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宗奭

《本草衍義》~ 卷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七 (2)

1. 澤瀉

澤瀉,其功尤長於行水。張仲景曰:水搐渴煩,小便不利,或吐或瀉,五苓散主之。方用澤瀉,故知其用長於行水。《本經》又引扁鵲云「多服,病人眼」,誠為行去其水。張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過引接桂、附等歸就腎經,別無他意。凡服澤瀉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腎氣焉得復實?今人止泄精,多不敢用。

白話文:

澤瀉具有促進排水的功效尤為突出。張仲景說:出現水腫、口渴心煩、小便不利,有時候嘔吐,有時候腹瀉,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方劑中使用了澤瀉,所以說澤瀉具有促進排水的效用。《本經》中徵引扁鵲的話說「服多了,病人會出現眼疾」,這是它的排水功效所致。張仲景在八味丸中使用澤瀉,也是為了讓桂枝、附子等藥物集中作用於腎經,沒有別的用意。凡是服用了澤瀉散的人,沒有不小便增多的。小便增多,腎氣怎麼可能恢復充足呢?現在的人治療遺精,大多數不敢用它。

2. 山藥

按《本草》上一字犯英廟諱。下一字曰蕷,唐代宗名豫,故改下一字為藥,今人遂呼為山藥。如此則盡失當日本名,慮歲久以山藥為別物,故書之。此物貴生干,方入藥。其法:冬月以布裹手,用竹刀子剮去皮,於屋檐下風逕處盛竹篩中,不得見日色。一夕干五分,俟全乾收之,惟風緊則干速。

所以用干之意,蓋生濕則滑,不可入藥,熟則只堪啖,亦滯氣。余如經。

白話文:

根據《本草》,其中一個字犯了英宗的避諱。另一個字叫「蕷」,唐代宗名「豫」,因此改為另一個字「藥」,現在的人就稱它為山藥。這樣就完全失去原本的名稱,擔心時間久了,就把山藥當成另一種東西,因此我寫下這篇。這種東西珍貴在於新鮮,採集後即可入藥。方法是:在冬季用布包住手,用竹刀颳去皮,放在屋檐下通風的地方,放在竹篩中,不能見日曬。一夜可以乾五分,等到全乾後收起來,只有風大時才會乾得快。

之所以用乾薑,是因為生薑濕滑,不能入藥。熟薑只能吃,而且容易滯氣。其他用法同經書所述。

3. 菊花

近世有二十餘種,惟單葉花小而黃,綠葉色深小而薄,應候而開者是也。《月令》所謂菊有黃華者也。又鄧州白菊,單葉者亦入藥,余醫經不用。專治頭目風熱。今多收之作枕。

白話文:

最近有二十多種菊花,只有單一片葉花小而黃,綠葉色深、小而薄,按時節開花的是菊花品種。《月令》中所說的菊花有黃色的花。還有鄧州白菊,單一片葉的也能入藥,但我行醫多年從不用它。菊花專治頭部和眼睛的風熱病。現在很多人採菊花來做枕頭。

4. 甘草

枝葉悉如槐,高五六尺,但葉端微尖而糙澀,似有白毛。實作角生,如相思角,作一本生。子如小扁豆,齒齧不破。今出河東西界,入藥須微炙,不爾,亦微涼。生則味不佳。

白話文:

這種中藥的枝葉全部都像槐樹,高約五至六尺,不過它的葉端稍尖且粗糙,看起來有白色絨毛。果實成角形,生長,每個莖都是這樣生長。它的果實像扁豆一樣,用牙齒咬也咬不破。現在產於河南、陝西兩省的交界地帶。入藥時必須微炙,否則會有一點涼。如果生用,味道就不好。

5. 人參

今之用者,皆河北榷場博易到,盡是高麗所出,率虛軟味薄,不若潞州上黨者味厚體實,用之有據。土人得一窠,則置於版上,以色絲纏系,根頗纖長,不與榷場者相類。根下垂有及一尺余者,或十歧者。其價與銀等,稍為難得。

白話文:

現在中藥市場上用的人參,都是從河北榷場交換貿易而來的,全部都是高麗產的,一般都很虛軟、味道很淡,比不上潞州上黨產的,(上黨產的)味道醇厚、質量實在,用起來有憑據。當地人採摘到一株人參,就放在木板上,用彩色的絲線纏繞捆綁,(潞州上黨產的人參)的根鬚細長,與榷場賣的不同。人參根下面有長到一尺多長的,有的有十個分叉。它的價格和白銀一樣,相當難得。

6. 石斛

細若小草,長三四寸,柔韌,折之,如肉而實。今人多以木斛渾行,醫工亦不能明辨。世又謂之金釵石斛,蓋後人取象而言之。然甚不經,將木斛折之,中虛,如禾草,長尺余,但色深黃光澤而已。真石斛治胃中虛熱有功。

白話文:

石斛細如小草,長三四寸,柔軟又有韌性,折斷後,裡面像肉一樣實心。現在市面上多以木斛冒充石斛,連專業的中醫也無法分辨清楚。人們又稱石斛為金釵石斛,這是後人根據它的外形形象地稱呼的。但這種說法很不合適,木斛折斷後,裡面是空的,像禾草一樣,長一尺多,但顏色深黃有光澤而已。真正的石斛具有治療胃中虛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