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宗奭
《本草衍義》~ 卷十四 (1)
卷十四 (1)
1. 茗苦𣗪
今茶也。其文有陸羽《茶經》、丁謂《北苑茶錄》、毛文錫《茶譜》、蔡宗顏《茶山節對》。其說甚詳。然古人謂其芽為雀舌、麥顆,言其至嫩也。又有新芽一發便長寸余,微粗如針。惟芽長為上品,其根干、水土力,皆有餘故也。如雀舌、麥顆,又下品。前人未盡識,誤為品題。
唐人有言曰:「釋滯消壅,一日之利暫佳。」斯言甚當,飲茶者宜原其始終。又,晉溫嶠上表「貢茶千斤,茗三百斤。」郭璞曰:「早採為茶,晚採為茗。」茗,或曰荈(尺兗切),葉老者也。
白話文:
現在的茶就是指這個。關於茶的文獻有陸羽的《茶經》、丁謂的《北苑茶錄》、毛文錫的《茶譜》、蔡宗顏的《茶山節對》,裡面對茶的描述非常詳細。古人說茶的嫩芽像雀鳥的舌頭、麥子的顆粒,是形容它非常嫩。還有新芽一長出來就有一寸多長,稍微粗一點像針。只有茶芽長得好才是上品,因為這表示茶樹的根、樹幹、土壤的養分充足。像雀舌、麥顆那樣的茶芽,反而屬於下品。前人沒有完全了解這一點,把這種嫩芽誤認為是上品。
唐朝有人說:「喝茶可以消除積滯、疏通阻塞,短期內效果還不錯。」這句話說得很對,喝茶的人應該了解茶的來龍去脈。另外,晉朝的溫嶠上奏說要「進貢茶一千斤,茗三百斤。」郭璞說:「早採摘的叫茶,晚採摘的叫茗。」茗,也有些人叫它荈,指的是葉子比較老的茶。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