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之三 (16)
卷之三 (16)
1. 脈陰陽類成
右寸澀榮衛不和,上焦冷痞,氣短,臂痛;關澀脾弱不食,胃冷而嘔;尺澀大便澀,津液不足,小腹寒,足脛逆冷。(經云:滑者傷熱,澀者中霧露金革。)
長,不短也。指下有餘,而過於本位,氣血皆有餘也。為陽毒內蘊,三焦煩郁,為壯熱。
短,不長也。兩頭無中間有,不及本位,氣不足以前導其血也。為陰中伏陽,為三焦氣壅,為宿食不消。
大,不小也。浮取之若洪而浮,沉取之大而無力。為血虛氣不能相入也。經曰:大則病進。
小,不大也。浮沉取之悉皆損小。在陽為陽不足,在陰為陰不足;前大後小,則頭疼、目眩;前小後大,則胸滿、短氣。
緊,有力而不緩也。其來勁急,按之長,舉之若牽繩轉索之狀。為邪風激搏,伏於榮衛之間,為痛,為寒。浮緊為傷寒身疼;沉緊為腹中有寒,為風癇。左寸緊頭熱目痛項強,緊而沉心中氣逆冷痛;關緊心腹滿痛,脅痛肋急,緊而盛傷寒渾身痛,緊而實痃癖;尺緊腰腳臍下痛,小便難。右寸緊鼻塞膈壅,緊而沉滑肺實咳嗽;關緊腹痛吐逆,緊盛腹脹傷食;尺緊下焦築痛。
弱,不盛也。極沉細而軟,怏怏不前,按之欲絕未絕,舉之即無。由精氣不足,故脈息痿弱而不振也。為元氣虧耗,為痿弱不前,為痼冷,為哄熱,為泄精,為虛汗。老得之順,壯得之逆。左寸弱陽虛,心悸自汗;關弱筋痿無力,婦人主產後客風面腫;尺弱小便數,腎虛耳聾,骨肉痠痛。右寸弱身冷多寒,胸中短氣;關弱脾胃虛食不化;尺弱下焦冷痛,大便滑。
動,其狀如大豆厥厥動搖,尋之有,舉之無;不往不來,不離其處,多於關部見之。動為痛,為驚,為虛勞體痛,為崩脫,為泄痢。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
伏,不見也。輕手取之絕不可見,重取之附著於骨。為陰陽潛伏關膈閉塞之候,為積聚,為瘕疝,為食不消,為霍亂,為水氣,為榮衛氣閉而厥逆。關前得之為陽伏,關後得之為陰伏。左寸伏心氣不足,神不守常,沉憂抑鬱;關伏血冷,腰腳痛及脅下有寒氣;尺伏腎寒精虛,疝瘕寒痛。
右寸伏胸中氣滯,寒痰冷積;關伏中脘積塊作痛及脾有停滯;尺伏臍下冷痛,下焦虛寒,腹中痼冷。
促,陽脈之極也。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曰促。陽獨盛而陰不能相和也,或怒逆上亦令脈促。促為氣湧,為狂悶,為瘀血發狂,又為氣,為血,為飲,為食,為痰。蓋先以氣熱脈數五者,或一有留滯乎其間,則因之而為促。非惡脈也,雖然,加即死,退即生,亦可畏哉!
