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衍義》~ 卷一 (2)
卷一 (2)
1. 衍義總敘
本草之名自黃帝、岐伯始。其《補註·總敘》言,舊說《本草經》者,神農之所作,而不經。《平帝紀》元始五年,舉天下通知方術本草者,所在軺傳,遣詣京師,此但見本草之名,終不能斷自何代而作。又《樓護傳》稱,護少誦醫經、本草、方術數十萬言,本草之名蓋見於此。
是尤不然也。《世本》曰:神農嘗百草以和藥濟人,然亦不著本草之名,皆未臻厥理。嘗讀《帝王世紀》曰:黃帝使岐伯嘗味草木,定《本草經》,造醫方,以療眾疾,則知本草之名自黃帝、岐伯始。其《淮南子》之言,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七十毒,亦無本草之說。是知此書乃上古聖賢,具生知之智,故能辨天下品物之性味,合世人疾病之所宜。
後之賢智之士,從而和之者,又增廣其品,至一千八十二名,(《補註本草》稱一千八十二種,然一種有分兩用者,有三用者,其種字為名字,於義方允。)可謂大備。然其間注說不盡,或舍理別趣者,往往多矣。是以衍摭余義,期於必當,非足以發明聖賢之意,冀有補於闕疑。
夫天地既判,生萬物者,惟五氣爾。五氣定位,則五味生。五味生,則千變萬化,至於不可窮已。故曰生物者氣也,成之者味也。以奇生則成而偶,以偶生則成而奇。寒氣堅,故其味可用以軟。熱氣軟,故其味可用以堅。風氣散,故其味可用以收。燥氣收,故其味可用以散。
土者沖氣之所生,沖氣則無所不和,故其味可用以緩。氣堅則壯,故苦可以養氣。脈軟則和,故咸可以養脈。骨收則強,故酸可以養骨。筋散則不攣,故辛可以養筋。肉緩則不壅,故甘可以養肉。堅之而後可以軟,收之而後可以散。欲緩則用甘,不欲則弗用,用之不可太過,太過亦病矣。
古之養生治疾者,必先通乎此,不通乎此,而能已人之疾者,蓋寡矣。
夫安樂之道,在能保養者得之。況招來和氣之藥少,攻決之藥多,不可不察也。是知人之生須假保養,無犯和氣,以資生命。才失將護,便致病生,苟或處治乖方,旋見顛越。防患須在閒日,故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此聖人之預戒也。
攝養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則無過寫不及之害。經曰: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蓋不適其性,而強去為逐,強處即病生。五臟受氣,蓋有常分,用之過耗,是以病生。善養生者,既無過耗之弊,又能保守真元,何患乎外邪所中也。故善服藥,不若善保養。不善保養,不若善服藥。
世有不善保養,又不善服藥,倉猝病生而歸咎於神天。噫!是亦未嘗思也,可不謹歟!
夫未聞道者,放逸其心,逆於生藥。以精神徇智巧,以憂畏徇得失,以勞苦徇禮節,以身世徇財利,四徇不置,心為之病矣。極力勞形,噪暴氣逆,當風縱酒,食嗜辛鹹,肝為之病矣。飲食生冷,溫涼失度,久坐久臥,大飽大飢,脾為之病矣。呼叫過常,辨爭陪答,冒犯寒暄,恣食鹹苦,肺為之病矣。
白話文:
衍義總敘
本草藥物的名稱,始於黃帝和岐伯。據《補註·總敘》記載,古代曾說《本草經》是神農所作,但並非經書。漢平帝元始五年,朝廷徵召天下通曉方術本草的人到京師,這只說明本草名稱的出現,卻無法確定其確切的成書年代。《樓護傳》中提到,樓護年輕時就誦讀醫經、本草、方術等書籍數十萬字,這也說明本草名稱的出現較早。
然而,這並非本草起源的正確說法。《世本》記載,神農嘗百草以治病救人,但並沒有記載本草名稱,這些說法都未探究本草的真正起源。我讀過《帝王世紀》,書中記載黃帝命岐伯品嚐草木,編定《本草經》,創造醫方,用以治療各種疾病,由此可知本草名稱始於黃帝和岐伯。《淮南子》中也提到神農嘗百草,一日中毒七十次,但同樣沒有提到本草。因此可知,這本書是上古聖賢運用生俱來的智慧,辨別天下各種物品的藥性和味道,並符合世人疾病所需而編著的。
後世的賢智之士,繼承並完善了這部著作,又增加了許多藥物,數量達到一千八百二十種(《補註本草》記載是一千八百二十種,但一種藥物可能有多種用途,一個名稱可能包含多種藥物,此處的「種」字指的是藥物的種類,在義理和方法上是合理的)。可謂非常完備了。然而,其中注解和說明並不完全,有些論述偏離了本義,這樣的現象屢見不鮮。因此,我對其餘義進行整理闡述,力求精確,並非妄圖發明聖賢之意,只是希望能彌補一些缺漏和疑點。
天地初開,萬物生長,都依靠五行之氣。五行之氣確定了位置,各種味道便產生了。各種味道產生後,就出現了千變萬化的現象,其變化之多不可窮盡。所以說,萬物生長依靠氣,而完善則依靠味道。奇數的氣產生則成就偶數的狀態,偶數的氣產生則成就奇數的狀態。寒氣凝固,所以它的味道可以用來軟化;熱氣柔軟,所以它的味道可以用來堅固;風氣分散,所以它的味道可以用來收斂;燥氣收斂,所以它的味道可以用來疏散;土是氣的混合體,混合之氣則萬物調和,所以它的味道可以用來緩和。氣凝固則強壯,所以苦味可以滋養元氣;脈絡柔軟則和諧,所以鹹味可以滋養脈絡;骨骼收斂則堅強,所以酸味可以滋養骨骼;筋絡舒展則不攣縮,所以辛味可以滋養筋絡;肌肉鬆弛則不阻塞,所以甘味可以滋養肌肉。堅固之後才能軟化,收斂之後才能疏散。想要緩和就用甘味,不需要就不使用,使用時也不可過度,過度也會生病。
古代養生治病的人,都必須先通曉這個道理。不理解這個道理,而能治好別人疾病的人,很少很少。
安樂的道路,在於保養,能保養的人才能得到安樂。況且,能調和氣血的藥物少,攻邪的藥物多,這一點不可不注意。所以知道人要生存,需要保養,避免傷害和氣,以滋養生命。一旦失去保養,就會生病;如果治療方法不對,病情就會反复惡化。預防疾病應該在平時,所以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這是聖人的預警。
攝養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則無過度和不及的危害。《內經》說: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疾病產生於過度使用。這是因為不適應自身的體質,卻強行去做,強行去做就會生病。五臟受氣,各有其規律,如果過度耗損,就會生病。善於養生的人,既沒有過度耗損的弊端,又能保持真元,何必擔心外邪侵襲呢?所以,善於服藥不如善於保養,不善於保養不如善於服藥。
世上有些人既不善於保養,又不善於服藥,突然生病了就歸咎於天命。唉!這也是沒有好好思考的結果,不可不謹慎啊!
不懂養生之道的人,放縱自己的心性,違背養生之道。以精神追求巧妙,以憂慮害怕追求成敗,以勞苦追求禮節,以身家性命追求財利,四種追求不停止,心就會生病。極力勞累身體,大聲喧譁導致氣逆,迎風飲酒,嗜食辛辣鹹味食物,肝就會生病;飲食生冷,寒溫失度,久坐久臥,暴飲暴食,脾就會生病;呼喊過度,爭吵辯論,冒犯寒暑,恣食鹹苦,肺就會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