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子養親湯
SAN ZI YANG QI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韓氏醫通 《鎬京直指》卷二
熱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12-14
方劑組成解釋
三子養親湯中加入白芥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化痰止咳:白芥子性溫,味辛,具有溫肺化痰、散寒止咳之效。三子養親湯主要針對老年人虛寒體質,容易出現痰多、咳嗽等症狀,而白芥子能有效化解痰液,緩解咳嗽,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溫肺止咳的效果。
2. 促進血液循環:白芥子具有活血通絡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老年人四肢冰冷、氣血運行不暢等問題。三子養親湯整體偏溫熱,加入白芥子可以幫助藥力更好地運行,達到溫補氣血的效果。
三子養親湯中包含萊菔子,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消食積: 萊菔子性溫,入脾胃經,善於消食積、化滯氣。三子養親湯以補益氣血、滋陰潤燥為目的,但對於脾胃虛弱、食積不化的患者,單純補益恐難奏效,因此加入萊菔子以助消化,促進營養吸收,提升藥效。
- 降氣止咳: 萊菔子亦有降氣止咳的作用,可緩解因氣逆上衝而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三子養親湯中,麥冬、天冬等滋陰潤肺,而萊菔子輔助降氣止咳,可使藥效更為全面,達到養肺止咳之效。
三子養親湯中加入紫蘇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潤肺止咳: 紫蘇子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宣肺利氣的功效。三子養親湯主治腎虛肺燥,咳嗽氣喘,紫蘇子可潤澤肺部,緩解肺燥,幫助止咳化痰。
二、補腎益精: 紫蘇子同時也具有一定的補腎益精作用,能改善腎虛所致的耳鳴、腰膝酸軟等症狀。三子養親湯以補腎益精為主,加入紫蘇子可增強其補腎效果,使藥效更全面。
主治功效
三子養親湯是溫肺化痰,降氣消食的經典名方
三子養親湯,源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韓𢘅(字子𢘅)所著的《韓氏醫通》,為中醫治療痰壅氣滯、咳嗽喘滿的經典方劑。方中僅用三味藥物:白芥子、紫蘇子、萊菔子,以其簡潔的配伍,精妙的療效,廣泛應用於臨床,特別是治療老年人痰壅氣逆、咳嗽喘滿、食少難消等症,療效卓著,深受後世醫家推崇。
一、方劑組成及功效:
- 白芥子: 辛、溫。歸肺、胃經。具有溫肺化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的功效。
- 紫蘇子: 辛、溫。歸肺、大腸經。具有降氣化痰、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的功效。
- 萊菔子(即蘿蔔子): 辛、甘、平。歸脾、胃、肺經。具有消食除脹、降氣化痰的功效。
二、方劑配伍及分析:
三子養親湯以白芥子溫肺化痰,利氣散結為主藥;紫蘇子降氣化痰,止咳平喘為輔藥;萊菔子消食除脹,降氣化痰為佐藥。三藥合用,共奏溫肺化痰、降氣消食之功。
- 白芥子: 辛溫,入肺經,善於溫肺化痰,尤其對寒痰、頑痰停滯於肺,或流注於經絡、皮裡膜外者,有良好的祛除作用。古籍記載,白芥子“通行經絡,溫中開胃,發汗散寒,利氣豁痰,消腫止痛”,“痰在脅下及皮裡膜外,非此不能達行”。
- 紫蘇子: 辛溫,入肺經,長於降氣,能使上逆之肺氣得以下降,從而起到止咳平喘的作用。同時兼有潤腸通便之功,對於肺氣壅滯兼有大便秘結者尤為適宜。
