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 and Qi overwhelming the Heart

水氣凌心的原因,症狀與經絡,運用穴道與中藥加以改善!

- 最後更新:2023-10-07

水氣凌心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同名證候:
太陽水氣上逆證

水氣凌心證,只指因為體內的水液運化障礙,水氣往上逆行,侵犯心臟的一種病變,而不是只有單純出現心臟相關的症狀與疾病。

常見的症狀是:頭暈、嘔吐、心悸、氣短(上氣不接下氣)、心下堅滿(胸口下方心窩部感到硬、脹、滿,按壓時有壓痛)、胸中痞悶(胸口感到悶、堵、不舒服)。有些人甚至會出現背部惡寒,背部感到發冷,甚至有刺痛感的現象。

造成水氣上逆的原因,經常是因為「脾腎陽虛」所造成。傳統中醫認為,脾主運化、腎主水液代謝,所以體內的水液與中醫的脾臟、腎臟有密切關聯。

當「脾腎陽虛」時,體內氣化能力失調,水液不能正常運化,停留體內,形成痰飲水腫。進入秋冬之後,寒濕侵襲體內,脾腎陽氣受損更容易出現此證。

飲食不節也經常會造成脾胃運化失調,水液停滯於胃中,胃中有振水聲,胃氣不能和降而上逆,從而引起水氣凌心。

飲食不節制的人,很容易引發水氣上逆證
飲食不節制的人,很容易引發水氣上逆證

不要以為這種中醫證候看起來很抽象,要實際複製體驗這種證候其實很容易。

2023年9月期間就有一位會員分享,他在吃完大餐之後,又喝了兩大杯的汽水,突然間覺得整個肚子漲起來,很不舒服。

之後他開始覺得胸悶,氣喘不過來,有心悸的感覺,也一直感到想吐,後來到馬桶吐了一大堆的水之後才感到比較舒服。這就是多數人都可以親身感受到的水氣上逆現象。

既然所謂的「凌心」,就會出現「心悸」。水氣停留於心下胸脅,所以會感到胸部脹滿。水氣阻礙氣機之升降,所以會胸悶、氣短、咳嗽、頭暈目眩、睡眠障礙。

水氣障礙心胸,清陽不升所以會感到頭暈,水氣導致胃氣失於和降,不想喝水或是喝水不多,喝水之後容易想吐,惡心、嘔吐清水痰涎。

水氣阻礙心陽之氣達於背部屬陽的部位,所以背後會發冷,中醫認為主要原因在脾臟。

若從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來理解的話,主要是因為「脾經」與「膀胱經」的連動性很高,膀胱經會影響到整個背部的經絡氣血。

水氣上逆的人,背後經常會發冷
水氣上逆的人,背後經常會發冷

許多相關證候都會引發水氣凌心,例如:腎臟陽氣虛弱,下焦寒氣重,無法制服這種現象,導致寒邪上泛,則會出現心悸。

因此腎臟虛弱時也會容易出現此證,傷寒病中的「少陰陽虛水泛證」也類似此證。

《傷寒論》中也提到類似的證候,治療傷寒病時沒有處理好,損傷脾胃陽氣,導致水飲停聚,逆動於上時,也會出現所謂的「太陽水氣上逆證」

《傷寒論》提到:「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類似的證候還有「太陽陽虛水氣欲衝證」、「胃陽不足飲停證」...等等。

綜合常見症狀有:噁心嘔吐、咳嗽、氣喘氣短、心悸、暈眩、四肢冰冷、小便不利、胸悶胸滿,渴而不欲飲、舌苔白膩,脈沈弦或細滑。

太陽水氣上逆有可能出現嚴重暈眩
太陽水氣上逆有可能出現嚴重暈眩

水氣凌心證常見於古代中醫疾病:「心悸」「眩暈」、「咳喘」...等等。本證常常與「心陽虛證」、「腎陽虛證」一起討論。

心陽虛證是以「心氣虛」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沒有水飲的相關症狀。水氣凌心證,較少見心陽虛血瘀現象,主要是出現暈眩、嘔吐、小便不利、身體四肢浮腫...等等水邪滯留之特徵。

腎陽虛證有會出現類似水氣凌心證,同時還會出現腰膝酸軟、畏寒肢冷、陽萎滑精、女子宮寒不孕等現象,與單純水氣凌心證有些差別。

從經絡理解水氣凌心


https://static.cloudtcm.com/syndrome/IG%E6%B0%B4%E6%B0%A3%E5%87%8C%E5%BF%83%E8%AD%892.jpg

造成水氣凌心的7種主要原因


載入中...

