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衍義

《本草衍義》是宋代寇宗奭所編撰的一部極具開創性與實用價值的中醫藥學著作。該書成於宋徽宗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其核心宗旨乃是對前代本草典籍中的訛誤進行嚴謹的考證與匡正,並對未曾載錄的藥物知識進行補充與闡發。寇宗奭以其獨到的實證精神與審慎態度,使得《本草衍義》不僅成為對《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等經典的繼承與發展,更是一部兼具學術深度與臨床指導意義的里程碑式醫學文獻。全書結構嚴謹,內容詳實,字裡行間無不體現出作者對藥學的精深理解與對生命健康的深切關懷。


成書背景與作者的實證精神

宋代醫學在理論與實踐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而寇宗奭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對當時盛行的本草著作進行了深入的審視。他發現,許多早期本草書籍存在著名物混淆、藥效記載不準確等諸多問題,這些錯誤不僅影響了醫者的臨床判斷,也可能對病患造成不良後果。寇宗奭堅信,醫者不能盲目依賴文獻記載,而必須透過 實踐驗證 藥物的真偽與功效。這種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是《本草衍義》最為突出的特點之一。

在書中,寇宗奭不僅糾正了前人的謬誤,更以自身豐富的藥材辨識經驗和臨床觀察,對每一味藥材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描述與分析。例如,對於 「玉泉」 一詞,他考證認為其原意並非指泉水,而是因文字脫漏所致,實為「玉漿」之訛。又如對 「丹砂」 的辨析,他明確區分了生丹砂與煉丹砂的功效,警示煉製後的丹砂可能因火力作用而產生毒性,甚至導致死亡的案例,深刻提醒醫者與病患用藥務必謹慎。這種對藥材本質的探究,對藥性變化的深入剖析,都展現了寇宗奭嚴謹的治學精神。


內容特點的深度解析

1. 藥物的實證研究與糾謬

《本草衍義》在藥物實證研究方面樹立了典範。寇宗奭不僅僅是文字上的校對者,更是親身實踐的探究者。他透過實地考察、反覆驗證,揭示了許多本草記載的真相。

  • 玉泉與玉漿的考證:書中明確指出,「玉泉水」的說法有誤,實際應為「玉漿」。他引用《道藏經》中的「金飯玉漿」以及唐代詩人李商隱的「瓊漿未飲結成冰」等文獻,佐證玉確實可以製成漿液,從根本上糾正了這一流傳已久的錯誤。這不僅是對詞語的辨正,更是對藥物本質與其製備方法的深入探討。
  • 丹砂的毒性警示:寇宗奭對丹砂的藥性分析尤為精闢。他強調,生丹砂可鎮養心神,但煉製後的丹砂,特別是經「伏火」處理者,毒性極強,常致人於死地。書中記載了具體案例,如某醫者服食伏火丹砂數粒後便熱斃,以及李善勝煉製硃砂誤遺一塊致其徒丸服後發懵冒而亡。這些生動的案例不僅證明了作者重視臨床觀察,更對後世用藥安全發出了沉重警告,體現了其作為醫者的仁心。
  • 其他藥物的辨證:例如,對 「菊花水」 的記載,他質疑「水為菊味」的說法,認為菊花根淺且無香,不可能改變深層泉水的味道,而是水本身可能帶有類似的甘香。又如對 「鼴鼠不能遺溺生子」 的考證,以及對 「石中黃子為黃水之誤」 的辨析,都體現了作者對自然現象和藥物來源的細緻觀察與嚴格考證。