- 萊菔子: 辛甘平,入脾、胃、肺經,既能消食除脹,又能降氣化痰,對於食積氣滯、痰壅於肺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痞滿等症,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三藥配伍,標本兼顧。白芥子溫肺化痰,治其本;紫蘇子、萊菔子降氣消食,治其標。三藥皆微炒研破,用生絹袋盛入,煮湯飲之,不宜煎熬太過,以免影響藥效。
三、方劑應用及加減:
三子養親湯主要用於治療痰壅氣滯、咳嗽喘滿、胸膈痞滿、食少難消等症,尤其適用於老年人氣實痰盛者。臨床應用時,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靈活加減:
- 痰多為主者: 重用白芥子,以增強其溫肺化痰之力。
- 氣喘為主者: 重用紫蘇子,以增強其降氣平喘之功。
- 食積為主者: 重用萊菔子,以增強其消食除脹之效。
- 大便秘結者: 可加熟蜜潤腸通便,或去紫蘇子,減白芥子,加火麻仁增強潤腸通便之效。
- 冬寒咳嗽者: 可加生薑溫肺散寒。
- 若痰熱壅肺者: 可合用清氣化痰丸等清熱化痰之劑。
- 若氣虛者: 不宜使用本方,或需配伍補氣藥物。
四、方劑相關典籍記載:
- 《韓氏醫通》:
“凡老人苦於痰氣喘嗽,胸滿懶食,不可妄投燥利之藥,反耗真氣。𢘅因人求治其親,靜中處三子養親湯治之,隨試隨效。蓋白芥子白色主痰,下氣寬中。紫蘇子紫色主氣,定喘止嗽。蘿蔔子白種者主食,開痞降氣。各微炒研破,看所主為君。每劑不過三、四錢,用生絹袋盛入,煮湯飲之。” - 《醫方集解》:
“此手足太陰藥也。白芥子除痰,紫蘇子降氣,萊菔子消食,然皆行氣豁痰之藥,氣行則火降而痰消矣。” - 《醫方考》:
“痰不自動也,因氣而動,故氣上則痰上,氣下則痰下,氣行則痰行,氣滯則痰滯。是方也,卜子能耗氣,蘇子能降氣,芥子能利氣。氣耗則邪不實,氣降則痰不逆,氣利則膈自寬,奚痰患之有?飛霞子此方,為人子事親者設也。雖然,治痰先理氣,此治標之論耳,終不若二陳有健脾去濕治本之妙也。但氣實之證,則養親湯亦徑捷之方矣。” - 《成方便讀》:
“病因食積而起,故方中以萊菔子消食行痰;痰壅則氣滯,以蘇子降氣行痰;氣滯則膈塞,白芥子暢膈行痰;三者皆治痰之藥,而又能於治痰之中,各逞其長,食消氣順,喘咳自寧,而諸證自愈矣,又在用者之得宜耳。”
五、總結:
三子養親湯以其簡潔的配伍,精妙的療效,成為中醫治療痰壅氣滯、咳嗽喘滿的經典名方。其溫肺化痰、降氣消食的功效,以及“養親”的寓意,體現了中醫藥學的博大精深和人文關懷。臨床應用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靈活加減,方能取得良好的療效。同時,需要注意本方主要適用於氣實痰盛者,氣虛者慎用。
傳統服藥法
萊菔子(炒)8錢,蘇子(炒)8錢,枳實3錢,白芥子5錢,葶藶4錢,瓜蔞子(杵)8錢。滌痰降火。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三子養親湯, 出處:《雜病廣要》引《皆效方》。 組成:紫蘇子、芥菜子、蘿蔔子。 主治:順氣降逆,化痰消食。主治:高年咳嗽,氣逆痰痞。
三子養親湯, 出處:《鎬京直指》卷二。 組成:萊菔子(炒)8錢,蘇子(炒)8錢,枳實3錢,白芥子5錢,葶藶4錢,瓜蔞子(杵)8錢。 主治:滌痰降火。主治:氣逆痰火,膈膜痰裹,大便秘結。
三子養親湯, 出處:《症因脈治》卷二。 組成:山楂子、萊菔子、白芥子。 主治:消食化痰,利氣宣導。主治:食積痰,飽滿不食。惡心嘔吐,或攻四肢肩背作痛;下遺大腸,時瀉時止:或時吐痰,口中覺甘,脈多滑大。
三子養親湯, 出處:《夀世保元》卷三。 組成:白芥子(研)8分,蘿蔔子(研)8分,蘇子(研)8分,南星(水泡)8分,半夏(水泡)8分,片芩(去朽)8分,赤茯苓(去皮)8分,陳皮(去白)6分,枳實(炒)6分,甘草2分。 主治:痰嗽氣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