水氣凌心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舌苔淡薄白舌苔白膩

脈相

沉脈弦脈細脈滑脈

水氣凌心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手腳冰冷頻尿排尿困難口乾口渴咳嗽氣喘四肢浮腫發脹全身性水腫背部感覺冷暈眩呼吸氣短言語無力嘔吐胸悶脹睡眠障礙心下胃脘部有跳動現象心悸心律不整腰痛胸悶胸痛心內膜炎心絞痛心臟衰竭高血壓性心臟病三尖瓣疾病二尖瓣狹窄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炎心包炎心肌梗塞原發性高血壓

水氣凌心的相關證型


改善水氣凌心的常用方劑


改善水氣凌心的常用穴道


水氣凌心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以上文章不論如何分析,其實看起來都很抽象,很難理解。事實上「水氣凌心證」是經常發生的,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常見於所謂的「鐵三角」與「倒鐵三角」經絡型態,可參考這篇文章

2022年7月時,某會員就實際觀察出所謂的「水氣凌心證」的經絡型態,他是屬於「寒性陽虛經絡體質」,到了夏天的時候,經絡型態轉變成「鐵三角」經絡型態,但是原本的膽經與胃經陽虛狀態沒有消失。

在7月22日當天,由於天氣很熱,他在晚上的時候吃了剉冰,同時買了一大杯冰的仙草茶,喝著喝著覺得肚子開始愈來愈脹,快要喝不下去的感覺。

然而由於仙草茶很好喝,他還是持續慢慢喝,到晚上9點多時,他發現自己心跳很快,感到心悸,甚至感到喘不過來,感到噁心想吐,到了廁所吐了一堆水,結果只好把剩下半杯仙草茶倒掉了。

之後,他馬上幫自己進行經絡檢測,呈現下圖經絡型態。這就是夏季典型的脾經、膀胱經虛證,加上膽經、胃經虛證的陽虛經絡型態。由於他有學習過一些中藥,馬上拿起「苓桂朮甘湯」來服用,果然半小時之後就改善一大半。

出現水氣凌心證的經絡型態
出現水氣凌心證的經絡型態

到2023年9月的時候,他又回報在過去一年來,又發生過2次類似的現象,所以他現在不太敢喝仙草之類的寒性飲料了。

水氣凌心的經絡型態,常見於「脾經」虛證或實證相關經絡型態,此案例是屬於「鐵三角經絡型態」加上陽虛經絡型態。

在冬天的時候,「倒鐵三角」經絡型態加上陽虛經絡型態,一樣有機會出現水氣凌心證。

由於「脾經」與「膀胱經」連動性極高,膀胱經與「腎經」又互為表裡,因此經絡型態見於一年四季常見的「鐵三角」或「倒鐵三角」經絡型態,列舉幾種如下:

載入中...

水氣凌心的相關典籍


  • 本文主要參考《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所撰寫而成。
  •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水在心,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不欲飲。」「水在腎,心下悸。」
  • 《證治匯補.驚悸怔忡》:「有停飲水氣乘心者,則胸中流流有聲,虛氣流動,水既上乘,心火惡之,故築築跳動,使人有快快之狀,其脈偏弦。」「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 《類證治裁.卷二痰飲》:「痰飲皆津液所化,痰濁飲清,痰因於火,飲因於濕也,痰生於脾,濕勝於精微不運,從而凝結,或壅肺竅,或流經隧,飲聚於胃,寒留則水液不行,從而泛濫,或停心下,或漬腸間,此由脾胃水濕陰凝,必陽氣健運,則濁陰下降,如烈日當空,則煙雲消散,宜以理脾逐濕為治者也。若夫腎陽虛,火不制水,水泛為痰,為飲逆上攻,故清而澈,治宜通陽洩濕,忌用膩品助陰,如四物六味等湯,腎陰虛,火必爍金,火結為痰,為痰上升,故稠而濁,治宜滋陰清潤,忌用溫品助燥,如二陳六君湯,治法所必辨也。」
  • 《傷寒論淺註補正.卷二)):「此與下真武證同有頭眩身振搖之病。蓋心下逆滿是停水不化,氣上衝心是水氣上泛,與真武證之心下悸同意。起則頭眩與真武證之寒水上冒頭眩同意。若不發其汗,則雖內有寒水,而經脈不傷,可免振寒之證。若再發汗,洩其表陽,則寒氣浸淫,動其經脈,身遂為振振搖,與真武證之振振欲僻地亦同。但真武證重,故用附子以溫水,此證輕,故用桂枝以化水也。」
  • 《醫宗金鑒.訂正傷寒論註》:「傷寒若過發汗,則有心下悸,叉手冒心,躋下悸欲作奔豚證等。今誤吐下,則胸虛邪陷,故心下逆滿,氣上衝胸也。若脈沈緊,表仍不解,無汗,當用麻黃湯,有汗當用桂枝湯,一汗而胸滿氣衝可平矣。今脈沈緊,是其人必素有寒飲相挾而成。若不頭眩,以瓜蒂散吐之,亦自可除。今乃起則頭眩,是又為胸中陽氣巳虛,不惟不可吐,亦不可汗也。如但以脈之沈緊為實,不顧頭眩之虛,而誤發其汗,則是無故而動經表,更致衛外之陽巳虛,一身其所倚,故必振振而搖也。主之以笭桂術甘湯者,滌飲與扶陽並施,調衛與和營共治也。」
  • 《醫學衷中參西錄.論心病治法》:「其停飲者,由水停心下,心主火而惡水,水即內停,心不自安,則為悸也。」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