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宗奭

《本草衍義》~

回本書目錄

1. 卷十四

2. 龍眼

經曰:一名益智。今專為果,未見入藥。《補註》不言,《神農本草》編入木部中品,果部中復不曾收入。今除為果之外,別無龍眼。若為益智子,則專調諸氣,今為果者復不能也。矧自有益智條,遠不相當,故知木部龍眼,即便是今為果者。按今《注》云:「甘味歸脾,而能益智。」此說甚當。

白話文:

龍眼,又名益智。現在專門作為水果食用,沒有看到被用作藥材。《補註》中沒有提到,《神農本草經》將它歸類在木部中品,但果部中也沒有收錄。現在除了作為水果,就沒有其他用途的龍眼了。如果它是益智子,那麼專門調理各種氣,但現在作為水果食用就沒有這個功效了。況且另有益智條記載,兩者差異甚遠,因此可知木部所記載的龍眼,就是現在作為水果食用的龍眼。按照現在的註解所說:「味甘,歸屬於脾經,而且能夠增進智慧。」這種說法很正確。

3. 厚朴

今西京伊陽縣及商州亦有,但薄而色淡,不如梓州者厚而紫色有油。味苦,不以薑製,則棘人喉舌。平胃散中用,最調中。至今此藥盛行,既能溫脾胃氣,又能走冷氣,為世所須也。

白話文:

現在西京(長安)伊陽縣和商州一帶也有產厚朴,但是它們的皮比較薄,顏色也比較淡,比不上梓州產的厚朴,梓州的厚朴皮厚,顏色紫且帶有油性。厚朴味道苦,如果不經過薑製處理,會刺激人的喉嚨和舌頭。厚朴在平胃散這個藥方中使用,最能調和脾胃。直到現在,這種藥依然很盛行,它既能溫暖脾胃之氣,又能驅散體內的寒氣,是世人所需要的藥材。

4. 豬苓

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損腎氣、昏人目。果欲久服者,更宜詳審。

白話文:

豬苓利水的效果很強,但長期服用一定會損傷腎氣,使人眼睛昏花。如果真的想要長期服用,更應該詳細審慎地考慮。

5. 竹葉

凡諸竹與筍,性皆微寒,故知葉其用一致。《本經》不言筍及苦竹性,若取瀝作油,亦不必強擇也。張仲景竹葉湯用淡竹。筍難化,不益脾。鄰家一小兒,方二歲,偶失照管,壯熱喘粗、不食多睡、仰頭呻吟、微嘔逆、瞑目多驚,凡三五日,醫作慢驚治之。治不對,病不愈。

忽然其母誤將有巴豆食藥作驚藥,化五丸如麻子大,灌之。稍久,大吐,有物噎於喉中,乳媼以指摘出之,約長三寸,粗如小指,乃三日前,臨階曝者干箭筍。是夜諸證皆定,次日但以和氣藥調治,遂安。其難化也如此。經曰:問而知之者謂之工。小兒不能問,故為難治,醫者當慎謹也。

白話文:

竹子的葉子和竹筍,性質都稍微偏寒,所以可以知道竹葉和竹筍的藥效是相同的。《本草經》沒有提到竹筍和苦竹的性質,如果只是要取竹瀝來製作竹油,也不必特別挑選竹子的種類。張仲景的竹葉湯使用的是淡竹的葉子。竹筍不容易消化,對脾胃沒有幫助。

鄰居家有一個兩歲的小孩,因為一時疏忽照顧,突然發高燒、呼吸急促、不吃東西、只想睡覺、頭往後仰呻吟、微微想吐、閉著眼睛經常驚嚇,這樣持續了三五天,醫生把它當作慢驚風來治療。但因為治療不對症,所以病情沒有好轉。

後來,小孩的母親不小心把含有巴豆的藥丸當成驚風藥,磨成五顆像麻子大小的藥丸,餵給小孩吃。過了一會兒,小孩開始大量嘔吐,喉嚨好像有東西卡住,保姆用手指將東西挖出來,大約三寸長,像小指一樣粗,原來是三天前,放在台階上曝曬的乾箭筍。當天晚上,小孩所有症狀都消失了,隔天只要用溫和的藥物調理,就痊癒了。由此可見竹筍有多麼難以消化。

古書說:「透過詢問就能了解病情,才能稱得上是好醫生。」小孩無法表達自己的不舒服,所以很難治療,醫生應該更加謹慎小心。

6. 枳實

枳實、枳殼一物也。小則其性酷而速,大則其性詳而緩。故張仲景治傷寒倉猝之病,承氣湯中用枳實,此其意也。皆取其疏通決泄、破結實之義。他方但導敗風壅之氣,可常服者,故用枳殼,其意如此。

白話文:

枳實和枳殼其實是同一種東西。小顆的枳實藥性猛烈且快速,大顆的則藥性緩和且慢。所以,張仲景治療傷寒這種急病時,會在承氣湯中使用枳實,就是這個道理。它們都是利用其疏通、宣洩、破除結塊的功效。其他方劑,如果只是要導引體內敗壞鬱積的氣,可以長期服用的,就使用枳殼,用意是這樣的。

7. 山茱萸

與吳茱萸甚不相類。山茱萸色紅,大如枸杞子。吳茱萸如川椒,初結子時,其大小亦不過椒,色正青。得名則一,治療又不同。未審當日何緣如此命名。然山茱萸補養腎臟,無一不宜。經與《注》所說備矣。

白話文:

山茱萸和吳茱萸非常不一樣。山茱萸是紅色的,大小像枸杞子。吳茱萸則像花椒,剛結果實的時候,大小也跟花椒差不多,顏色是青色的。雖然它們名字裡都有「茱萸」二字,但功效卻不同。實在不明白當初為何這樣命名。然而山茱萸有補養腎臟的功效,各種情況都適合使用。這方面的說明,在相關的醫書註解中已經說得很詳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