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衍義》~ 卷二 (3)
卷二 (3)
1. 序例中
嘗讀《唐·方技傳》,有云:醫要在視脈,唯用一物攻之,氣純而愈速。一藥偶得,他藥相制,弗能專力,此難愈之驗也。今詳之:病有大小、新久、虛實,豈可止以一藥攻之?若初受病小,則庶幾;若病大多日,或虛或實,豈得不以他藥佐使?如人用硫黃,皆知此物大熱,然石性緩,倉猝之間,下咽不易便作效。故智者又以附子、乾薑、桂之類相佐使以發之,將併力攻疾,庶幾速效。
若單用硫黃,其可得乎?故知許嗣宗之言未可全信,賢者當審度之。
夫用藥如用刑,刑不可誤,誤即幹人命。用藥亦然,一誤即便隔生死。然刑有鞫司,鞫成然後議定,議定然後書罪,蓋人命一死,不可復生,故須如此詳謹。今醫,人才到病家,便以所見用藥。若高醫識病知脈,藥又相當,如此,即應手作效。或庸下之流,孟浪亂投湯劑,逡巡便致困危。
如此殺人,何太容易。世間此事甚多,良由病家不擇醫,平日未嘗留心於醫術也,可不懼哉!
白話文:
序例中
我曾經讀到《唐·方技傳》裡記載:醫術的關鍵在於診斷脈象,只用一種藥物治療,如果藥性純粹,就能快速痊癒。但如果只憑偶然找到的一味藥,而忽略其他藥物的輔助作用,就不能集中力量治療,這是很難痊癒的原因。現在仔細想想:疾病有輕重、新舊、虛實之分,怎麼可能只用一種藥物就能治療呢?如果病症剛開始且輕微,或許可以;但如果病情嚴重且持續多日,或者虛或者實,怎麼能不用其他藥物輔助呢?例如使用硫磺,大家都知道這種藥物性味大熱,但它的藥性緩慢,急用時,吞服下去也不容易馬上見效。所以聰明的大夫會用附子、乾薑、桂枝等藥物輔助,讓它們共同作用,才能迅速見效。
如果單獨使用硫磺,能有效嗎?所以知道許嗣宗的說法並不可完全相信,聰明的大夫應該仔細判斷。
用藥就像用刑,刑罰不能出錯,出錯就會造成人命損失。用藥也是一樣,一錯就可能決定生死。但是行刑有審判機構,審理清楚後才能決定刑罰,決定刑罰後才能執行,因為人死了就不能復活,所以必須如此謹慎。現在的醫生,一到病人家裡,就根據自己的觀察用藥。如果醫生醫術高明,能識別病情和脈象,所用的藥物也恰當,這樣就能很快見效。但如果是庸醫,隨便亂投藥,很快就可能導致病人病情危急。
這樣草菅人命,也太容易了!世間這種事情很多,都是因為病人不選擇好醫生,平時也不關心醫術造成的,難道不值得警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