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宗奭

《本草衍義》~ 卷十六 (6)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6)

1. 鶩(音牧)肪

陶隱居云:「鶩即是鴨」,然有家鴨,有野鴨。陳藏器《本草》曰:「屍子云,野鴨為鳧,家鴨為鶩。」《蜀本》注云:「《爾雅》云,野鳧,鶩,注云,鴨也。」如此則鳧、鶩皆是鴨也。又云《本經》用鶩肺,即家鴨也。如此所說各不同,其義不定。又按唐王勃《滕王閣記》云「落霞與孤鶩齊飛」,則明知鶩為野鴨也。

勃,唐之名儒,必有所據,故知鶩為野鴨明矣。

白話文:

陶隱居說:「鶩就是鴨子」,但是有家鴨和野鴨之分。陳藏器的《本草》中寫道:「屍子說,野鴨稱為鳧,家鴨稱為鶩。」《蜀本》中註解說:「《爾雅》中寫道,野鴨,也就是鶩,註解說,就是鴨子。」這樣看來,鳧和鶩都是鴨子。又說《本經》中使用鶩肺,也就是家鴨的肺。這樣說法各不相同,意義不確定。另外,根據唐朝王勃的《滕王閣記》中寫道「落霞與孤鶩齊飛」,這說明鶩是野鴨。

唐朝的博學儒者,一定有根據,所以知道「鶩」是野鴨。

2. 雁肪

人多不食者,謂其知陰陽之升降,分長少之行序。世或謂之天厭,亦道家之一說爾。食之則治諸風。《唐本》注曰:「雁為陽鳥」。其義未盡,茲蓋得中和之氣,熱則即北,寒則即南,以就和氣。所以為禮幣者,一以取其信,二取其和。

白話文:

很多人不吃雁肉,是因為他們知道陰陽的升降、長幼的順序。世人有時稱其為天厭,這也是道家的一種說法罷了。吃雁肉可以治療各種風疾。《唐本》注釋說:「雁是陽性鳥類」。這樣解釋還不夠全面,雁食取中和之氣,天氣熱了就往北飛,天氣冷了就往南飛,以此來適應和順之氣。之所以將雁肉用作禮品,一是取其信,二是取其和。

3. 鷓鴣

鷓鴣,鄭谷所謂相呼相應湘天闊者,南方專充庖。然治瘴及茵毒甚效。余悉如《經》。

白話文:

鷓鴣,鄭谷詩中所說的可以彼此相互應和,而體現楚山蒼茫、湘江廣闊的景色,在南方專門充作菜餚。然而,它治療瘴氣和茵毒非常有效。其他藥理同《本草綱目》中記載的一樣。

4.

其飛若矢,一往而墮,故今人取其尾置船車上,意欲如此快速也。漢呂太后名雉,高祖字之曰「野雞」。其實即雞屬也。食之,所損多,所益少。

白話文:

牠的飛翔速度像箭一樣快,一飛出去就垂直俯衝而下,所以現在的人把牠的尾羽插在船隻和車子上,是希望車船的速度有如燕子飛翔般的快速。漢朝的呂太后姓雉,高祖皇帝給她取字為「野雞」。其實,牠就是雞類。食用牠,所造成的損害多、所得到的益處少。

5. 鷹屎白

鷹屎白,兼他藥用之,作潰虛積藥,治小兒奶癖黃,鷹糞白一錢,密陀僧一兩,舶上硫黃一分,丁香二十一個,上為末,每服一字,三歲以上半錢。用乳汁或白麵湯調下,並不轉瀉。一復時取下青黑物後,服補藥。醋石榴皮半兩、炙黑色,伊祁一分,木香一分,麝香半錢,同為末。

白話文:

鷹糞白,與其他藥物一起使用,用來治療膿瘡和積聚的疾病,也能治小孩的奶癬或黃疸。使用鷹糞白一錢、密陀僧一兩、進口硫黃一分、丁香二十一個,研磨成粉末,每次服一字(約0.03公克),三歲以上服用半錢。用乳汁或白麵湯調服,服用後不會腹瀉。服完後要取下青黑色的物質,之後服用補藥。醋石榴皮半兩,加炙黑色、伊祁各一分,麝香半錢,一起研磨成粉末。

每服一字,溫薄酒調下,並吃二服。凡小兒脅下硬如有物,乃是癖氣,俗謂之奶脾。只服溫脾化積氣丸子藥,不可取轉,無不愈也。取之多失。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一顆藥丸,用溫熱的米酒送服,連續服用兩次。凡是兒童肋骨下方硬得像有什麼東西,這就是所謂的癖氣,俗稱為奶脾。只要服用溫暖脾胃、化解積氣的丸狀藥物,不可任意更換藥物,沒有治不好的。隨便換藥,會導致病情加重。

6. 雀卵

孟詵云:「肉,十月以後正月以前食之。」此蓋取其陰陽靜定,未決泄之義。卵亦取第一番者。

白話文:

孟詵說:「肉,要在十月以後,正月以前食用。」這是因為取其陰陽靜定,尚未開始流泄。雞蛋也取第一次產下的。

7.

頭無丹,項無烏帶,身如鶴者是,兼不善唳,但以喙相擊而鳴。作池養魚蛇以哺子之事,豈可垂示後世?此禽多在樓殿吻上作窠,日夕人觀之,故知其未審耳。礜石條中亦著。

白話文:

頭上沒有紅色的冠,頸上沒有黑色的環,身體像鶴一樣的禽鳥,就是鷩。鷩不太會鳴叫,只是用嘴敲擊互相鳴叫。做成池塘養魚蛇來餵養孩子的故事,難道可以流傳給後世嗎?這種禽鳥多數在高樓殿堂的屋簷上築巢,人們日夕都能看見,所以就知道牠們沒有聽覺。在礜石中也曾著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