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宗奭

《本草衍義》~

回本書目錄

1. 卷十一

2. 大黃

大黃損益,前書已具。仲景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用大黃、黃芩、黃連。

或曰:心氣既不足矣,而不用補心湯,更用瀉心湯,何也?答曰:若心氣獨不足,則不當須吐衄也。此乃邪熱,因不足而客之,故吐衄。以苦泄其熱,就以苦補其心,蓋兩全之。有是證者,用之無不效。量虛實用藥。

白話文:

關於大黃的利弊,之前的書籍已經詳細說明。張仲景用大黃來治療心氣不足、吐血、流鼻血等症狀。他的瀉心湯中就使用了大黃、黃芩和黃連。

有人問:心氣既然已經不足了,為什麼不用補心湯來補益,反而使用瀉心湯來瀉火呢?回答是:如果只是單純的心氣不足,是不會出現吐血或流鼻血的。這種吐血流鼻血的現象,是因為邪熱趁著心氣不足的時候侵入體內造成的。所以要用苦味的藥物來洩除熱邪,同時又可以用苦味來補益心氣,這是一舉兩得的方法。凡是有這種病症的人,使用這個方法沒有不見效的。用藥的劑量要根據體質的虛實狀況來調整。

3. 桔梗

治肺熱,氣奔促,嗽逆,肺癰,排膿。陶隱居云:俗方用此,乃名薺苨。今別有薺苨,所謂亂人參者便是,非此桔梗也。《唐本》注云:「陶引薺苨亂人參,謬矣。」今詳之,非也。隱居所言,其意只以根言之,所以言亂人參。《唐本》注卻以苗難之,乃本注誤矣。

白話文:

桔梗,可以治療肺熱、呼吸急促、咳嗽氣逆、肺膿瘍,以及排出膿液。陶弘景說:民間常用這種藥,稱之為薺苨。但現在另外有一種藥也叫薺苨,就是所謂的假人參,並不是桔梗。《唐本草》的註解說:「陶弘景把薺苨當作假人參,是錯誤的。」現在仔細考證,並非如此。陶弘景所說的,只是從根部來辨別,所以才會說像假人參。《唐本草》的註解卻從苗的樣子來區分,這才是原本註解的錯誤之處。

4. 甘遂

今惟用連珠者,然經中不言,此藥專於行水攻決為用,入藥須斟酌。

白話文:

現在只使用像連珠形狀的甘遂,但古籍醫書中沒有提到這種形狀,甘遂這味藥專門用於排除體內水濕、強烈攻逐水邪,使用時必須謹慎斟酌用量。

5. 葶藶

葶藶用子。子之味有甜、苦兩等,其形則一也。經既言味辛苦,即甜者不復更入藥也。大概治體皆以行水走泄為用,故曰久服令人虛。蓋取苦泄之義,其理甚明。《藥性論》所說盡矣,但不當言味酸。

白話文:

葶藶(這種藥材)使用的是它的種子。種子的味道有甜味和苦味兩種,但外形則是一樣的。既然經典文獻說它的味道是辛苦的,那麼甜味的種子就不再拿來入藥了。大體上來說,使用葶藶的目的都是為了利水、導泄,所以才說長期服用會使人虛弱。這是因為取其苦味、以達到泄下的效果,道理很明顯。《藥性論》這本書已經把道理說得很清楚了,只是不應該說它的味道是酸的。

6. 蕘花

今京、洛間甚多。張仲景《傷寒論》以蕘花治利者,以其行水也。水去則利止,其意如此。然今人用時,當以意斟酌,不可使過與不及也。仍須是有是證者方可用。

白話文:

現在京城和洛陽一帶有很多蕘花。張仲景在《傷寒論》中使用蕘花來治療腹瀉,是因為它能幫助身體排出水分。當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後,腹瀉自然就會停止,他的用意是這樣。然而,現在人們使用蕘花的時候,應該要仔細考慮,用量不可過多或不足。而且必須是有符合證狀的人才能使用。

7. 旋覆花

葉如大菊,又如艾蒿。八九月有花,大如梧桐子,花淡黃綠,繁茂,圓而覆下,亦一異也。其香過於菊,行痰水,去頭目風。其味甘苦辛,亦走散之藥也。其旋花四月五月有花,別一種,非此花也,第八卷已具。

白話文:

旋覆花的葉子長得像大菊花,又有點像艾草。在農曆八、九月開花,花朵的大小像梧桐樹的種子,花色是淡黃綠色,非常茂盛,花形圓圓的且向下覆蓋,這也是它特別的地方。它的香味比菊花更濃郁,可以化解痰水,去除頭部和眼睛的風邪。它的味道是甘、苦、辛,也是一種可以發散的藥物。至於另一種四、五月開花的旋花,跟這裡說的旋覆花不一樣,在第八卷已經詳細介紹過了。

8. 藜蘆

藜蘆為末,細調,治馬疥癢。

白話文:

把藜蘆磨成粉末,仔細調和後,可以治療馬的疥癬瘙癢。

9. 烏頭、烏喙、天雄、附子、側子

凡五等,皆一物也,只以大小、長短、似像而名之。後世補虛寒,則須用附子,仍取其端平而圓、大及半兩以上者。其力全不僭。風家即多用天雄,亦取其大者。以其尖角多熱性,不肯就下,故取敷散也。此用烏頭、附子之大略如此。餘三等,則量其材而用之。其炮製之法,經方已著。

白話文:

這五種藥材,烏頭、烏喙、天雄、附子、側子,實際上都是同一種植物,只是因為大小、長短、形狀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後代醫家要用來補虛寒時,就必須使用附子,而且要選用平整圓潤、個頭大且重達半兩以上的附子,這樣藥力才不會打折扣。治療風症時,則多使用天雄,也選用個頭大的,因為天雄的尖角部分熱性較強,藥性會往上走,所以取其發散之效。以上大致說明了烏頭、附子的用法。至於其餘三種,則依照藥材本身的狀況來選用。炮製的方法,經典的醫方中已經有記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