結,陰脈之極也。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曰結。陰獨盛而陽不能相入也。為癥結,為積聚,為七情所郁。浮結為寒邪滯經,沉結為積氣在內,又為氣,為血,為飲,為痰。蓋先以氣寒脈緩而五者,或一有留滯於其間,則因而為結。故張長沙謂結、促皆病脈。
白話文:
脈陰陽類成
寸口脈澀,榮衛不和,上焦感覺冷痛且痞悶,氣短,手臂疼痛;關脈澀,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胃寒嘔吐;尺脈澀,大便乾燥,津液不足,小腹寒冷,小腿逆冷。(經書上說:脈滑是傷熱,脈澀是感受了霧露寒濕或金屬兵器之邪。)
脈長,並非指脈搏時間長,而是指脈搏的深度超過正常位置,氣血都充盈。這是陽邪內蘊,三焦煩熱鬱結,表現為壯熱。
脈短,並非指脈搏時間短,而是指脈搏深度不足,沒有到達正常位置,氣不足以推動血液運行。這是陰寒體內伏藏陽邪,三焦氣機壅塞,是宿食不消。
脈大,並非指脈搏時間長,而是指浮取時脈搏洪大而浮,沉取時脈搏雖大但無力。這是血虛,氣血不能互相協調。經書上說:脈大則病情加重。
脈小,是指浮取和沉取時,脈搏都非常細小。在陽經部位則為陽氣不足,在陰經部位則為陰氣不足;如果寸口脈大而關尺脈小,則會頭痛、眩暈;如果寸口脈小而關尺脈大,則會胸悶、氣短。
脈緊,是指脈搏有力而不緩慢,脈來急促有力,按之則深長,抬起手指時感覺像拉緊的繩索。這是邪風搏擊,伏於榮衛之間,會引起疼痛和寒邪。浮緊為傷寒引起的身體疼痛;沉緊為腹部有寒邪,或者風癇。左寸脈緊則頭痛、目痛、項強;左寸脈緊而沉則心中氣逆、冷痛;關脈緊則心腹滿痛、脅痛、肋部緊束;尺脈緊則腰腳、臍下疼痛,小便困難。右寸脈緊則鼻塞、膈肌壅塞;右寸脈緊而沉滑則肺實咳嗽;關脈緊則腹痛、嘔吐;關脈緊而盛則腹脹,是傷食;尺脈緊則下焦脹痛。
脈弱,是指脈搏極其沉細而軟弱,按之欲絕未絕,抬起手指時就消失了。這是因為精氣不足,所以脈息衰弱而無力。這是元氣虧耗,表現為痿弱無力,身體冰冷,或者發熱,或者遺精,或者自汗。老年人脈弱是正常的,而壯年人脈弱則是不正常的。左寸脈弱則陽氣虛弱,心悸自汗;關脈弱則肌肉萎縮無力,婦女則可能是產後受風面腫;尺脈弱則小便頻數,腎虛耳聾,骨肉酸痛。右寸脈弱則身體寒冷多寒,胸中氣短;關脈弱則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尺脈弱則下焦寒冷疼痛,大便稀溏。
脈動,是指脈搏像大豆一樣跳動,仔細尋找可以感覺到,但抬起手指時就消失了,脈搏不往來移動,始終停留在一個位置,多見於關脈部位。脈動代表疼痛、驚恐、虛勞體痛、崩漏、泄瀉等。陽脈動則汗出,陰脈動則發熱。
脈伏,是指脈搏不易觸摸到,輕輕按壓則完全感覺不到,用力按壓才能感覺到脈搏貼附於骨頭上。這是陰陽氣血潛伏,關竅閉塞的徵象,表現為積聚、瘕疝、消化不良、霍亂、水腫、榮衛氣閉而厥逆。關脈之前出現伏脈則為陽伏,關脈之後出現伏脈則為陰伏。左寸脈伏則心氣不足,精神不正常,心情沉鬱;關脈伏則血寒,腰腳疼痛,脅下有寒氣;尺脈伏則腎寒精虛,疝氣、瘕積、寒痛。右寸脈伏則胸中氣滯,寒痰冷積;關脈伏則中脘部有積塊疼痛,以及脾胃停滯;尺脈伏則臍下冷痛,下焦虛寒,腹部痼冷。
脈促,是陽脈的極端狀態。脈搏來得很快,時而停止時而又來,這就是促脈。這是陽氣獨盛而陰氣不能調和,或者怒氣逆上也會導致脈促。促脈代表氣機壅盛,狂躁昏悶,瘀血發狂,以及氣、血、水飲、食積、痰濁等。這是由於陽氣亢盛,脈搏頻數,如果其中有一種病理因素阻滯,就會導致脈促。雖然促脈不是惡劣的脈象,但病情加重則危及生命,病情減輕則可以痊癒,所以也令人害怕。
脈結,是陰脈的極端狀態。脈搏來得緩慢,時而停止時而又來,這就是結脈。這是陰氣獨盛而陽氣不能協調。代表癥瘕、積聚、七情鬱結。浮結為寒邪阻滯經脈,沉結為氣滯於內,也代表氣、血、水飲、痰濁。這是因為陰氣亢盛,脈搏緩慢,如果其中有一種病理因素阻滯,就會導致脈結。所以張仲景說結脈、促脈都是病理脈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