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氏醫通》~ 卷上 (1)
卷上 (1)
1. 緒論章第一
(凡一十一則)
飛霞子曰:天地萬物,氣成形也。不位不育,病之時也。人之養氣踐形而致中和者,醫之道也。失而至於針砭、藥餌,第二義矣。《易·無妄·九五》曰:無妄之疾,勿藥有喜。孔子曰:無妄之藥,不可試也。此最上義也。得醫之最上義者,氣之沖,神之化,皆此身之真息以踵也。盧扁指豎子,華佗剖腸腑,白玉蟾呵臀癰,藥餌云乎哉?針砭云乎哉?
白話文:
飛霞子說:天地的萬物,都是由氣凝聚而成的。氣不足或失衡,就會引起疾病。養生之道,就是通過養氣來保持身體平衡。如果養氣不當,以至於需要用針灸或藥物,那就是次等的方法了。《易經·無妄》中「九五」爻辭說:沒有過錯的疾病,不要用藥,會有好的結果。孔子說:沒有過錯的藥物,不要輕易嘗試。這就是養生的最高境界。能領悟養生最高境界的人,會體會到氣的暢通,神明的變化,這些都是人體自身真氣所帶來的。難道盧扁只需要用手指就能醫治病人,華佗需要剖開腸胃,還是白玉蟾需要用嘴吹痔瘡嗎?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治療方法。
土為沖氣,脾胃為穀氣。沖氣寄旺,穀氣輔運,無一刻之停,此所謂真息也,而以踵焉。至虛之地,氣之樞而神之舍也。故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夫然後知醫之造化裁成,胥此焉出矣。《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白話文:
泥土是滋養生機的根源,脾胃是消化食物的關鍵。生機旺盛,消化功能健全,一刻不停地運轉,這就是所謂的「真氣」,並以足後跟為樞紐。
虛空之處是氣息運行樞紐,也是神靈寄居之所。因此說世間萬物負陰而抱陽,正是生機的作用使它們和諧相處。明白了這個道理,才明白醫學的奧妙來自於此。《易經》上說:神明而智慧,存在於人的內心。
神農嘗百草,雖非經見,理或有之。軒岐、尹咸多古書,要難盡信。《周禮》大司巫掌醫卜,則醫之為道也,技焉爾矣!
白話文:
傳說神農試百草發現藥用植物,雖然沒有史料佐證,但或許有根據。軒轅黃帝、岐伯、尹和都是古時的聖人,他們留下了很多醫書,但也不一定全部可信。在《周禮》中記載,大司巫負責管理醫療和占卜,可見醫療只不過是一種技術而已。
秦漢以前,有說無方,故《內經》諸書,鄭重覙縷,亦多累世附會竄雜之言。漢魏而下,有方無說,非無說也,言愈多而理愈晦也。自張、劉、戴、李諸君子出,立法分類,原病處方。而後經旨燦然。丹溪朱彥修乃能集名醫之大成,尊《素》《難》如六經,以諸子為羽翼,醫之為技,庶乎其顯著矣!今之日,諸書充棟,學者望洋,安得起群公而就正,刪述一番。有經、有傳、有史,俾醫道不淪於遠泥,而有以達中和極致之功,然後為快耶!
白話文:
在秦漢之前,沒有固定的醫療方法,所以《內經》等著作中記載的論述繁雜,其中也有很多代代相傳、穿鑿附會的內容。漢魏以後,有了固定的醫療方法,但沒有明確的理論依據,並非沒有理論,只是論述得越多,道理反而越晦澀難懂。自張仲景、劉河間、戴元禮、李東垣等眾位醫家問世以來,他們制定了治療原則,對疾病進行分類,並根據病因制定了相應的治療方案。之後,中醫經典的真諦才得以顯現。丹溪派醫家朱彥修集結了歷代名醫的醫學成就,尊奉《黃帝內經》如同儒家的《六經》,並以其他醫家的著作作為輔助,使醫學成為一門顯赫的技藝。如今,醫學典籍充斥市場,學者們如同面對汪洋大海,實在找不到能夠像前輩名醫那樣,對這些書籍進行整理和刪述。若能有經典、傳記和醫學史,讓醫學不致於埋沒在繁瑣的論述中,進而能達到調和陰陽、極致完美的功效,那才令人欣慰啊!
人在氣交中,如魚在水,氣能令人病不病,如水能令魚嘉與餒也。故醫運化機,天地且不能違矣。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五運六氣,雖准節令,久之歲差。一日之間,四序實寓。學者善識天時,則一時有一時之運氣,豈惟歲哉?
