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一 (6)
卷之一 (6)
1. 傷寒發熱
傷寒發熱,是寒邪入衛,與陽氣交爭而為外熱。陽氣主外,為寒所傷而失其職,故為熱。其脈緊而有力,是外之寒邪傷衛也。治主外。
愚按前症反復變遷,若治失其宜,命在反掌。蓋寒邪自表入里,治法雖有三陽之異,然不可拘泥日數,亦有其邪終止於一經,而不傳他經者,嘗治陳湖一男子,患傷寒,仰臥一月,且耳聾。余意其病尚在少陽,故脅痛不能轉側及耳聾也。與小柴胡湯加山梔,一劑即能轉側,尾閭處內潰皆蛆,耳亦有聞。蓋少陽屬風木,而風木能生蟲也,其在少陽明矣。
白話文:
【傷寒發燒】
傷寒導致的發燒,是由於寒邪侵入人體的防禦系統(衛氣),與體內的正氣互相較勁,從而在體表表現出發熱的現象。正常情況下,陽氣主要負責體表的防護,但當受到寒邪的侵害,它就無法正常發揮功能,因而產生發熱的情況。在診斷上,可見到脈搏緊實有力,這正是外來寒邪對防禦系統造成傷害的表現。因此,治療上應著重於外部的調整。
我認為前面所述的病情會有反覆變化的情況,如果治療方式不恰當,病情可能瞬間惡化。因為寒邪是從體表逐漸深入體內的,雖然治療的方法會因人體三陽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是我們不能過分拘泥於發病的天數,有時候,寒邪可能只停留在某一經絡,並未進一步影響到其他經絡。例如,我曾經治療過一位住在陳湖的男性患者,他得了傷寒,一個月只能仰躺,而且出現耳聾的症狀。我推測他的病情應該還在少陽階段,所以才會有脅痛無法翻身和耳聾的問題。後來,我讓他服用小柴胡湯加上山梔子,只服用了一劑,他就已經可以自由翻身了,甚至連尾骶部位的膿瘍也開始排出蛆蟲,耳朵也恢復了聽力。因為少陽屬風木,而風木能生蟲,由此可知他的病情確實是在少陽階段。
2. 傷暑發熱
傷暑發熱,是火邪傷心,元氣耗散,而邪熱入客於中,故發為熱,汗大泄,無氣以動,其脈虛遲而無力,是外之熱邪傷榮也。治主內。
愚按夏月陽氣浮於外,陰氣伏於內,法當調補陽氣為主,而佐以解暑,此推《內經》舍時從症之良法也。故前症當究其所因而治之,不可泛用香薷飲之類,走散陽氣,導損真陰,而益其病也。又有夏間用薄荷煎湯以代茶,殊不知散人之真氣,即久用川芎湯,令人暴死之類也。(詳見後。)
白話文:
[因暑熱導致的發燒]
因暑熱導致的發燒,是因為過熱的環境影響了心臟功能,使身體的元氣流失,而這種異常的熱度進入體內,因此引起發燒,大量出汗,體力衰竭,脈搏呈現虛弱且緩慢無力的狀態,這顯示體表的熱邪已侵擾到體內的營養物質。治療上應以調整體內狀況為主。
我認為在夏天,人體的陽氣多在體表,陰氣則聚集於體內,治療原則應以調理和補充陽氣為主,同時輔以解暑措施,這是根據《黃帝內經》所提出的,根據症狀而非僅看季節來選擇治療方式的良方。因此對於上述的症狀,我們應該找出病因進行治療,不能隨便使用如香薷飲這類會消耗陽氣、損害真陰,反而加重病情的藥物。另外,有人在夏天常用薄荷煮水當茶喝,但他們不知道這樣會消耗人體的真氣,長期使用川芎湯類的藥物,甚至會導致猝死。(詳細內容請參閱後續說明。)
3. 病有感傷中
病有感,有傷,有中。感者,在皮毛,為輕;傷者,兼肌肉,稍重;中者,屬臟腑,最重。寒有感寒、傷寒、中寒,風有感風、傷風、中風,暑有感暑、傷暑、中暑,當分輕重表裡,治各不同。又如中濕、中氣、中毒,皆雲中。中者,中也,謂邪直入於中也,故為重病。
白話文:
疾病可分為感受、傷害、以及中邪三種類型。感受的病情,只在皮毛層面,因此病情較輕;傷害則影響到肌肉,病情會比較嚴重一些;而中邪的情況,則深入到臟腑,是病情最為嚴重的一種。
比如說,寒冷可以分為感受寒冷、傷害由寒引起、以及被寒氣所中。風邪亦同,有感受風邪、因風受傷、被風邪所中。暑熱亦然,有感受暑熱、因暑受傷、被暑熱所中。這些情況都應分辨病情的輕重以及病邪是否進入內臟,治療方式各不相同。
再如濕氣、氣滯、中毒等情況,我們通常都稱之為"中"。"中"的意思就是邪氣直接侵入身體內部,所以這類病狀都是較為嚴重的病情。
