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衍義》~ 卷十四 (2)
卷十四 (2)
1. 吳茱萸
須深湯中浸去苦烈汁,凡六七過,始可用。今文與注及注中藥法皆不言,亦漏落也。此物下氣最速,腸虛人服之愈甚。
白話文:
吳茱萸需要用很深的湯水浸泡,去除苦味和強烈的刺激性,大概要換水浸泡六七次,才可以拿來用。現在的文獻和註解,以及註解裡面的用藥方法,都沒有提到這個步驟,這也是遺漏的地方。吳茱萸降氣的速度很快,腸胃虛弱的人服用後會更加不舒服。
2. 梔子
仲景治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治之。虛,故不用大黃,有寒毒故也。梔子雖寒無毒,治胃中熱氣,既亡血、亡津液,腑臟無潤養,內生虛熱,非此物不可去,張仲景《傷寒論》已著。又治心經留熱,小便赤澀,去皮山梔子、火炮大黃、連翹、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二錢匕,服之無不效。
白話文:
張仲景在治療因為發汗、嘔吐或腹瀉後,導致身體虛弱、煩躁而睡不著覺的情況,如果病情嚴重,病人一定會翻來覆去、心中煩悶不安,會用梔子豉湯來治療。因為病人身體虛弱,所以不用大黃,也是因為體內有寒毒的緣故。梔子雖然性寒但沒有毒性,可以治療胃裡面的熱氣。當病人因為失血或體液流失,導致五臟六腑缺乏滋潤,產生虛熱時,只有用梔子才能去除,這點在張仲景的《傷寒論》中已經有記載。另外,也可以治療心經積熱,導致小便赤黃、排尿困難的情況。方法是將去皮的生梔子、炮製過的大黃、連翹和炙甘草等量磨成粉末,用水煎煮二到三錢,服用後通常都能見效。
3. 檳榔
二書所說甚詳,今人又取尖長者入藥,言其快銳速效,屢嘗試之,果如其說。
白話文:
《本草綱目》和《名醫別錄》這兩本書對於檳榔的描述已經非常詳細了,現在的人又選取尖長型的檳榔來入藥,說它的藥效快速且銳利,我多次嘗試過,效果確實如同他們所說。
4. 合歡花
其色如今之醮暈線,上半白,下半肉紅,散垂如絲,為花之異。其綠葉至夜則合,又謂之夜合花。陳藏器、日華子皆曰皮殺蟲,又曰續筋骨。經中不言。
白話文:
合歡花的花色就像現在女子化妝時所用的暈染線條,上半部是白色,下半部是肉紅色,花絲散開下垂如絲線,是花朵中很特別的樣子。它的綠葉到了夜晚會合起來,所以又被稱為夜合花。陳藏器和日華子都說它的樹皮可以殺蟲,又說可以接續筋骨,但是(藥)經中沒有提到。
5. 秦椒
此秦地所生者,故言秦椒。大率椒株皆相似,秦椒但葉差大,椒粒亦大而紋低,不若蜀椒皺紋高,為異也。然秦地亦有蜀種椒,如此區別。
白話文:
這種秦椒是秦地生產的,所以叫做秦椒。大致上,椒樹都長得差不多,秦椒只是葉子比較大,椒的果實也比較大,而且表面的紋路比較淺,不像蜀椒的皺紋那麼深,這是它們的不同之處。不過,秦地也有種植蜀椒,所以要這樣區分。
6. 衛矛
所在山谷皆有之,然未嘗於平陸地見也。葉絕少,其莖黃褐色,若柏皮,三面如鋒刃,人家多燔之遣祟。方家用之亦少。
白話文:
衛矛這種植物在山谷中到處都有,但是從未在平地上看見過。它的葉子非常稀少,莖是黃褐色的,像是柏樹皮,有三個面像刀鋒一樣銳利。人們大多會焚燒它來驅除不祥之物。醫生使用它的情況也很少。
7. 紫葳
今蔓延而生,謂之為草。又有木身,謂之為木。又須物而上。然幹不逐冬斃,亦得木之多也,故分入木部為至當。唐白樂天詩:「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標。」由是益知非草也。《本經》又云:「莖葉味苦。」是與瞿麥別一種甚明。《唐本·注》云:「且紫葳、瞿麥皆《本經》所載,若用瞿麥根為紫葳,何得復用莖葉?」此說盡矣。然其花赭黃色,本條雖不言其花,又卻言莖葉味苦,則紫葳為花,故可知矣。
白話文:
現在這種植物蔓延生長,被稱為草本。也有木質莖幹的,則被稱為木本。它還需要依附其他物體才能向上生長。然而,它的莖幹不會在冬天枯死,也算是木本植物中的多數,所以把它歸入木部是最恰當的。唐代白居易的詩中說:「有一種樹叫凌霄,它的挺拔秀美並不是孤立的。」由此更加可以知道它不是草本植物。《神農本草經》又說:「它的莖葉味道苦。」這就和瞿麥明顯是不同的種類。《唐本草注》說:「而且紫葳、瞿麥都是《本經》所記載的,如果用瞿麥的根來代替紫葳,那又怎麼會再用它的莖葉呢?」這個說法說盡了道理。然而,它的花是赭黃色的,這個條目雖然沒有提到它的花,卻又說到莖葉味道苦,由此可知紫葳指的就是花。
8. 蕪荑
性溫,治大腸寒滑不可缺也,須佐以他藥為丸服。溫而散走寒氣。
白話文:
蕪荑性味溫和,是治療大腸因寒冷而導致滑瀉(腹瀉)不可或缺的藥物。但必須搭配其他藥材製成藥丸服用。它具有溫熱的特性,能夠驅散體內的寒氣。
9. 茗苦𣗪
今茶也。其文有陸羽《茶經》、丁謂《北苑茶錄》、毛文錫《茶譜》、蔡宗顏《茶山節對》。其說甚詳。然古人謂其芽為雀舌、麥顆,言其至嫩也。又有新芽一發便長寸余,微粗如針。惟芽長為上品,其根干、水土力,皆有餘故也。如雀舌、麥顆,又下品。前人未盡識,誤為品題。
唐人有言曰:「釋滯消壅,一日之利暫佳。」斯言甚當,飲茶者宜原其始終。又,晉溫嶠上表「貢茶千斤,茗三百斤。」郭璞曰:「早採為茶,晚採為茗。」茗,或曰荈(尺兗切),葉老者也。
白話文:
現在的茶就是指這個。關於茶的文獻有陸羽的《茶經》、丁謂的《北苑茶錄》、毛文錫的《茶譜》、蔡宗顏的《茶山節對》,裡面對茶的描述非常詳細。古人說茶的嫩芽像雀鳥的舌頭、麥子的顆粒,是形容它非常嫩。還有新芽一長出來就有一寸多長,稍微粗一點像針。只有茶芽長得好才是上品,因為這表示茶樹的根、樹幹、土壤的養分充足。像雀舌、麥顆那樣的茶芽,反而屬於下品。前人沒有完全了解這一點,把這種嫩芽誤認為是上品。
唐朝有人說:「喝茶可以消除積滯、疏通阻塞,短期內效果還不錯。」這句話說得很對,喝茶的人應該了解茶的來龍去脈。另外,晉朝的溫嶠上奏說要「進貢茶一千斤,茗三百斤。」郭璞說:「早採摘的叫茶,晚採摘的叫茗。」茗,也有些人叫它荈,指的是葉子比較老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