白話文:
人身處於氣的交會中,就像魚在水中,氣可以讓人生病或不生病,就像水可以讓魚肥美或消瘦一樣。因此,醫生掌握運化氣機的規律,即使是天地也不能違背。更何況是人呢?更何況是鬼神呢?
風土異宜,自然氣隔。古分南北二政,自今輿圖,以河界南北,而江之東、關之西可類從矣。南北云者,陰陽之軌,四方之轂,八風之輻湊也。
白話文:
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氣候環境,自然也形成了不同的氣候帶。古代將中國分為南北兩大氣候區,現在根據地圖,以黃河為界分為南北兩方,而長江以東、函谷關以西的區域也可以歸類於此。南北之分,就像陰陽運行、四方會聚、八風輻輳一樣,是氣候變化的基本規律。
熱生風,寒生濕,風生火,濕生痰,火生暑,痰生燥,乃人身中之五運六氣,一息不停者。金形白色、洪聲、宮音之類。又身之風土,而父子不能相易者。故人之稟賦,三天兩地,一氣流行而已。氣失其平之謂疾,疾甚之謂病。三才相因之謂機,機動之謂時。《陰符經》曰: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復。
又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物安。又曰:三才既宜,三盜既安。嗚呼!此可以契醫之三昧矣乎!
白話文:
人體內有「五運六氣」不斷循環,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會產生不同的生理現象。熱氣會產生風,風氣會產生火氣,寒氣會產生濕氣,濕氣會產生痰,火氣會產生暑熱,痰液會產生乾燥。
人的身體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組成,不同的元素對應著不同的特徵,例如金元素對應白色、洪亮聲音和宮商音階。這些元素是與生俱來的,不可改變。
人的稟賦是由天地三才和人體自身氣息共同作用而形成。氣息失去平衡就稱為疾病,疾病嚴重時就稱為病。三才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機緣,機動變化就形成了時機。
《陰符經》上說:天若要降下殺機,就會移動日月星辰;地若要降下殺機,就會有龍蛇出現於陸地;人若要降下殺機,天地之間就會產生動盪。
醫之理,可比《周易》。針砭、藥餌,即卜筮法也。丹溪云:冷生氣,高陽生之謬言。予謂冷生氣是復卦䷗,熱生風是姤卦䷫。即天根月窟之化機。《內經》所謂:「亢則害,承乃制」者也。故王安道論曰:《易》者,造化之不可常者也。惟其不可常,故神化莫能以測。《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世之工醫卜而自小焉者何也?
白話文:
醫學的原理可以比喻成《周易》。針灸、藥物治療就像占卜的方法。丹溪說:「寒冷可以生氣,高熱可以生陽」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我認為寒冷會生氣,就像《周易》中的復卦䷗;而高熱會生風,就像《周易》中的姤卦䷫。這正是天地根本和大地的變化規律。《內經》中說:「過分亢奮就會有害,順應則可以控制。」所以王安道說:《周易》是造化萬物無常的規律。正因為它無常,所以神靈的變化無法測度。《周易》說:陰陽交替就是道,陰陽變化無常就是神。世間有很多醫生把醫學當成占卜術,自以為是,這是什麼原因呢?
自開闢來,五氣乘承,元會運世,自有氣數,天地萬物舉不能逃。近世當是土運,是以人無疾而亦疾,此與勝國時多熱不同矣。如俗稱楊梅瘡,自南行北,人物雷同。土濕生黴,當曰黴瘡。讀醫書五運六氣、南北二政,何以獨止於一年一時,而頓忘世運元會之統耶?
白話文:
自從天地開闢以來,五種元素相互制衡,天地運轉,萬物生長,都有一定的時間和規律,沒有什麼能夠逃脫。當下正值土運,因此即使沒有生病,也會出現不適的症狀,與以往盛世時多發熱症不同。
就像現在俗稱的楊梅瘡,從南方蔓延至北方,各地的人症狀都相似。這是因為土性濕潤,滋生黴菌,所以應該叫做黴瘡。在醫書《五運六氣論》和《南北二政論》中,記載了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疾病特徵。但為什麼醫家只關注一年的時令變化,而忽略了天地運轉的整體規律呢?