4. 心腹疼痛
凡治心腹疼痛,但是新病,須問曾何飲食?因何傷感?有無積滯?便與和中消導之藥。若日數已多,曾多服過辛溫燥熱之藥,嘔吐不納,胸膈飽悶,口舌乾燥,大小便澀,雖則內有鬱熱,或原有舊病,因感而發,綿延日久,見證如前者,俱用開鬱行氣、降火潤燥之藥,如川芎、香附、炒山梔、黃連、薑汁之類,甚者再加芒硝。但治心腹久痛,須於溫散藥內加苦寒鹹寒之藥,溫治其標,寒治其本也。
愚按腹痛,若脾胃虛弱,飲食不化,或兼腹中作痛,用六君子湯;若飲食過多,停滯未化,或兼腹痛,用人參養胃湯;若飲食既化,脾胃受傷,或兼腹中作痛,用六君子加當歸;若胃中有熱,心腹中脘作痛,嘔吐,用二陳湯加黃連、山梔;若脾胃虛弱,少食,心腹作痛,用六君子湯。脾胃虛寒,亦用前湯加炮姜。
大凡腹滿痛,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余當臨症制宜。
副郎李孟卿,常患腹痛,每治以補中益氣加山梔即愈。一日因怒,腹痛,脈弦緊,以前湯吞左金丸三十粒而愈。
一婦人,心腹痛,諸藥不應。余用炒黑山梔、桔梗治之而愈。
儒者沈尼文,內停飲食,外感風寒,頭痛發熱,噁心腹痛,用人參養胃湯加芎、芷、曲、櫱、香附、桔梗,一劑諸症悉退,次日腹痛甚可畏,喜手按,痛即止。此脾氣虛弱,客寒乘之而作,是內虛寒而外假熱也。用香砂六君子加木香、炮姜,服之痛減六七,又以前藥去二香,一鍾而愈。
府庠徐道夫母,胃脘當心痛劇,右寸關俱無,左雖有微而似絕,手足厥冷,病勢危篤。察其色,眼胞上下青黯,此脾虛肝木所勝。用參、朮、茯苓、陳皮、甘草補其中氣,用木香和胃氣以行肝氣,用吳茱萸散脾胃之寒,止心腹之痛。急與一劑,俟滾先服,煎熟再進,諸病悉愈。
白話文:
對於心腹疼痛的治療,如果病情是新發的,必須要了解病人近期的飲食情況,是否有因情緒波動導致的身體不適,以及腸胃是否有食物積滯。對此,應使用能調和中焦,幫助消化的藥物。
如果病情已持續一段時間,且患者先前已經服用過大量辛辣、溫熱的藥物,出現嘔吐、胸脹飽悶、口乾舌燥、大小便困難等症狀,即便體內有鬱熱,或是舊疾因外界因素引發,延續日久,有上述症狀,都應使用能開解鬱結、行氣降火、滋潤去燥的藥物,例如川芎、香附、炒山梔、黃連、薑汁等,嚴重時可再加用芒硝。然而,對於長時間的心腹疼痛,應在溫熱散寒的藥物中加入苦寒、鹹寒的藥物,溫熱藥物可以治療表面症狀,而苦寒藥物則能根治根本問題。
若脾胃虛弱,飲食消化不良,或伴隨腹部疼痛,可使用六君子湯;若飲食過量,食物未消化,或伴隨腹痛,可使用人參養胃湯;若飲食雖已消化,但脾胃已受損,或伴隨腹部疼痛,可用六君子湯加當歸;若胃中有熱,心腹部位疼痛,並伴有嘔吐,可使用二陳湯加黃連、山梔;若脾胃虛弱,食慾不佳,心腹疼痛,可使用六君子湯。脾胃虛寒的情況下,也可在六君子湯中加入炮姜。
一般來說,腹部滿脹且疼痛,若按壓不痛,多為虛證;若按壓疼痛,多為實證,具體還需根據病情來決定。
例如,李孟卿常有腹痛,每次用補中益氣湯加山梔即可痊癒。一日因生氣,腹痛加重,脈象弦緊,服用補中益氣湯吞下左金丸三十粒後痊癒。
又如,一位婦人心腹疼痛,多種藥物都無效。後來用炒黑山梔、桔梗治療,痊癒。
學者沈尼文,內有飲食停滯,外感風寒,頭痛發熱,惡心腹痛,服用人參養胃湯加芎、芷、曲、櫱、香附、桔梗,一劑後各症狀都消失。第二天腹痛加重,按住腹部會感覺好些,一放手就痛。這是脾氣虛弱,外寒侵入導致的,內裡虛寒,外表卻有假熱。服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木香、炮姜,腹痛減輕六七成,再服用去掉兩種香料的藥物,一次就痊癒。
徐道夫母親,胃脘部劇烈疼痛,右手脈象消失,左手脈象雖有,卻似斷絕,手腳冰涼,病情危急。觀察面色,眼睛上下眼皮都呈青黑色,這是脾虛被肝氣剋制的表現。用參、朮、茯苓、陳皮、甘草補充中氣,用木香調和胃氣,疏導肝氣,用吳茱萸散寒脾胃,止心腹疼痛。立即服用一劑,待水沸先服用,待煎煮完成再服用,所有病痛都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