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dney Qi is not solid

腎氣不固的原因,症狀與經絡,運用穴道及中藥加以改善!

雲端中醫編輯組- 最後更新:2025-11-01

「腎氣不固證」是中醫證候中特別拉出來的一個證候,屬於腎虛證的一種,卻特別針對腎氣虧虛,導致其固攝(固守、封藏)功能減退,無法有效約束精、液、二便等物質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症狀。

您可以將腎想像成一個「能量的倉庫」或「瓶子的蓋子」。腎氣就是這倉庫的守衛或瓶蓋本身。

在正常情況下,腎氣充足,守衛盡責,瓶蓋緊閉,能將人體的精微物質(如精液、經血)和體液(如尿液)牢牢地固守在體內。

當腎氣不固時,腎氣虧虛,守衛疲弱,瓶蓋鬆動。導致倉庫裡的寶貴物質(如精、血)容易外泄,或是該關閉的閘門(如膀胱、肛門)無法關緊。

腎氣不固時,體內寶貴物質容易外泄
腎氣不固時,體內寶貴物質容易外泄

一個人會出現腎氣不固,主要原因如下:

  • 先天不足:父母體弱,或胎兒時期營養不良,導致先天腎氣稟賦不足。
  • 年高體衰:隨著年齡增長,腎氣自然衰減,這是生理性的原因。
  • 勞累過度:房勞過度如性生活不節制,或頻繁手淫,最直接耗傷腎中精氣。勞神過度,如長期的思慮、憂鬱也會暗耗腎精。
  • 久病傷腎:慢性疾病長期消耗人體正氣,最終會損傷到腎氣。
  • 其他臟腑病變累及:例如脾氣虛弱日久,可導致腎氣也隨之虛弱。

腎氣不固的症狀主要圍繞在「固攝功能失調」和「腎氣虛弱」兩個方面,分別列出如下:

1. 固攝失調的典型症狀(關門不緊)

  • 泌尿系統膀胱失約:小便頻數:排尿次數明顯增多,尤其是夜間(夜尿頻多)、尿色清白,尤其是夜尿嚴重,尿後有尿不乾淨的感覺,或尿失禁。有些人會夜間遺尿,常見於小孩或老人。
  • 小便失禁:在清醒時也無法控制尿液,在咳嗽、打噴嚏、大笑時會漏尿。
  • 生殖系統精關不固:男性滑精(不因性夢或性行為而精液自行滑泄)。早泄(性交時間極短或一觸即泄)。女性帶下清稀量多,白帶量多,質地稀薄如水,沒有明顯異味。胎動不安、滑胎,腎氣無法固攝胎元,容易導致習慣性流產。
  • 腸道系統後陰不固:大便滑脫不禁,久瀉久痢,導致肛門括約肌鬆弛,無法控制大便,嚴重時會大便失禁。

2. 腎氣虛弱的全身症狀(「能量不足」的表現)

  • 腰膝酸軟:腰為腎之府,腎氣不足則腰府失養,所以感覺腰部酸軟無力,下肢無力,膝蓋軟弱。
  • 聽力減退、耳鳴:腎開竅於耳,腎氣不足則耳竅失養。
  • 神疲乏力:整體精神不振,容易感到疲勞。
  • 面色蒼白或黧黑:腎氣虧虛,氣血無法上榮於面。
  • 舌象:舌質淡,舌苔白。
  • 脈象:脈沉弱,尤其以尺脈(對應腎臟)為甚。

造成腎虛主要有3種主要可能性:

  1. 腎陽虛:體內或外在寒氣深重時,會讓腎陽不足,必須服用熱性中藥溫陽。
  2. 腎陰虛:長期疲累耗損,造成體內腎陰津液不足,必須滋陰。
  3. 腎氣虛、腎精不足:這才是傳統認為腎氣不固的主因。

古書《證治要訣》上提到:「色慾過度,下元虛憊,泄滑無禁。」腎氣不固證在古代最強調的症狀就是男性遺精、漏精、滑精。女性的帶下病、月經週期不穩定、宮寒不孕...等等。

由於腎與膀胱互為表裡,所以也會出現泌尿系統障礙,頻尿就是最常見的症狀,因為腎氣無法固澀,所以可能造成尿失禁。

中醫的「補腎精派」一直歷久不衰,有些中醫師治病就是以補腎精為主,這是因為腎虛現象自古以來獨樹一格。

雲端中醫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也發現,多數經絡能量會隨著季節而改變,而腎經卻是一年四季呈現虛證,完全印證這個現象。

