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虛寒證是指腎陽虛衰、溫煦失職而出現膀胱虛冷、不能約束水液等臨床表現的概稱。多因年紀大,下元不固,腎陽衰微,膀胱虛寒所致。或先天不足,或由於勞傷過度,久病腎虧所致。
本證常見於老年人與幼兒。有些幼兒先天不足,腎氣未充,常於睡中遺尿(尿床)。年老之人腎氣漸虧,腎陽不足,因此膀胱功能減弱,白天小便清長,排出無力,晚上頻尿,怕冷且四肢冰冷。膀胱虛寒在天氣寒冷會更嚴重,這是因為冬季陰盛陽伏,陰勝於陽所致。
所謂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虛寒時,不能溫制約束水液,則形成小便頻數繁而清長,或餘瀝不盡,或遺尿,或尿失禁。
膀胱虛寒證的主要症狀是:小便頻繁而清長,或余瀝不盡,或夜間遺尿,或小便失禁,勞動或行走時尿液滲出,面色無華、容易疲倦、頭暈耳鳴、形體消瘦、腰膝疫軟,舌淡苔白,脈沈弱。
膀胱虛寒證常見於古代中醫疾病如「遺尿」、「小便不禁」、「癮閉」…等等疾病中。本證常常與「腎氣虛證」一起討論。
「腎氣虛證」與膀胱虛寒證兩者病因相同,都會出現小便清長、夜間多尿或小便不禁…等等排尿異常的症狀。腎氣虛證所提及的範圍較廣,除了尿液異常改變外,還包括腎氣虛而引起的各種病變,與膀胱虛寒證單純出現排尿異常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