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氏醫通》~ 卷下 (3)
卷下 (3)
1. 藥性裁成章第七
(凡十二則)
藥有成性,以材相制,味相洽而後達。夫藥性,古書備本草,括《湯液》、《珍珠》諸篇,予不能悉記也。而二五之升沉,鹹苦酸辛甘者,觸物在焉。姑列凡數,可推其餘。
標病攻擊,宜生料,氣全力強;本病服餌,宜制煉調劑。大凡試病在元氣,宜醇淡。味性純一,醇也;出五味外,淡也。太羹元酒。(疑有缺文)
人參煉膏,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王道也。黑附子回陽,霸功赫奕。甘草調元,無可無不可。
當歸主血分之病,川產力剛可攻,秦產力柔宜補。凡用本病酒製,而痰獨以薑汁浸透,導血歸源之理。熟地黃亦然。血虛以人參、石脂為佐;血熱以生地黃、薑黃、條芩,不絕生化之源;血積配以大黃。婦人形肥,血化為痰,二味姜浸,佐以利水道藥。要之,血藥不容舍當歸,故古方四物湯以為君,芍藥為臣,地黃分生熟為佐,川芎為使,可謂典要云。
香附主氣分之病,香能竄,苦能降,推陳致新,故諸書皆云益氣,而俗有耗氣之訛,女科之專非也。治本病略炒,兼血以酒煮,痰以薑汁,虛以童便浸,實以鹽水煮,積以醋浸水煮。婦人血用事,氣行則無痰。老人精枯血閉,惟氣是資。小兒氣日充,形乃日固。大凡病則氣滯而餒,故香附於氣分為君藥,世所罕知。
佐以木香,散滯泄肺;以沉香,無不升降;以小茴香,可行經絡;而鹽炒則補腎間元氣。香附為君,參、耆為臣,甘草為佐,治氣虛甚速。佐以厚朴之類,決壅積;莪、稜之類,攻其甚者。予嘗避諸香藥之熱,而用檀香佐附,流動諸氣,極妙!
痰分之病,半夏為主。脾主濕,每惡濕,濕生痰,而寒又生濕。故半夏之辛,燥濕也。然必造而為曲,以生薑自然汁、生白礬湯等分,共和造麴,楮葉包裹,風乾,然後入藥。風痰,以豬牙皂角煮汁去渣,煉膏如餳,入薑汁。火痰黑色,老痰如膠,以竹瀝或荊瀝入薑汁。濕痰白色,寒痰清,以老薑煎濃湯,加煅白礬三分之一(如半夏三兩,煅礬一兩),俱造麴如前法。
予又以霞天膏加白芥子三分之二,薑汁、礬湯、竹瀝造麴,治痰積沉痼者,自然能使腐敗隨大小便出,或散而為瘡,此半夏曲之妙也。古方二陳湯,以此為君,世醫因辛,反減至少許;而茯苓滲濕,陳皮行氣,甘草醒脾,皆臣佐使,而反多其銖兩,蓋不造麴之過。觀法制半夏,以薑、礬制辛,即能大嚼是也。
佐以南星,治風痰;以薑汁酒浸炒芩、連及栝蔞實,香油拌曲略炒之類,治火痰;以麩炒枳殼、枳實,薑汁浸蒸大黃、海粉之類,治老痰;以蒼朮、白朮俱米泔薑汁浸炒,甚至乾薑、烏頭,皆治濕痰。而常有脾泄者,以肉豆蔻配半夏曲,加神麯、麥芽作丸,尤有奇效。厚養之人,酒後多此,而苦痰為病者,十常八九也。
白話文:
藥物的性質各有不同,需要搭配其他藥材來互相制衡,味道調和之後才能發揮功效。關於藥物的性質,古書如《本草》、《湯液》、《珍珠》等篇章都有詳細記載,我無法全部記住。但是,藥物的升降沉浮,以及辛、甘、酸、苦、鹹這五種味道,都與藥材本身的特性有關。我現在簡單列出一些例子,其他的可以由此推斷。
針對疾病的表象進行攻擊,應該使用未經炮製的藥材,藥力強大而迅猛;治療疾病的根本,則應該使用經過炮製煉製調劑的藥材。一般來說,測試藥物對元氣的影響,應該使用味道醇厚清淡的藥材。味道單純沒有雜味,就是醇;超出五味之外的,就是淡。就像太羹元酒一樣。(這裡可能缺少一些文字)