現代人一年四季腎經都是虛證
現代人一年四季腎經都是虛證

這是因為夏天的脾經與膀胱經虛證,會連帶影響腎經虛證,而冬天的陽虛經絡現象,也連帶會影響腎經,腎經永遠很難脫離虛證的命運。

每年進入秋末冬季之後,有一定比例人就會出現腎虛的症狀,尤其是長期腎經虛症的人。

2025年10月底期間,秋末突然間大降溫,某會員長期腎經虛證,就發現自己的腳跟開始痛起來了,腳跟痛一般而言就是腎經虛弱所造成的。

如果一個人長期保持腎經虛證,到了中年之後很難脫離各種慢性病的困擾,例如:糖尿病、高血壓、慢性關節炎、前列腺腫大..等等,久了就會出現實質腎臟疾病,甚至被迫要洗腎(血液透析)

依照雲端中醫許多會員的觀察,多數人從十幾歲開始就開始出現腎經虛證,這種狀況30-50年之後,出現各種慢性病也是理所當然。

這就是為什麼現代男性困擾於陽痿、遺精、前列腺疾病的困擾,各種婦女泌尿生殖疾病更是纏綿難以治癒。

從古至今改善提升腎氣的方法其實相當單純,《黃帝內經》最初就提到:「恬惔虛无,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閉目養神,腎氣會自然提升
閉目養神,腎氣會自然提升

雲端中醫有一些會員長期腎經能量正常,他們也分享改善腎經虛證的簡單方法:只要經常閉目靜心,腎水自然充足。如果可以練習「腹部呼吸」,氣息可以傳導後腰部。平時睡眠充足,累了就休息,連藥物都不需要服用,就可以自然補足腎氣

可惜的是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往往透過縱慾來發洩壓力。長期疲勞累積無法真正放下休息,思慮過多精神無法內守,因此必然百病叢生,這往往不是任何藥物可以根本改善的!

如果是體內寒氣、濕氣嚴重所造成的腎氣不固,可以透過「溫陽」得以改善,這是運用中藥或物理療法(艾灸、照射遠紅外線)可以明顯改善的

腎氣不固證常見於古代中醫疾病,例如:「遺精」、「遺尿」、「勞淋」、「尿濁」、「帶下」、「胎漏」等疾病中。

由於腎經通往胸部,因此容易同時出現「腎不納氣證」。這是因為傳統中醫認為「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出現氣喘、氣短、走路容易喘、咳嗽...等等症狀。

造成腎氣不固的主要原因

了解4種常見致病因素

1

年老體衰

年老體衰

隨著年紀愈來愈大,年老者自然普遍臟氣虛衰,耗傷陽氣,體內氣血與陽氣都呈現不足的現象。

舌相與脈相

中醫診斷的重要指標

1

舌相

Tongue Characteristics

舌苔淡薄白
2

脈相

Pulse Characteristics

沉脈細脈

臨床症狀或疾病

常見的相關症狀表現

胎漏氣喘下肢萎縮白帶頻尿流鼻涕咳嗽夜間頻尿多尿排尿後有殘尿感尿中混挾精液滑胎腰痛女性不孕症尿失禁肺氣腫支氣管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糖尿病

相關證型

與此證候相關的其他證型

經絡型態分析

從經絡測量數據分析證候表現

腎經虛證的經絡型態,遍佈於一年四季各種經絡型態,都不離開腎經虛證的範疇,列出常見的經絡型態如下:

1上實下虛現象

經絡型態

經絡型態

出現機率

出現機率

當全身經絡表現為「上實下虛」的現象時,這通常指向「陽虛經絡型態」並與「鐵三角經絡型態」共同構成的情況。為了改善這種經絡狀況,建議立即採取措施提升腳部的經絡能量,例如進行運動、經絡拍打或保持腳部溫暖,以助於調整和恢復經絡平衡。

相關典籍

古代醫學典籍中的相關記載

點擊按鈕查看詳細典籍內容

  • 《仁齋直指方》:「腎與膀胱俱虛,內氣不充,故脬中自滑,所出多而色白,是以過夜而陰虛愈多。」
  • 《金匱翼》:「水雖主於腎,而腎上逆肺,若肺氣無權,則腎水終不能攝。」

討論留言

與其他用戶分享經驗與見解

載入討論區...

證候搜尋

輸入證候名稱或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