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氏醫通
《韓氏醫通》乃明代醫家韓懋(字天爵,號飛霞子)於嘉靖元年(1522年)撰成的一部綜合性醫學著作。全書共二卷,分為九章九十五則,體系清晰,內容豐富,不僅彙集了前人的醫學精粹,更融入了作者獨到的臨床經驗和理論見解,對後世醫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韓懋自序中謙稱此書草成之初「幾欲焚去」,後因兄長鼓勵而補葺成編,可見其嚴謹治學之態度。他對醫學的本質有著深刻的認識,認為「人有定壽,醫善折之,聖智不能加多也;病有氣機,醫每失之,造化不容有鑿也」,指出醫術有其極限,造化與氣機的運行非人力可強求,但同時也強調醫者應盡其能事,「聊為醫之徹上徹下語」,力求闡明醫道之究竟。
上卷開篇為「緒論章第一」,共十一則,奠定了全書的理論基礎。韓氏認為醫學的最高境界在於「氣之沖,神之化」,即通過調和身心,達到「中和」的狀態,這屬於「最上義」。針砭藥餌則是其次的手段,屬於「第二義」。他將醫理比作《周易》,認為兩者皆關乎造化之機。書中溯及醫學源流,對神農、軒岐、尹咸等古代理論以及秦漢以前的「有說無方」和漢魏以後的「有方無說」等歷史階段進行了簡要評述,並高度評價了張、劉、戴、李等金元醫家以及集大成者朱丹溪對醫學體系化的貢獻,認為他們「立法分類,原病處方」,使得經旨得以闡明。韓氏感慨當時醫書充棟,學者難以適從,期望能如史家般對醫道進行刪述,建立有經、有傳、有史的體系,以達中和極致之功。他特別強調「氣」在人身和醫學中的重要性,視人如魚在水,氣能影響健康,並探討了五運六氣、風土異宜對疾病的影響,以及人身內部「五運六氣」(熱生風、寒生濕等)的運行變化,認為疾病是氣失其平的表現,並借《陰符經》闡發了「機」與「時」的概念,將醫道與天地人三才之理相契合。他以易卦象徵病機,如冷生氣為復卦,熱生風為姤卦,展現了其以易理闡釋醫理的特色。
緊接著是「六法兼施章第二」,共四則,這是韓氏在診法上的重要發展和獨創。他將傳統的望、聞、問、切診法進一步擴充為「望、聞、問、切、論、治」六法,並設計了詳細的醫案記錄格式。這種格式要求醫者記錄患者的風土、時令、形色、聲音、情狀(包括苦楚部位、致病原因、起病時間、晝夜輕重、寒熱多寡、喜惡之物、曾服藥物、居住地等),通過切脈,進而「論病原」,判斷病情的標本、吉凶順逆、易治難治,最後制定「治方術」,確定主治方法和用藥先後。韓氏力辯這種詳細記錄並非「瑣瑣」,而是事關人命的仁術,是醫者盡心竭力的體現,即使輕疾小恙,雖不一定填案,但六法精神不可廢。他生動地將診病過程比擬為刑名家審案,望聞如兩造具備,問如供詞,切如考鞫親切,論治如招判發落,形象地說明了診斷的嚴謹性。韓氏發展了淳於意開創的醫案程式,強調四診(乃至六法)在病證鑒別中的決定性作用,為後世臨床醫案的規範化提供了範例。
「脈訣章第三」,共一十則,詳細闡述了脈診的方法和意義。韓氏不僅描述了傳統的指法、下指輕重、部位(寸、關、尺的左、右)以及各部位對應的臟腑(心、小腸、肝、膽、腎、膀胱、肺、大腸、脾、胃),還特別指出右尺部位與命門火、心包及三焦的關係,認為此處是「呼吸之根,性命之蒂」,診此部需兩手並診以消息,並通過浮、中、沉來分應上、中、下三焦。他對脈診典籍進行評述,批評了五代高陽生《脈訣歌括》的訛誤及後人的妄注,認為其托名王叔和且內容混雜,難以盡信。他推崇滑伯仁以浮、沉、遲、數、滑、澀為脈診提綱,並在此基礎上獨自增補了「有力、無力」二者,使之成為診斷虛實的關鍵。韓氏進一步結合朱丹溪血、氣、痰、水四提綱,將脈象與病機聯繫起來,如滑脈多在血分、有餘為痰,澀脈多在氣分、有餘為火。他指出脈象反映的是氣血運行,而非情性急緩。書中還討論了脈象在病程中的變化(日三變、久不移、歲月不改皆為難治),以及本脈與絡脈的關係,並特別提到「伏經脈」診斷的難度,強調兼施六法的重要性。最後,他提供了初學脈診的實用教學方法,如用豆、弦、粟、竹、蔥管、敗絮等模擬不同脈象,教人體會輕重、尋取消息,極具啟發性。
下卷則更偏重臨床實踐。《懸壺醫案章》記載了韓氏在外行醫的大量病例,《家庭醫案章》(位於上卷)則記錄了為家人診治的案例。這些醫案不僅體現了他「六法兼施」的診治過程,更展示了其豐富的臨床經驗和辨證施治的技巧。韓氏在臨床上對補法的運用尤有心得,並創製了一些常用效方,如著名的三子養親湯(由白芥子、蘇子、萊菔子組成,治療老人咳嗽痰喘,積食脹滿之證),至今仍廣泛應用。書中還收錄了半夏曲、霞天膏等藥物的製法,體現了其對藥物炮製和方劑應用的深入研究。
《藥性裁成章》和《方訣無隱章》則系統論述了藥物性味、功效以及方劑的組方原則和運用技巧。韓氏主張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及藥物的性味、功效合理配伍,精準用藥,以達到治療目的。而「同類勿藥章」可能討論了在特定情況下不需用藥或應避免藥物的情形,體現了其對「無妄之藥,不可試也」這一最高醫理的理解和應用。
總體而言,《韓氏醫通》是一部理論與實踐並重的醫學著作。韓懋上承《內經》、《難經》等古典醫籍,下啟明清醫學,特別是對於金元醫學的發展有所繼承和創新。他在診法上創新性地提出了「六法兼施」並具體化醫案程式,提高了診斷的全面性和系統性;在脈診上獨具慧眼,增補了有力無力二脈,並與朱丹溪學說相結合;在臨床上積累了豐富經驗,並有 specific 方劑和藥物製法的貢獻。書中穿插的哲理思辨,將醫學提升到體悟天道、人道的層面,顯示了作者廣博的學識和深厚的醫學修養。這部書不僅為後世醫者提供了系統的學習範本和寶貴的臨床資料,也展現了明代醫學發展的一個縮影,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臨床指導意義,是中醫寶庫中的一部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