宋儒謂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又謂不為良相,當為良醫,惜人不能以皆能也。則東坡蘇氏有言:擇醫之特出者,先告以病狀,然後使脈以合之。吾但欲愈吾之病爾,何必考其術。此深得用醫之法。然醫書有望、聞、問、切之說,被近世熊宗立者妄注,予乃為六法兼施之案,庶幾盡神聖工巧之用云。
白話文:
宋朝的讀書人說,做為人子女的,不可以不知道醫學。又說做不了好宰相,就應該做一個好醫師,可惜一般人都不能同時精通兩種。蘇東坡先生曾經說過:選擇一位能力很突出的醫師,先告訴他病情,然後再讓他把脈診斷來對應病情。我只是希望能夠治好我的病罷了,何必一定要考驗醫生的醫術呢?這段話深刻地掌握了用醫的道理。但是醫書上有「望、聞、問、切」的說法,最近被熊宗立妄加註解,我於是提出了六種方法同時使用的方案,希望能夠充分發揮醫生的神乎其技與高明巧妙的本領。
2. 六法兼施章第二
(凡四則)
式云某處有某人某年月日。填醫案一宗。
望形色:
聞聲音:
問情狀:
何處苦楚?,何因而致?
何日為始?,晝夜孰甚?
寒熱孰多?,喜惡何物?
曾服何藥?,曾經何地?
切脈理:
左部
寸,浮本位,中取,沉候
關,浮取,中候,沉本位
尺,浮候,中取,沉本位
右部
寸,浮本位,中候,沉取
關,浮取,中本位,沉候
尺,浮應上焦,中應右關,沉應肝腎
論病原:
某人素稟孰盛?,其病今在何類?
標本孰居?,畢竟何如?(按:此句是論吉凶順逆易治難治。)
服藥宜如何將息?,病疾沉疴痼今在何際?
治方術:
主治用何法?,先後用何方?
白話文:
某地某人某年某月某日,記錄醫案一宗。觀察外貌氣色,聆聽聲音,詢問病情。哪裡疼痛?因何而起?何時開始?白天黑夜哪個時間更嚴重?寒熱哪個更多?喜愛什麼?厭惡什麼?服用過什麼藥?去過哪些地方?把脈,左手寸脈浮於表面,中取,沉取於深處;關脈浮取,中候,沉於表面;尺脈浮於表面,中取,沉取於深處。右手寸脈浮於表面,中候,沉取於深處;關脈浮取,中於表面,沉於深處;尺脈浮應上焦,中應右關,沉應肝腎。分析病因:此人天生哪方面偏盛?現今屬於哪種類型的病症?主症還是本症?最終預後如何?用藥調理,生活起居需要注意哪些?疾病的嚴重程度如何?治療方案:主要治療方法是什麼?先後用什麼藥方?
六法者,望、聞、問、切、論、治也。凡治一病,用此式一紙為案。首填某地某時,審風土與時令也;次以明聰望之、聞之,不惜詳問之,察其外也;然後切脈、論斷、處方,得其真也。各各填注,庶幾病者持循待續,不為臨敵易將之失,而醫之心思既竭,百發百中矣。
白話文:
六法是指望診、聞診、問診、切診、論證和治療。在治療每種疾病時,都要依照這個格式寫成病案。首先填寫某地某時,以便了解風土和時令;其次,仔細觀察望診和聞診,並詳細詢問,以便瞭解患者的外在表現;最後進行切脈、論證和開方,辨別其真實情況。每個步驟都要仔細記錄,以便患者可以根據病案持續瞭解病情,避免在治療過程中因應付臨時狀況而產生錯誤。這樣一來,醫生的心思就可以完全投入,百發百中。
予既立兼施式,有刑名家過而言曰:望、聞即兩造具備,察言觀色之時,問而筆之供詞也,切則考鞫親切,而論治為招判發落矣。其言雖謔,足以解惑云。
白話文:
我制定了兼施刑名的審判方式,有一位辦案專家路過,對我說:「看相(望)和聽審(聞)已經包含了雙方當事人,觀察言語和麪色的時候,逐一詢問並記錄成供詞,研訊(切)就是親切地審問,而討論刑罰(論治)就是簽發判決書。」他的話雖然是開玩笑,但足以解開我的疑惑。
或曰:六法兼施,得無瑣瑣乎?予應之曰:醫藥,人之司命,為謀弗忠,非仁術矣。病有不治之條,醫有刲股之念,誠如是而不救焉,彼雖命爾,吾猶以為未精吾技而誤於人人也。若夫輕疾小恙,雖不填案可也,畏其瑣而並棄之,非予志矣。
白話文:
有人說:使用六法治療,不嫌瑣碎嗎?我回答說:醫藥是掌握人命的,如果謀求不周全,就不是仁術了。有些病有不能治癒的道理,醫生有割股(下定決心)救人的想法,如果確實如此卻沒有救活,雖然病人生命已盡,我仍會認為自己的醫術不成熟而耽誤了他人。至於那些輕微的小病,即使不記入病歷也無妨,但是畏懼其瑣碎而全都放棄治療,這不是我的志向。
