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的中醫高手都非常重視「水氣病」,這是體內水液代謝失常,所引起一系列症狀疾病。多數人不知道許多現代疾病都源自於水氣病,尤其是進入秋冬之後機率更高。
透過本文探討中醫水氣病的理論,觀察經絡數據相關模型,並提出一個實際觀察的經典案例。證明只要掌握水氣病的原理,就可以預防疾病於無形之間,提供給中醫養生人士參考。
什麼是中醫的水氣病?
當代中醫名家劉渡舟在《劉渡舟論醫話100則》中提到,水氣病主要分爲「水腫」與「水氣上衝」兩種類型。
《黃帝內經.靈樞·》中提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古人發現凡是患有水液代謝疾病的人,眼睛周圍會輕微腫脹,就像剛睡醒的樣子。
漢朝的《傷寒雜病論》中,提到許多關於治療「水氣病」的方法,用現代語言理解,這是指體內水液代謝失常,導致水液停滯於身體臟腑,水液分佈不均,所引起一系列臨床症狀的疾病。
過去千年來許多名醫都非常重視水氣病,近代名醫唐容川《血證論》中提出的氣水學說。他認為,氣和水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氣可以化為水,水可以化為氣。因此,氣和水在人體內是相伴而行的。
氣體和水分在肺部結合,形成津液。這津液隨著氣體升騰,滋潤全身,然後下行至膀胱和腎臟,轉化成尿液。
若水分不流通,會阻礙氣的流動。這會導致異常出汗,體內津液生成不足,痰液和飲食積聚,最終引發疾病。
為什麼一個人的體內會有水液分布不均的現象?主要有以下幾點常見的原因:
- 外邪侵襲:風寒、濕邪等外邪入侵人體,阻礙水液運行,導致水液停滯。所以在進入秋冬之後,比較容易出現水氣病。
- 飲食不節:暴飲暴食、飲食不潔等,損傷脾胃,導致脾虛運化失常,水液停滯。所以經常需要應酬的人,比較容易出現水氣病。
- 勞倦過度:過度疲勞耗傷氣血,導致氣虛不固,體內水液泛濫。所以經常熬夜過度的人,很容易出現水氣病。
- 其他因素:如先天體質虛弱、慢性疾病等,也可能導致水氣病的發生。
從經絡理解水氣病現象
像這種這麼抽象的「水氣病」,許多人怎麼看也看不懂?現代醫學也檢查不出來什麼水氣,所以沒什麼人相信「水氣病」這種事。
中醫名家劉渡舟在歸納《黃帝內經》對水氣病的描述,提出水腫主要是「肺臟」、「脾臟」、「腎臟」三臟異常所造成的。
因為水是屬於極為陰性的物質,它的根源在腎臟,水液的代謝靠的是氣的作用,主要反映在肺臟的功能上。
基於五行土剋水,所以要控制水要依賴於脾臟的功能,如果肺功能虛弱,那麼氣就無法將營養物質轉化,反而會產生過多的水液。
脾臟的功能虛弱,土就無法克制水,反而會受到水的反克;腎臟功能虛弱,水就失去了主宰,體內的水就會亂跑。
當水液不能正常循環時,它就會往上逆流,因此當它影響到脾臟的時候,身體的肌肉就會出現浮腫。
當水氣影響到肺臟的時候,呼吸就會變得急促困難,出現咳嗽、氣喘、心悸...等等疾病。
總體而言,水氣不足的問題多是由於體內的火氣不足,陽氣不能正常運作,導致水液代謝通道不暢所引起的。
以上的抽象文字描述,確實可以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中來觀察,尤其是人體經數據中最奇怪的經絡現象,就是「脾經」與「膀胱經」的高度正相關連動性。
這兩條經絡能量變化有一定的運行規則,每年在夏天的時候一起出現「虛證」,在冬天的時候一起出現「實證」,只要是雲端中醫只要是經絡檢測累積一年以上的會員,都已經可以親身驗證這個神奇現象。
傳統中醫說「脾主運化水液」,膀胱經也與水液代謝有關,有沒有可能這兩條經絡就是「水氣病」的關鍵經絡呢?