2. 藥物性味與功效的細緻分類

寇宗奭對藥物的性味(酸、苦、甘、辛、鹹)與寒熱屬性進行了詳盡的分類與補充,並結合具體病症闡述其臨床應用,這對中醫的 辨證施治 原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滑石:詳細記錄其清熱解毒的功效,特別指出其適用於淋病患者,同時也記載了其治療暴得吐逆的用法。
  • 赤石脂:闡述其治療腹瀉和便血的效用,並提供具體的配伍與使用方法,如與乾薑、胡椒製成丸劑治療大腸寒滑、小便精出等。
  • 硫黃:寇宗奭指出硫黃在治療下元虛冷、元氣將絕、久患寒泄、脾胃虛弱等危急病症時的奇效,但同時也嚴肅警示其「損益兼行」,強調「不可盡劑」,並告誡不宜長期服用,尤其不宜以酒送服,因為「久用為禍」。他甚至詳細記載了若誤服過劑導致吐瀉兼作時的解毒方法(綠豆汁兼冷水飲,得石腦油即伏),彰顯了對藥物兩面性的深刻認識。
  • 烏頭、附子等毒性藥物:對於烏頭、附子等毒性較大的藥物,寇宗奭不僅詳述其不同形態(烏頭、烏喙、天雄、附子、側子)的命名由來,更著重強調其炮製方法和臨床應用中的禁忌與注意事項,如附子宜取端平而圓大者,天雄多用於風症,並強調「其毒至甚,不可當」。這反映了作者對劇毒藥物的慎重態度和對用藥安全的極高要求。

3. 強調藥材的道地性與加工方法

寇宗奭對藥材的 道地性(產地純正)和 炮製方法 給予了高度重視,他認為這直接關係到藥材的品質和藥效的發揮。

  • 道地藥材的推崇:書中明確指出 「川蜀當歸」「上黨人參」 為最佳道地藥材。他提到,當時市面上流通的高麗人參虛軟味薄,遠不及潞州上黨人參的味厚體實,體現了他對藥材品質的嚴格要求。
  • 炮製方法的詳述:寇宗奭詳細記錄了多種藥材的炮製與加工方法,如麻黃的「剪去節,以蜜一匙匕同炒良久,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天門冬的「去心,以水漬漉,使周潤,滲入肌,俟軟,緩緩擘取,不可浸出脂液」,並批評了用熱湯浸泡天門冬會導致藥性盡失的錯誤做法。這些細緻的炮製說明,確保了藥材能夠發揮最佳療效。對於石藥,如磁石,他指出入藥「須燒赤醋淬」,以增強其療效並減少毒性。
  • 對假冒偽劣的警惕:書中多次提到市面上存在以次充好、摻假作偽的現象,如市人以薄酒灑當歸使其肥潤,或以木斛渾充石斛。寇宗奭對此進行了明確的辨識和警示,例如對「金屑」和「銀屑」的區分,強調必須是「經烹煉鍛屑為薄」方可入藥,並警惕以水銀及鐵用藥製成的「點化」之金,認為其「非造化所成,功治焉得不差」。這體現了他對藥材市場亂象的洞察與對藥品質量的堅守。

4. 藥物的配伍與禁忌

《本草衍義》不僅記載了單味藥的功效,更注重藥物之間的 配伍原則禁忌,這對於提升用藥的安全性與有效性具有深遠意義。

  • 配伍的增效與減毒:他指出木香與橘皮、肉豆蔻、生薑相佐使則功效更佳。在治療陰證傷寒時,太陰玄精石須「佐他藥兼之」,而非單獨使用。對於石硫黃,則強調與附子、乾薑、桂的配伍。
  • 明確的禁忌與警示:書中特別強調 「澤瀉」 多服易傷腎氣,導致小便過多,對於止泄精者應當謹慎使用。他指出張仲景八味丸中用澤瀉,僅為「引接桂、附等歸就腎經,別無他意」。對於 「苦參」,他記載了因長期用其揩齒導致腰痛的案例,警示其「氣味傷腎」。對於 「柴胡」,他糾正了《本經》中未載其治勞卻被後世廣泛用於治療勞病的情況,強調若無實熱卻用柴胡,反致病重甚至死亡。這些詳盡的禁忌與警示,都旨在引導醫者與病患安全合理地用藥。
  • 單獨用藥的危害:書中警示單獨久服 「芎藭」 會「走散真氣,多令人暴死」,並列舉了數個親眼所見的案例,告誡醫者在應用此類藥物時,必須配伍其他藥物,並「中病便已,則何能至此也」。這種對用藥「單一性」與「長期性」的批判,體現了中醫整體觀與辨證論治的精髓。

