物損傷了她的中氣,導致身體和形體都虛弱,因此用這個方子加附子治療,她很快就痊癒了。之後她又因為勞累過度,經水連續數日不停,眾人以為是附子的熱性導致,就用四物湯、黃芩、黃連、槐花等涼性藥物來止血,結果之前的症狀更加嚴重,又出現胸膈痞滿、食慾不振的情況。我再次使用這個方子,去掉了麥門冬,加入了茯苓、半夏、炮姜,幾劑之後就漸漸好轉,又用當歸芍藥湯來止經,就完全好了。
但四肢逆冷,飲食難化,不時大熱,此命門真火衰,脾土虛寒之假熱也。用八味丸半載而痊,又服六味丸三載而生子。
白話文:
如果出現四肢冰冷、飲食困難、不時發高燒的情況,這可能表明你的「命門真火」已經衰弱,以及脾臟的氣血虛寒導致的假熱症狀。對於這樣的狀況,可以使用「八味丸」治療半年後恢復健康。再接續服用「六味丸」三年,就能夠成功懷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