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衍義》~ 卷十一 (2)
卷十一 (2)
1. 射干
此乃荀子所說「西方之木,名曰射干」者也。《注》復引《本草》曰:「不合以射干為木」。殊不知五行只以水、火、木、金、土而言之,故儒者以草、木皆木也,金、鉛皆金也,糞、土皆土也,灰、火皆火也,水、池皆水也。由是言之,即非佛經所說火宅喻之獸,及阮公所云臨層城者之木。
況《本經》亦曰:「一名草姜」,故知是草無疑。今治肺氣、喉痹為佳。日華子曰:「大小似高良薑,赤黃色」。此得之。
白話文:
這是荀子所說的「西方的樹木,名字叫做射干」的那種植物。《註解》又引用《本草》說:「不應該把射干當作樹木。」殊不知五行只說水、火、木、金、土這五種,所以儒家認為草和木都屬於木類,金和鉛都屬於金類,糞和土都屬於土類,灰和火都屬於火類,水和池塘都屬於水類。從這個角度來說,射干就不是佛經所說的火宅譬喻的野獸,也不是阮籍所說登上高城的樹木。
況且《本經》也說:「射干又名草薑」,所以知道它毫無疑問是草本植物。現在用它來治療肺氣和喉嚨腫痛效果很好。日華子說:「射干大小像高良薑,顏色是紅黃色的。」這說的沒錯。
2. 半夏
今人惟知去痰,不言益脾,蓋能分水故也。脾惡濕,濕則濡而困,困則不能制水。經曰:「濕勝則瀉」。一男子夜數如廁,或教以生薑壹兩碎之,半夏湯洗,與大棗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燒為熟水,時時呷,數日便已。
白話文:
現在的人只知道半夏可以化痰,卻不知道它也能夠幫助脾胃,這是因為半夏能夠將體內的水分區分開來。脾胃不喜歡潮濕,一旦受濕氣影響就會變得軟弱無力,無力就無法控制體內的水分。經書上說:「濕氣過重就會導致腹瀉。」有一個男子夜裡頻繁上廁所,有人教他用一兩生薑搗碎,加上半夏煮水洗腳,再取三十顆大棗,加水一升,用瓷瓶裝著以小火慢燉成溫水,時常喝一些,幾天後就痊癒了。
3. 蜀漆
常山苗也。治瘧、多吐人,其他亦未見所長。此草也。慮歲久,人或別有異論,故預云。余如經。
白話文:
蜀漆,是常山的幼苗。它主要用來治療瘧疾,但經常會讓人嘔吐,其他方面就沒有什麼特別的功效了。這是一種草藥。我考慮到時間久了,或許有人會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先在這裡說明。其他的部分就依照經典記載吧。
4. 常山
蜀漆根也,亦治瘧、吐痰,如雞骨者佳。
白話文:
常山是蜀漆的根部,也可用來治療瘧疾、嘔吐痰液等症狀,其中形狀像雞骨的品質最好。
5. 青葙子
經中並不言治眼,《藥性論》始言之。能治肝藏熱毒沖眼、赤障、青盲。蕭炳可云:「理眼。」日華子云:「益腦髓,明耳目,鎮肝。」今人多用之治眼,殊不與經意相當。
白話文:
《本草經》中並沒有提到青葙子能治療眼睛的疾病,是《藥性論》這本書才開始提到它。書中說它能治療肝臟積熱毒而導致的眼睛紅腫、翳障(眼角膜混濁)、青盲(眼盲)。蕭炳可說:「它能調理眼睛的問題。」日華子說:「它能補益腦髓、使耳目聰明、鎮定肝臟。」現在的人多用它來治療眼睛的疾病,但其實這與《本草經》的本意並不相符。
6. 白蘞 白芨
古今服餌方少有用者,多見於斂瘡方中。二物多相須而行。
白話文:
古時候到現在,用來內服的藥方很少用到白蘞和白芨這兩味藥,大多是用在收斂瘡口的藥方中。這兩種藥通常會一起搭配使用。
7. 草蒿
今青蒿也,在處有之,得春最早,人剔以為蔬,根赤葉香。今人謂之青蒿,亦有所別也。但一類之中,又取其青者。陝西、綏、銀之間有青蒿。在蒿叢之間,時有一兩窠,迥然青色,土人謂之為香蒿。莖葉與常蒿一同,但常蒿色淡青,此蒿色深青。猶青,故氣芬芳。恐古人所用以深青者為勝,不然諸蒿何嘗不青?
白話文:
現在說的青蒿,到處都有生長,春天最早發芽,人們採摘嫩芽當蔬菜吃,根是紅色的,葉子很香。現在人們稱之為青蒿,其實和一般的蒿還是有所區別的。雖然是同一類的植物,但會選取顏色較青的。陝西、綏德、銀川一帶有青蒿。在蒿草叢中,有時會有一兩叢,顏色明顯是青色的,當地人稱之為香蒿。它的莖葉和一般的蒿草一樣,但一般蒿草顏色是淡青色,而香蒿的顏色是深青色。因為顏色青得更深,所以氣味芬芳。恐怕古人所用的青蒿,是以顏色深青的為佳,不然的話,各種蒿草難道不都是青色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