學術與文化價值

1. 醫學實踐的指導意義

《本草衍義》的核心價值之一在於其對 臨床實踐 的高度重視。寇宗奭提出「醫可據者方也,方可恃者藥也」,明確指出藥物是方劑的基礎,醫者必須精確掌握藥物的性味與功效,才能在臨床上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他所糾正的錯誤、補充的知識,無一不是為了提升臨床用藥的準確性和有效性。書中對不同病症、不同體質的辨證用藥指導,如對傷寒熱病、暑熱身痛的白虎湯應用,以及對婦人產後虛熱、老人中虛燥熱的地黃應用,都體現了其深厚的臨床經驗與實用性。

2. 文化與哲學的融合

《本草衍義》不僅是藥學著作,更融入了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思想,特別是道家的 「天人合一」 觀念。寇宗奭強調 「保養」 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性,提出「身以安樂為本,安樂所可致者,以保養為本」,並將其歸納為「養神、惜氣、堤疾」三種途徑。這種注重預防、強調整體平衡的養生觀念,與現代預防醫學的理念不謀而合。他認為,若能做到「忘情去智,恬淡虛無」,「固歸精之真氣」,「飲食適時,溫涼合度」,便能使「本固,疾病何由而生?」這種將養生與治病融為一體的思想,體現了中醫學的獨特智慧。

此外,書中對於自然現象的解釋,如對磁石指南針「常偏東不全南」的解釋,以及對「火生之時,其氣壯。及其當午之時,則壯火之氣衰」的闡述,都體現了作者將自然哲學與醫學理論相結合的思考方式,也反映了當時宋代科技與文化的發展水平。

3. 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本草衍義》在後世醫學界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糾謬補遺的嚴謹態度和實證精神,對後世本草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諸多醫學大家如金元時期的李東垣、朱丹溪等都對其推崇備至。明代李時珍在編撰《本草綱目》時,也大量參考和吸取了《本草衍義》的內容與學術思想,使其成為《本草綱目》的重要參考來源之一。

寇宗奭的著作不僅糾正了前人遺留的錯誤,更重要的是,它為後世的醫學研究提供了一種 科學的範式,即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勇於實踐、敢於質疑、勤於考證。這種批判與創新精神,正是中國醫學能夠綿延不絕、不斷發展的內在動力。


結語

《本草衍義》作為宋代本草學的傑出代表,以其科學嚴謹的態度、詳實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哲學內涵,為中醫藥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寇宗奭不僅是一位博學的醫者,更是一位勇於實踐的科學家。他的著作不僅是古代中藥學的寶貴財富,其所倡導的實證精神和辨證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在當代,我們重讀《本草衍義》,不僅能從中汲取古老的智慧,更應學習寇宗奭的科學精神,將其融會貫通於現代中醫藥研究與應用之中,推動中醫藥的傳承創新,為人類健康貢獻更多力量。這部著作的價值,穿越千年,歷久彌新,仍能指引我們在探索醫藥奧秘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本草衍義》提要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三 (1)

卷三 (2)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五 (4)

卷五 (5)

卷六 (1)

卷六 (2)

卷六 (3)

卷六 (4)

卷七 (1)

卷七 (2)

卷七 (3)

卷七 (4)

卷八 (1)

卷八 (2)

卷八 (3)

卷九 (1)

卷九 (2)

卷九 (3)

卷十 (1)

卷十 (2)

卷十 (3)

卷十一 (1)

卷十一 (2)

卷十二 (1)

卷十二 (2)

卷十二 (3)

卷十三 (1)

卷十三 (2)

卷十三 (3)

卷十三 (4)

卷十四 (1)

卷十四 (2)

卷十五 (1)

卷十五 (2)

卷十五 (3)

卷十五 (4)

卷十六 (1)

卷十六 (2)

卷十六 (3)

卷十六 (4)

卷十六 (5)

卷十六 (6)

卷十六 (7)

卷十七 (1)

卷十七 (2)

卷十七 (3)

卷十七 (4)

卷十七 (5)

卷十七 (6)

卷十七 (7)

卷十七 (8)

卷十八 (1)

卷十八 (2)

卷十八 (3)

卷十九 (1)

卷十九 (2)

卷十九 (3)

卷十九 (4)

卷二十 (1)

卷二十 (2)

卷二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