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氣凌心,指水飲之邪內停上逆,引起心悸,氣短、心下堅滿、胸中痞悶、背部惡寒一系列症狀的概稱。多因「脾腎陽虛」或「心腎陽虛」所致。
由於體內脾胃運化失調,水飲停於胃中,胃氣不能和降而上逆,從而引起水氣凌心。水飲侵凌於心,所以會出現「心悸」。水氣停留於心下胸脅,所以會感到脹滿。水氣阻礙氣機之升降,所以胸悶、氣短,睡眠障礙。
水氣障礙心胸,清陽不升所以會感到頭暈,水氣導致胃氣失於和降,所以出現「嘔吐」,水氣阻礙心陽之氣達於背部陽位,所以背後會發冷。中醫認為主要原因在脾臟。
如果若腎陽衰微,下焦水寒,無所制伏,水邪上泛,則上凌於心出現心悸,也會出現類似水氣凌心證,因此腎臟虛弱時也會容易出現此證。
常見症狀有:心悸、眩暈、噁心嘔吐、四肢冰冷、氣短、小便不利、胸悶胸滿,渴而不欲飲、舌苔白膩,脈沈弦或細滑。
水氣凌心證常見於古代中醫疾病:「心悸」「眩暈」、「咳喘」...等等。本證常常與「心陽虛證」、「腎陽虛證」一起討論。
心陽虛證是以「心氣虛」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沒有水飲的相關症狀。水氣凌心證,較少見心陽虛血瘀現象,主要是出現暈眩、嘔吐、小便不利、身體四肢浮腫...等等水邪滯留之特徵。
腎陽虛證有會出現類似水氣凌心證,同時還會出現腰膝酸軟、畏寒肢冷、陽萎滑精、女子宮寒不孕等現象,與單純水氣凌心證有些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