人參煉製成膏,能把元氣從虛無之境拉回來,這就像王者之道一樣。黑附子能夠回陽,藥力強勁如同霸主的功績。甘草能夠調和元氣,沒有什麼不可或缺。
當歸主要治療血分方面的疾病,四川產的當歸藥力剛猛,適合攻邪,秦地產的當歸藥力柔和,適合補益。凡是治療病根的,都用酒製當歸,而針對痰,則單獨用薑汁浸透,這是引導血液回歸本源的道理。熟地黃也是如此。血虛的情況,可以用人參、石脂來輔助;血熱的情況,可以用生地黃、薑黃、黃芩,保持血液的生化來源;血瘀的情況,可以搭配大黃。體型肥胖的婦女,體內的血液會化為痰,可以用當歸配合薑汁浸泡,再搭配一些利水滲濕的藥物。總之,治療血症不能少了當歸,因此古方四物湯以當歸為君藥,芍藥為臣藥,生地黃或熟地黃為佐藥,川芎為使藥,可以說是經典的配伍方法。
香附主要治療氣分方面的疾病,它氣味芳香,能夠竄行疏通,味道苦澀,能夠降泄氣逆,推陳出新。所以很多醫書都說香附能補氣,但民間卻有香附耗氣的誤解,這是專門針對婦科疾病的說法。治療根本病症時,香附可以稍微炒一下,兼有血症的可以用酒煮,有痰的用薑汁浸,虛弱的用童便浸,實證的用鹽水煮,積滯的用醋浸後水煮。婦女以血為主,氣行則痰消。老年人精氣枯竭、血脈閉塞,只能依靠氣來維持。小孩子氣每天都在充盛,形體也因此日益強健。一般來說,生病都是因為氣機阻滯而衰敗,所以香附在治療氣分的病症中是君藥,但是世人很少有人知道。
可以輔以木香,來疏散滯氣、宣洩肺氣;輔以沉香,沒有什麼氣不能升降的;輔以小茴香,可以疏通行經絡;而用鹽炒過的香附,可以補腎間的元氣。以香附為君藥,人參、黃耆為臣藥,甘草為佐藥,治療氣虛的效果非常快。輔以厚朴之類的藥材,可以決開壅塞;輔以莪術、三棱之類的藥材,可以攻散嚴重的積滯。我曾經避免使用其他香藥的燥熱,而用檀香來輔助附子,使氣機流動,效果非常神奇!
痰症的治療,應該以半夏為主。脾主運化水濕,最怕潮濕,濕氣會產生痰,而寒邪又會加重濕氣。所以半夏的辛味,可以燥濕化痰。但必須將半夏製作成藥曲,用生薑自然汁和生白礬水等量混合,與半夏一同製成曲,用楮葉包裹起來,風乾後才能入藥。治療風痰,可以用皂角煮汁去渣,煉成膏狀,加入薑汁。治療火痰,痰色黑,老痰如同膠狀,可以用竹瀝或荊瀝加入薑汁。治療濕痰,痰色白,寒痰清稀,可以用老薑煎濃湯,加入煅白礬三分之一(如半夏三兩,煅白礬一兩),也按照前面的方法製成藥曲。
我又用霞天膏,加入白芥子三分之二,再用薑汁、白礬水、竹瀝製成藥曲,治療積滯頑固的痰,自然能使腐敗之物隨著大小便排出,或者散發為瘡,這就是半夏曲的妙用。古方二陳湯以半夏為君藥,但是現在的醫生因為半夏的辛辣,反而減少了半夏的用量;而茯苓滲濕,陳皮行氣,甘草健脾,這些都是臣佐使的藥,反而加大了用量,這是因為沒有製作半夏曲的緣故。觀察炮製半夏的方法,用薑和白礬來制約它的辛辣,就能夠直接嚼食了。
可以輔以南星,來治療風痰;輔以薑汁酒浸炒黃芩、黃連以及栝蔞實,再用香油拌曲略炒,來治療火痰;輔以麩炒枳殼、枳實,薑汁浸蒸大黃、海粉之類的藥材,來治療老痰;輔以蒼朮、白朮,用米泔水和薑汁浸炒,甚至用乾薑、烏頭,都可以治療濕痰。而經常有脾泄的情況,可以用肉豆蔻搭配半夏曲,再加入神麯、麥芽做成藥丸,效果尤其好。生活富足、經常喝酒的人,容易出現這種情況,而因為苦痰而生病的人,十之八九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