3. 脈訣章第三
(凡一十則)
《脈訣》左寸下指法如六菽(大豆也)之重,(仍以其人之肥瘦為別)為心本位。(在指頂為陰、為心,在指節為陽、為小腸。余皆仿此)。五菽以下,七菽以上,皆心與小腸絡脈也。關以十二菽為肝膽本位,尺以至骨為腎、膀胱本位;右寸三菽為肺、大腸本位,關以骨肉之間為脾胃本位。尺以盛弱分男女,而以浮、中、沉分上、中、下三焦也,皆本脈也。
余絡脈,並仿前例推之。
白話文:
《脈診訣》
左寸
- 指法:取豆莢六粒的重量(因人胖瘦而異),這是心的本位。
- 指頂:屬陰,代表心。指節:屬陽,代表小腸。其餘依此類推。
- 五粒豆莢以下,七粒豆莢以上:都是心和小腸的絡脈。
- 關脈:十二粒豆莢的重量,代表肝膽的本位。
- 尺脈:直至骨頭:代表腎和膀胱的本位。
右寸
- 三粒豆莢的重量:代表肺和大腸的本位。
- 關脈:肌肉和骨頭之間:代表脾胃的本位。
尺脈
- 盛脈和弱脈:區分男女。
- 浮脈、中脈、沉脈:區分上焦、中焦、下焦。這些都是本脈。
浮大而散,心之平。弦而長,肝之平。按至骨,舉指來疾而實者,腎平也。肺平浮澀短,脾胃平緩而滿指。凡下指本位不平,便可尋詳病情矣。
白話文:
脈搏浮大而鬆散,代表心氣平和。脈搏緊繃而修長,代表肝氣平和。脈搏按壓至骨頭處,抬指時快速有力,代表腎氣平和。肺氣平和時,脈搏浮動、粗糙而短促。脾胃氣平和時,脈搏緩慢而充滿手指。凡是按壓特定穴位時,脈搏不平和,都可以根據這些脈象來探究病情。
切脈至右尺部,必兩手並診消息之。取三焦應脈,浮為上焦,與心肺脈合;中為中焦,與脾胃合;沉為下焦,與肝腎合。不合,則氣必亂而脈不真,須再切也。蓋此部命門之火,繫於心包,而三焦之位,實在五臟部位之中虛處,一氣流行,綿綿不息,所謂呼吸之根,性命之蒂也。男子喜滿指沉實,似弱而無數滑,女人喜滿指浮泛,似盛而不伏澀。
故云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脈第三同斷病。
白話文:
當診脈時,按到右手尺部的脈搏時,一定要雙手同時檢查,才能瞭解脈象的變化。取三焦相應的脈搏,浮脈代表上焦,與心、肺脈搏相應;中脈代表中焦,與脾、胃脈搏相應;沉脈代表下焦,與肝、腎脈搏相應。如果脈象不協調,則氣血一定會紊亂,脈象不真,需要再次切脈。因為這個部位屬於命門之火,連繋於心包,而三焦的位置正好位於五臟部位之間的空隙處。氣血在此運行,綿延不息,所以被稱為呼吸之根,性命之源。男性喜歡脈象充盈沉實,看似虛弱但實際上滑利無數;女性喜歡脈象充盈浮泛,看似旺盛但實際上不抑鬱。
高陽生,五代時入,著為《脈訣歌括》,托為王氏叔和。而今本雜以潔古「傷寒脈入式歌」,又被熊宗立妄注,大為俗學之疑。叔和,晉人,自有《脈經》,猶復牴牾,大段古書難盡信也。脈家書甚多,要不出七表、八里、九道之外,求脈之明,為脈之晦。獨滑伯仁《診家樞要》,以浮、沉、遲、數、滑、澀六者為提綱。
白話文:
高陽生,是五代時期的人,寫了《脈訣歌括》,冒用王叔和的名義。現在的版本摻雜了潔古的《傷寒脈入式歌》,又被熊宗立胡亂註解,讓許多不專業的人信以為真。王叔和是晉朝人,本身就有《脈經》,因此這兩本書內容相矛盾,古代書籍很多都是難以全信的。
研究脈象的書籍很多,但都離不開七表、八里、九道這些基本脈理。真正瞭解脈象的人,反而是那些不講究脈理的人。只有滑伯仁的《診家樞要》,以浮、沉、遲、數、滑、澀六種脈象為綱要,纔算是一部有價值的書。
予補以有力、無力二者。丹溪以血、氣、痰、水為病之提綱,則脈滑在血分,而有餘為痰,凡有形者從之;澀在氣分,而有餘為火,凡無形者從之。浮在表,沉在裡,(非三部九候之浮沉,此為脈勢,彼為指法。)遲為寒,數為熱,有力為實,無力為虛。執此提綱,脈可得而明矣。
《入式歌括》是以傷寒脈為例而作,不然,陽弦頭痛定無疑,凡弦脈皆頭痛乎?