假設「脾經」是中醫的脾臟的一部分,假設「膀胱經」是中醫的腎臟的一部分,再加上現代人高機率腎經虛證,這有很大的可能性,就是水氣病的基本模型。
中醫名家劉渡舟提到,體內的火氣不足,陽氣不能正常運作,會導致水液代謝通道不暢,這在本質上就是一種「陽虛」現象。
而陽虛的經絡的變化,在每年進入秋冬之後,確實很容易出現膽經+胃經+腎經虛證這種陽虛的經絡現象,這極有可能就是造成水氣病的經絡模型。
因此,從經絡型態來推理,水氣病就很容易發生在「寒性陽虛經絡體質」以及「綜合經絡體質」的人身上。
而「鐵三角經絡體質」的人,有一定比例的人也會出現水氣病,因為他們體內也有某種程度的寒氣。 因此造成水氣病真正的關鍵經絡,就在於脾經與膀胱經的連動異常,多數人根本難逃水氣病的魔掌。
從實際案例觀察水氣病
以上從中醫理論的理解,結合經絡數據的推理,接下來一定要找出實際案例的驗證,依照過去10年以來不少會員的長期觀察,累積不少觀察案例。
當這種經絡型態出現時,很容易出現以下症狀:暈眩、氣短或呼吸困難、咳嗽、胸悶或胸痛、水腫、腹部脹滿、心悸、小便不利、容易疲勞全身無力、腹瀉或便秘、關節疼痛、難治型皮膚病、體重增加(變胖)...等等。
這裡就提出一個會員分享的水氣病案例,是最常見的「水腫」現象,經過連續2年的觀察真實案例。
水氣病最主要的症狀就是水腫,常見於「面部」、「四肢」與「腹部」等部位。
所謂的水腫,就是在腫起來的部位用手指按壓之後,會出現凹陷現象。
由於水分滯留,可能會突然體重增加,看起來身體腫腫的,讓別人看起來有變肥胖的感覺。
某會員在2023年9月期間分享,他的媽媽外表看起來就是有點浮腫,某日早上起床之後,腳踝與整個腳就腫起來了,而且下肢感到非常疼痛。
當天星期日媽媽就想要去掛號腎臟科,由於是假日必須等到星期一才能看病。所以媽媽不知道該怎麼辦?這位會員當場幫媽媽進行經絡檢測,呈現下圖經典的鐵三角經絡型態(脾經+膀胱經虛證):
由於這位會員經常閱讀雲端中醫的文章,曾有幾篇提到「越婢加朮湯」,他就去中藥房買了一罐科學中藥,給媽媽吃了2次,每次大約2g。
一天下來,媽媽就感覺水腫有改善。當天晚上,他建議媽媽換吃「五苓散」,因為晚上吃麻黃很可能會興奮到睡不著。
隔天起床之後,整個腳全部退水腫,尤其是腳的皮膚退水腫之後,瞬間頓時看起來皺皺的,媽媽看著腳說:「中藥會不會太神奇了?我才吃了3次!」
2024年9月期間這位會員再度分享,有一天媽媽覺得後腳膝蓋有點緊緊的,本來是想要找人按摩,後來又跑去醫院檢查。
醫生對他說,她整個膝蓋都是積水,當場將膝蓋的積水吸出來很多,之後膝蓋緊緊的感覺立即消失了。媽媽說:「原來是膝蓋積水造成!」
結果這位會員查閱過去的經絡檢測紀錄,才赫然驚覺:「原來去年的9月時,媽媽也是水腫,沒想到時間飛逝,一下子就過去一年了!」當天又幫媽媽檢測一次經絡,一樣出現類似的經絡型態。
雲端中醫經絡檢測系統的會員,只要每年持續記錄自己身上出現的症狀,就會發現每年在同樣的季節,都會出現同樣的疼痛、症狀或疾病,就像是固定劇本。
這是因為,人體的經絡型態與節氣密切綁定,一年四季依照自己身體的規則循環變化著。
在進入秋冬季節之後,體內水氣運化障礙就會發病,尤其是中老年人很容易驗證,這個案例就是最精典的案例。
《傷寒雜病論》中提到改善水氣病的中藥非常的豐富,不是只有以上提到的中藥方劑,有興趣的人一定要多加研究。
在可見的未來,雲端中醫會陸續發表各式各樣的水氣病相關症狀與真實案例,這是每個人都必須學習的中醫基礎知識。
由於現代人「脾經」與「膀胱經」長期異常(同時虛證或實證),加上陽虛體質的人,體內腎經、膽經與胃經虛證,這就是水氣病容易發作的經絡模型。
因此,在進入秋冬季節之後,一定要注重溫陽保暖,疏通經絡,防禦傷寒的入侵,否則水氣病被引發起來,在寒冷的天氣下其實難以逆轉,容易引發一系列讓人痛苦的疾病。
雲端中醫編輯組
雲端中醫開發團隊由一群熱愛研究中醫的軟體工程師所組成,專長: Python,T-SQL,NOSQL,Node.JS,TensorFlow,Pytorch,各種Javascript框架,各種雲端架構AWS,Google,Azure,立志推廣中醫及五術科學化,以延續傳統中國人博大高深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