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出處典籍:傅青主女科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9%
胃經 22%
肺經 16%
腎經 11%
肝經 11%
心經 2%
膀胱經 2%
心包經 0%
三焦經 0%
膽經 0%
脾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心經
膀胱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9

主治功效

本方為治脾虛肝鬱,濕滯帶下的常用方。脾主運化肝主疏泄,脾虛肝鬱,則溫邪下注,而為白帶。帶下色白或淡黃,清稀無臭,倦怠便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脈緩或濡弱者。 

方中二朮、黨參、甘草、山藥益氣健脾燥濕固下;芍藥、陳皮、柴胡柔肝和胃,解鬱升陽;車前子導濕下行;黑芥穗入血分祛風勝濕。

全方在一派補澀藥中,少配入柴、陳、芥穗等理氣升達藥物,可使補而不滯,有利於祛邪,故合而具有健脾除濕,益氣升陽的作用。

諸藥配合,則補散并用,使氣旺脾健而陽升濕化,為脾虛帶下之常用劑。諸藥配合,則補散并用,使氣旺脾健而陽升濕化,為脾虛帶下之常用劑。

本方為治療白帶的常用方劑,所主病證乃由脾虛肝鬱、帶脈失約、濕濁下注所致。脾虛生化之源不足,氣血不能上榮於面致面色晄白;脾失健運,水濕內停,清氣不升致倦怠便溏;脾虛肝鬱,濕濁下注,帶脈不固致帶下色白量多、清稀如涕;舌淡白,脈濡弱為脾虛濕盛之象。

治宜補脾益氣疏肝解鬱化濕止帶。方中重用白朮、山藥為君,意在補脾祛濕,使脾氣健運,濕濁得消;山藥並有固腎止帶之功。

臣以人參補中益氣,以助君藥補腡之力;蒼朮燥濕運脾,以增祛濕化濁之力;白芍柔肝理脾,使肝木條達而脾土自強;車前子利濕清熱,令濕濁從小便分利。

佐以陳皮之理氣燥濕,既可使補藥補而不滯,又可行氣以化濕;柴胡、芥穗之辛散,得白朮則升發脾胃清陽,配白芍則疏肝解鬱。

使以甘草調藥和中,諸藥相配,使脾氣健旺,肝氣條達,清陽得升,濕濁得化,則帶下自止。

本方的配伍特點是寓補於散,寄消於升,培土抑木,肝脾同治。

現代運用於陰道炎、宮頸糜爛盆腔炎而屬脾虛肝鬱,濕濁下注者。

傳統服藥法

白朮1兩(土炒),山藥1兩(炒),人參2錢,白芍5錢(酒炒),車前子3錢(酒炒),蒼朮3錢(制),甘草1錢,陳皮5分,黑芥穗5分,柴胡6分。
益氣健脾,法濕止帶。水煎服。《辨證錄》有半夏一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凡帶下證屬濕熱下注,或肝鬱化火,帶下稠粘臭穢、色黃或赤白者,非本方所宜

相關證候

脾氣虛

脾氣虛

脾氣不足,中氣不足

相關疾病

大便溏(稀薄)
陰道炎
白帶
慢性肝炎
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
子宮頸炎
容易憂鬱
多痰
面色發白
女外陰痛
盆腔炎
帶下如水樣

相同名稱方劑

完帶湯, 出處:《傅青主女科》卷上。 組成:白朮1兩(土炒),山藥1兩(炒),人參2錢,白芍5錢(酒炒),車前子3錢(酒炒),蒼朮3錢(制),甘草1錢,陳皮5分,黑芥穗5分,柴胡6分。 主治:益氣健脾,祛濕止帶。主治:婦人濕盛火衰,肝鬱氣弱,脾土受傷,濕氣下陷,致患白帶終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甚則臭穢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參苓癒帶湯

相似度 85%

健胃散濕丹

相似度 70%

香附六君子湯

相似度 70%

補黃散

相似度 66%

托裏益青湯

相似度 66%

水土交濟湯

相似度 66%

和肝補脾湯

相似度 63%

柴芍六君子湯

相似度 63%

補元散熱飲

相似度 63%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