白話文:
我依照脈象有力的和無力的兩種類型進行診斷。張從正以血、氣、痰、水為疾病的綱要,那麼滑脈屬血分,多餘為痰,凡是有形狀的都屬於痰;澀脈屬氣分,多餘為火,凡是無形狀的都屬於火。浮脈在表,沉脈在裡。(這裡的浮沉不是指三部九候的浮沉,而是指脈勢,而三部九候的浮沉則是指按脈的手法。)遲脈是寒證,數脈是熱證,有力是有病邪,無力是虛證。把握住這些綱要,就可以明確脈象了。
《脈經》謂:性急人脈急,緩人脈緩。夫脈者,氣血之運行於呼吸者也。血稟偏勝必多緩,陰之靜也;氣稟偏勝必多急,陽之躁也。以此論其血分、氣分孰為不足可也,豈情性之謂哉?
白話文:
《脈經》說:脾氣急的人脈搏也急,脾氣緩慢的人脈搏也緩。脈搏是氣血隨著呼吸運行的情況。
血陰性較強,所以脈搏會緩慢,這是陰氣安靜的緣故;氣陽性較強,所以脈搏會急促,這是陽氣活躍的緣故。
由此來判斷一個人是血虛還是氣虛是可以的,豈是脾氣秉性的問題啊?
重大之病,一日三脈多變,難治。沉疴日日脈不移,難治。痼疾歲月不改,難治。本脈皆平,絡脈否者,宜攻擊之。卻未有本脈病而絡脈獨平者也。
白話文:
嚴重疾病,一天之內脈象變化多端,難以治療。
長年累月的老病,脈象每天都不變,難以治療。
根深蒂固的疾病,多年來脈象都不改變,難以治療。
主脈都正常,而絡脈不正常,應該攻治。但從來沒有主脈有病而絡脈卻正常的。
伏經脈最難求,如積熱之久,脈反沉細,而外證又寒,苟非兼施之法,何可得也?世俗諱疾試醫,醫復諱情妄臆,而豪貴婦女往往不得望、聞,豈不大錯?
白話文:
找到隱藏的脈象是最困難的。就像長期積聚的熱毒,脈象反而沉細,而外表症狀卻是寒冷。如果不採取綜合的治療方法,怎麼可能治癒呢?世俗中人們諱疾忌醫,醫生也諱疾忌醫、妄自猜測,而豪門貴族的婦女往往不能得到望診和聞診,豈不是大錯特錯嗎?
初學切脈,覆藥羅,畫三部於絹上,教者襯以琴絃驗弦,以小粟驗滑,以括竹痕驗澀,以截蔥管驗芤,以敗絮驗濡。任意手法,令學者輕重按之,消息尋取,久之自真。《脈訣》七表八里圖形是也。
白話文:
初學者學習切脈時,先在絲絹上畫出脈位的區域。老師會用琴絃、小麥粒、刻痕的竹片、截斷的蔥管、腐爛的棉花,分別代表脈象的弦、滑、澀、芤、濡。
讓學生任意使用各種手法,輕重交替地按壓脈位,尋找脈象的變化。隨著練習時間的增加,自然就能辨別真脈。《脈訣》的「七表八里圖形」就是這種練習方法的示意圖。
齊有《褚氏遺書》,謂女脈逆行,右尺為心,左為肺。蓋以地道右轉,女生於申,推論其意爾!夫天地男女,氣而已,氣有動靜,故有遲、速、順、逆、左、右之別,其實非二也。諸脈書皆無此說,夫有所授之耶?抑丹溪諸公未見其書耶?
白話文:
齊國有一部《褚氏遺書》,裡面提到婦女的脈搏逆行,右手尺脈代表心臟,左手尺脈代表肺臟。這是因為大地向右旋轉,女生出生在申時,推論出這個意思。天地男女都是氣而已,氣有動有靜,所以會有遲、速、順、逆、左、右的區別,其實這些都是同一種東西。其他關於脈象的書籍都沒有這樣的說法。難道是有人授予他們的嗎?還是丹溪等名醫沒有見過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