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dder deficiency cold

膀胱虛寒的原因,症狀與經絡,運用穴道及中藥加以改善!

雲端中醫編輯組- 最後更新:2024-12-28

膀胱虛寒證,主要由腎陽虛衰和體內陽氣不足所致,特別是下焦(包括腎和膀胱)的陽氣虛弱,導致膀胱功能失調。

《黃帝內經.素問》中提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這句話,形容膀胱是身體中的「州都之官」(管理城市的官員),負責儲存體內的津液(液體)。當氣化作用完成後,才能將液體排出體外。

中醫診斷學經典《諸病源候論》提到,如果一個人經常有尿頻的情況,這是因為腎臟與膀胱共同負責體內水分的調節。

當膀胱虛弱而受寒虛冷時,無法有效約束水液,無法溫暖並控制水分的排泄,容易引發尿液儲存與排泄功能的紊亂。

這會導致小便頻繁、量多且清澈、尿急、排尿後還有殘留,甚至出現遺尿或尿失禁的情況。

腎陽不足導致膀胱虛寒
腎陽不足導致膀胱虛寒

導致膀胱虛寒證的主要原因,常常因為年紀衰老腎陽衰微,受感受到外來的寒邪侵襲,或先天不足,或由於勞傷過度、長期飲食生冷、久病導致腎虛所造成。

綜合以上,膀胱虛寒證常出現的症狀如下:

  • 小便頻數:排尿次數增多,尤其夜尿明顯增加。
  • 尿清長:尿量較多,顏色清淡,有時伴有尿不盡(餘瀝不盡)的感覺。
  • 畏寒怕冷:對寒冷環境特別敏感,手腳冰涼。
  • 夜間遺尿:嚴重時出現小便失禁,或勞動或行走時尿液滲出。
  • 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面色無華、腰部和膝蓋感到無力、酸痛。
  • 精神萎靡:容易疲倦,精神不振,形體消瘦
  • 舌淡苔白:舌頭顏色較淡,舌面白色的薄苔。
  • 脈象沈細弱:脈搏跳動緩慢且力度較小。

膀胱虛寒證常見於老年人與幼兒。有些幼兒先天不足,腎氣未充,常於睡中遺尿(尿床)。

年老之人腎氣漸虧,腎陽不足,因此膀胱功能減弱,白天小便清長,排出無力,晚上頻尿,怕冷且四肢冰冷。

膀胱虛寒的人,容易夜尿遺尿
膀胱虛寒的人,容易夜尿遺尿

膀胱虛寒在天氣寒冷會更嚴重,這是因為冬季陰盛陽衰的典型現象。由於夜間屬陰,夜間尿頻更為明顯的人,是由於體內的陰氣在夜晚增強所造成的。

膀胱虛寒證常見於古代中醫疾病如「遺尿」、「小便不禁」、「癮閉」…等等疾病中。本證常常與「腎氣虛證」一起討論。

要印證「膀胱虛寒」的抽象概念,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找一個很容易頻尿、夜尿的人來進行經絡檢測,就可以知道背後是哪一種經絡模型?

依照傳統中醫經絡理論,膀胱虛寒的人主要是「腎陽虛」,從經絡的角度來看,也是這樣。

每年到冬季,或者是低溫的時候,多數人體內的膽經、胃經與腎經都容易出現虛證,這是典型「腎陽虛」的經絡現象。

這時候,有些人膀胱經會出現嚴重的實證,有些人會出現嚴重的虛證,這都有可能造成頻尿的現象

例如,2024年12月期間,某會員在進入冬季之後,開始出現頻尿、量多、尿色白色,而且夜間要起來小便至少三次,算是夜尿頻繁。

他發現自己的經絡圖,出現了膀胱經嚴重實證的現象,同時,膽經、胃經與腎經出現虛證(見下圖)

男性容易夜尿頻尿的經絡型態
男性容易夜尿頻尿的經絡型態

由於之前在夏季的時候,他並不是這樣的,這是很明顯在進入冬季之後才出現的症狀,因此他認為這很有可能就是「膀胱虛寒」的經絡型態。

經絡理解圖

從經絡角度深入理解此證候

膀胱虛寒經絡圖

造成膀胱虛寒的主要原因

了解4種常見致病因素

舌相與脈相

中醫診斷的重要指標

1

舌相

Tongue Characteristics

舌苔淡薄白
2

脈相

Pulse Characteristics

沉脈弱脈

臨床症狀或疾病

常見的相關症狀表現

面色較黑怕冷手腳冰冷頻尿夜間遺尿夜間頻尿多尿經常疲勞想睡暈眩耳鳴身體消瘦下肢水腫小便量多顏色像水排尿後有殘尿感腰膝軟弱無力膝蓋痛尿失禁

相關證型

與此證候相關的其他證型

經絡型態分析

從經絡測量數據分析證候表現

膀胱虛寒經絡型態,主要見於「膀胱經」與「腎經」虛證的相關經絡型態。夏季最常出現的鐵三角經絡型態,在進入秋冬季節之後,會再加上膽經、胃經與腎經虛證現象,這就更容易出現膀胱虛寒證了

進入秋冬季節之後,很容易出現膀胱虛寒證
進入秋冬季節之後,很容易出現膀胱虛寒證

冬季有機會出現膀胱經實證,通常會伴隨膽經、胃經與腎經虛證,這也可能出現膀胱虛寒證。這就是常見的「一派陽虛」經絡型態所引發的膀胱虛寒。因此,有一定比例的人在天氣變冷之後,就會開始頻尿,年紀愈大愈明顯。

列出常見幾種經絡型態如下:

相關典籍

古代醫學典籍中的相關記載

點擊按鈕查看詳細典籍內容

  • 本文主要參考《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所撰寫而成。
  • 《中藏經·論膀胱腑虛實寒熱死生逆順脈證之法》:「膀胱寒則小便數而清白也。」
  • 《諸病源候論·小便不禁候》:「小便不禁者,腎氣虛,下焦受冷也。腎主水,其氣下通於陰,腎虛下焦冷,不能溫制其水液,故小便不禁也。」
  • 《諸病源候論·小便病諸候》:「遺尿者,此由膀胱虛寒,不能約水故也」
  • 《素問.宣明五氣論》:「膀胱不約為遺溺」、「水泉不藏者,是膀胱不藏也。」
  • 《靈樞.本輸》:「三焦者,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癃閉,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癃閉則瀉之」
  • 《素問.經脈別論》:「飲入于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 《靈樞.口問》:「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

討論留言

與其他用戶分享經驗與見解

載入討論區...

證候搜尋

輸入證候名稱或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