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子養親湯
SAN ZI YANG QI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韓氏醫通 《鎬京直指》卷二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23.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三子養親湯中加入白芥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化痰止咳:白芥子性溫,味辛,具有溫肺化痰、散寒止咳之效。三子養親湯主要針對老年人虛寒體質,容易出現痰多、咳嗽等症狀,而白芥子能有效化解痰液,緩解咳嗽,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溫肺止咳的效果。
2. 促進血液循環:白芥子具有活血通絡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老年人四肢冰冷、氣血運行不暢等問題。三子養親湯整體偏溫熱,加入白芥子可以幫助藥力更好地運行,達到溫補氣血的效果。
三子養親湯中包含萊菔子,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消食積: 萊菔子性溫,入脾胃經,善於消食積、化滯氣。三子養親湯以補益氣血、滋陰潤燥為目的,但對於脾胃虛弱、食積不化的患者,單純補益恐難奏效,因此加入萊菔子以助消化,促進營養吸收,提升藥效。
- 降氣止咳: 萊菔子亦有降氣止咳的作用,可緩解因氣逆上衝而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三子養親湯中,麥冬、天冬等滋陰潤肺,而萊菔子輔助降氣止咳,可使藥效更為全面,達到養肺止咳之效。
三子養親湯中加入紫蘇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潤肺止咳: 紫蘇子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宣肺利氣的功效。三子養親湯主治腎虛肺燥,咳嗽氣喘,紫蘇子可潤澤肺部,緩解肺燥,幫助止咳化痰。
二、補腎益精: 紫蘇子同時也具有一定的補腎益精作用,能改善腎虛所致的耳鳴、腰膝酸軟等症狀。三子養親湯以補腎益精為主,加入紫蘇子可增強其補腎效果,使藥效更全面。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介紹:三子養親湯
方劑組成
三子養親湯出自韓懋《韓氏醫通》,由以下三味藥材組成:
- 紫蘇子 (沉水者):三錢
- 白芥子:三錢
- 萊菔子 (蘿蔔子):三錢
傳統用法
將上述藥材微炒後研磨,每次服用三錢,以生絹袋盛裝,用水二鍾煎至一鍾,不拘時溫服。亦有看法認為應依據病情輕重,調整三藥比例,或以其中一味為主藥。
方劑功效與治療原理
三子養親湯主要用於治療年高體弱、痰盛氣實所致的喘咳、胸滿、食慾不振等症狀。其治療原理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降氣化痰,標本兼治:
- 紫蘇子:色紫,主氣,能降氣平喘,止咳化痰,尤其適用於氣逆作喘之證。
- 白芥子:色白,主痰,能溫肺化痰,利氣散結,善於祛除經絡、臟腑及皮裡膜外之痰。
- 萊菔子:色白,主食,能消食化積,降氣化痰,兼顧因痰阻氣滯引起的食積不化。
三藥合用,共奏降氣、化痰、消食之功,既針對痰多壅盛之“標”,又兼顧氣機不暢之“本”,使氣順痰消,諸症自解。
溫而不燥,補而不峻:
- 三子養親湯藥性偏溫,但溫而不燥,適用於年老體弱,陽氣不足,痰濕內盛之證。
- 方中藥物以祛邪為主,兼顧扶正,不似峻猛攻伐之劑,以免耗傷正氣,故名“養親”。
針對病機,有的放矢:
- 正如《醫方考》所言:“痰不自動也,因氣而動,故氣上則痰上,氣下則痰下,氣行則痰行,氣滯則痰滯。”三子養親湯正是針對這一病機,通過降氣、利氣,使氣機通暢,痰涎得以順利排出。
- 方中萊菔子消食導滯,亦考慮到老年人脾胃功能減退,易生痰食壅滯之情況。
古籍論述與不同觀點
歷代醫家對三子養親湯的功效與應用有著豐富的論述,但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觀點:
肯定療效:
- 《醫通》韓𢘅認為本方“隨試隨效”,可治老人痰氣喘嗽,胸滿懶食。
- 《類證治裁》林佩琴指出本方適用於“氣實痰盛”之證。
- 《本草綱目》李時珍強調三藥各有所主,白芥子主痰,紫蘇子主氣,蘿蔔子主食。
- 《醫方考》吳昆認為本方能耗氣、降氣、利氣,使痰無所依。
強調辨證:
- 《醫方集解》汪昂指出本方為“手足太陰藥”,適用於氣實痰盛之證,若氣虛者則不宜使用。
- 《本草求真》黃宮繡認為本方“大辛大熱”,中病即止,久服耗損真氣,若肺熱陰虛火盛者忌用。
- 《成方切用》吳儀洛引述李士材之言,強調“治病先攻其甚”,若氣實而喘,則氣為本,痰為標,應靈活運用。
- 多數醫家均認為本方適用於年老體弱,痰盛氣實之證,若為其他證型,則需另選方藥。
治標不治本之說:
- 《醫方考》吳昆及《成方切用》吳儀洛均引述吳鶴皋之言,認為本方為治標之法,不如二陳湯健脾去濕,有治本之功。
- 此觀點提示臨牀應用時應注意辨證,若屬脾虛濕盛之體,應以健脾化濕為本,或與健脾化濕之劑合用。
慎用與誤用之戒:
- 《存存齋醫話稿》趙晴初指出,世醫拘泥於三子養親湯,不論燥證火證,動輒用之,甚至用量過大,導致耗氣動火,其害甚大。
- 此說提醒臨牀醫師應嚴格掌握適應症,辨證準確,不可濫用。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三子養親湯是一張療效確切的經典方劑,適用於年高體弱,痰盛氣實所致的喘咳、胸滿、食慾不振等症。其治療原理在於降氣化痰,標本兼治,溫而不燥,補而不峻。臨牀應用時應注意辨證,準確掌握適應症,並根據病情調整藥物劑量和配伍,方能取得良好療效。同時,應警惕誤用、濫用可能導致的不良後果,切不可將其視為包治一切痰證的“萬能方”。
傳統服藥法
萊菔子(炒)8錢,蘇子(炒)8錢,枳實3錢,白芥子5錢,葶藶4錢,瓜蔞子(杵)8錢。滌痰降火。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三子養親湯, 出處:《雜病廣要》引《皆效方》。 組成:紫蘇子、芥菜子、蘿蔔子。 主治:順氣降逆,化痰消食。主治:高年咳嗽,氣逆痰痞。
三子養親湯, 出處:《鎬京直指》卷二。 組成:萊菔子(炒)8錢,蘇子(炒)8錢,枳實3錢,白芥子5錢,葶藶4錢,瓜蔞子(杵)8錢。 主治:滌痰降火。主治:氣逆痰火,膈膜痰裹,大便秘結。
三子養親湯, 出處:《症因脈治》卷二。 組成:山楂子、萊菔子、白芥子。 主治:消食化痰,利氣宣導。主治:食積痰,飽滿不食。惡心嘔吐,或攻四肢肩背作痛;下遺大腸,時瀉時止:或時吐痰,口中覺甘,脈多滑大。
三子養親湯, 出處:《夀世保元》卷三。 組成:白芥子(研)8分,蘿蔔子(研)8分,蘇子(研)8分,南星(水泡)8分,半夏(水泡)8分,片芩(去朽)8分,赤茯苓(去皮)8分,陳皮(去白)6分,枳實(炒)6分,甘草2分。 主治:痰嗽氣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