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本方證乃心腎兩腎,水火不交所致。腎與膀胱相表裡,腎氣不攝則膀胱失約,以致小便頻數,或尿如米泔色,甚或遺尿;腎藏精,主封藏,腎虛精關不固,而致遺精;
心藏神,腎之精氣不足,不能上通於心,心氣不足,神失所養,故心神恍惚、健忘。治宜調補心腎,澀精止遺。
方中桑螵蛸甘咸平,補腎固精止遺,為君藥。臣以龍骨收斂固澀,且鎮心安神;龜甲滋養腎陰,補心安神。
桑螵蛸得龍骨則固澀止遺之力增,得龜甲則補腎益精之功著。佐以人參大補元氣,配茯神合而益心氣、寧心神;當歸補心血,與人參合用,能補益氣血;菖蒲、遠志安神定志,交通心腎,意在補腎澀精、寧心安神的同時,促進心腎相交。
諸藥相合,共奏調補心腎、交通上下、補養氣血、澀精止遺之功。 原方作散劑,各藥用量相等,而在服用時,又以人參湯調服,說明人參用量獨大
於方中寓意有二:一為益心氣以安心神,一為補元氣以攝津液。 本方與金鎖固精丸均為澀精止遺之方,但金鎖固精丸純用補腎澀精之品組成,專治腎虛精關不固之遺精滑泄。
本方以固精止遺之桑螵蛸配伍菖蒲、遠志交通心腎,為調補心腎、澀精止遺兼顧之方,主治心腎兩虛、水火不交所致的尿頻、遺尿、遺精。
主治調補心腎、澀精止遺,小便數,如稠米泔,色亦白,心神恍惚,瘦瘁食減,或男女虛損,陰萎夢遺。 心腎兩虛證。小便頻數,或尿如米泔色,或遺尿,或遺精,心神恍惚,健忘,舌淡苔白,脈細弱。
現代運用於小兒尿頻、遺尿以及糖尿病、神經衰弱等屬心腎兩虛,水火不交者。
傳統服藥法
桑螵蛸30個(炒),鹿茸(酥炙)3兩,黃耆3兩,牡蠣(煅)2兩,人參2兩,厚朴2兩,赤石脂2兩。上為末。
每服2錢,空心粥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遺尿失精、若屬下焦火盛或濕熱所困者,本方不宜使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桑螵蛸散, 出處:《理虛元鑑》卷下。 組成:桑螵蛸(焙)。 主治:遺精,漏下不止。
桑螵蛸散, 出處:《濟生》卷九。 組成:桑螵蛸12個(炙)。 主治:妊娠小便不禁。遺溺。
桑螵蛸散, 出處:《奇效良方》卷三十四。 組成:桑螵蛸1兩(微炒),韭子2兩(微炒)。 主治:虛勞夢泄。
桑螵蛸散, 出處:《傅青主女科·産後編》卷下。 組成:桑螵蛸30個,人參3錢,黃耆3錢,鹿茸3錢,牡蠣3錢,赤石脂3錢。 主治:小便數。
桑螵蛸散, 出處:《婦人良方》卷二十三引《千金翼》。 組成:桑螵蛸30個(炒),鹿茸(酥炙)3兩,黃耆3兩,牡蠣(煅)2兩,人參2兩,厚朴2兩,赤石脂2兩。 主治:産後小便數,及遺尿。
桑螵蛸散, 出處:《本草衍義》卷十七。 組成:桑螵蛸1兩,遠志1兩,石菖蒲1兩,人參1兩,茯神1兩,當歸1兩,龍骨1兩,龜甲(醋炙)1兩。 主治:小便數,如稠米泔,色亦白,心神恍惚,瘦瘁食減,或男女虛損,陰萎夢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