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懋

《韓氏醫通》~

回本書目錄

1. 卷上

2. 緒論章第一

(凡一十一則)

飛霞子曰:天地萬物,氣成形也。不位不育,病之時也。人之養氣踐形而致中和者,醫之道也。失而至於針砭、藥餌,第二義矣。《易·無妄·九五》曰:無妄之疾,勿藥有喜。孔子曰:無妄之藥,不可試也。此最上義也。得醫之最上義者,氣之沖,神之化,皆此身之真息以踵也。盧扁指豎子,華佗剖腸腑,白玉蟾呵臀癰,藥餌云乎哉?針砭云乎哉?

土為沖氣,脾胃為穀氣。沖氣寄旺,穀氣輔運,無一刻之停,此所謂真息也,而以踵焉。至虛之地,氣之樞而神之舍也。故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夫然後知醫之造化裁成,胥此焉出矣。《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神農嘗百草,雖非經見,理或有之。軒岐、尹咸多古書,要難盡信。《周禮》大司巫掌醫卜,則醫之為道也,技焉爾矣!

秦漢以前,有說無方,故《內經》諸書,鄭重覙縷,亦多累世附會竄雜之言。漢魏而下,有方無說,非無說也,言愈多而理愈晦也。自張、劉、戴、李諸君子出,立法分類,原病處方。而後經旨燦然。丹溪朱彥修乃能集名醫之大成,尊《素》《難》如六經,以諸子為羽翼,醫之為技,庶乎其顯著矣!今之日,諸書充棟,學者望洋,安得起群公而就正,刪述一番。有經、有傳、有史,俾醫道不淪於遠泥,而有以達中和極致之功,然後為快耶!

人在氣交中,如魚在水,氣能令人病不病,如水能令魚嘉與餒也。故醫運化機,天地且不能違矣。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五運六氣,雖准節令,久之歲差。一日之間,四序實寓。學者善識天時,則一時有一時之運氣,豈惟歲哉?

風土異宜,自然氣隔。古分南北二政,自今輿圖,以河界南北,而江之東、關之西可類從矣。南北云者,陰陽之軌,四方之轂,八風之輻湊也。

熱生風,寒生濕,風生火,濕生痰,火生暑,痰生燥,乃人身中之五運六氣,一息不停者。金形白色、洪聲、宮音之類。又身之風土,而父子不能相易者。故人之稟賦,三天兩地,一氣流行而已。氣失其平之謂疾,疾甚之謂病。三才相因之謂機,機動之謂時。《陰符經》曰: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復。

又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物安。又曰:三才既宜,三盜既安。嗚呼!此可以契醫之三昧矣乎!

醫之理,可比《周易》。針砭、藥餌,即卜筮法也。丹溪云:冷生氣,高陽生之謬言。予謂冷生氣是復卦䷗,熱生風是姤卦䷫。即天根月窟之化機。《內經》所謂:「亢則害,承乃制」者也。故王安道論曰:《易》者,造化之不可常者也。惟其不可常,故神化莫能以測。《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世之工醫卜而自小焉者何也?

自開闢來,五氣乘承,元會運世,自有氣數,天地萬物舉不能逃。近世當是土運,是以人無疾而亦疾,此與勝國時多熱不同矣。如俗稱楊梅瘡,自南行北,人物雷同。土濕生黴,當曰黴瘡。讀醫書五運六氣、南北二政,何以獨止於一年一時,而頓忘世運元會之統耶?

宋儒謂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又謂不為良相,當為良醫,惜人不能以皆能也。則東坡蘇氏有言:擇醫之特出者,先告以病狀,然後使脈以合之。吾但欲愈吾之病爾,何必考其術。此深得用醫之法。然醫書有望、聞、問、切之說,被近世熊宗立者妄注,予乃為六法兼施之案,庶幾盡神聖工巧之用云。

白話文:

飛霞子說:天地萬物是由氣聚而成形的。如果氣不順暢,生命無法孕育,這就是生病的時候。人們通過調養氣息、保持身形以達到中和狀態,這正是醫學的精髓。一旦失去平衡,不得不使用針灸、藥物治療,這只能算是次等的方法了。《易經·無妄·九五》提到:無妄的疾病,不用藥反而會有好轉。孔子也說:無妄的藥物,不可輕易嘗試。這是最高的境界。真正理解醫學最高境界的人,能夠調整氣息,讓精神得以變化,這一切均源於身體自身的真實呼吸。像扁鵲指點愚笨之人,華佗進行手術,白玉蟾呵斥痔瘡,這些都不再是單純的藥物或針灸所能概括的。

土代表著中和之氣,脾胃則負責運化食物。中和之氣旺盛,食物之氣輔助運行,這一刻也不能停止,這就是所謂的真實呼吸。最虛的地方,是氣息的樞紐,也是精神的住所。因此說萬物背負陰氣,擁抱陽氣,中和之氣使二者得以調和。從這裡我們可以理解,醫學的創造和成就,都是由此而產生的。《易經》說:理解並掌握其中的奧祕,就在於個人的努力。

神農嘗遍百草的故事,雖然沒有確鑿的證據,但理論上可能是存在的。黃帝、岐伯、尹鹹等人留下許多古籍,但不能完全相信。《周禮》中記載大司巫掌管醫學和占卜,說明醫學在當時只是一門技術。

秦漢之前,醫學理論豐富但缺乏具體療法,所以《內經》等書詳細解釋,但其中也有世代相傳的附會和混雜之言。漢魏之後,具體療法豐富,但理論闡述卻不多,不是沒有理論,而是言語越多,道理越晦澀。自張仲景、劉完素、戴思恭、李杲等賢士出現,他們制定法律,分類病症,根據病因開方。從那時起,醫學理論才得以清晰呈現。丹溪朱震亨能夠集眾家之長,尊重《素問》、《難經》如同尊重儒家六經,把其他學派作為輔助,醫學這門技術終於顯現出其顯著的價值。現在,醫書堆滿書架,學者們望著浩瀚的知識海洋,如果能有機會向這些前輩請教,進行一番整理和歸納該有多好啊!如果能有經典、傳記、歷史,使得醫學不淪為遙遠的泥潭,而能達到中和的極致,那將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人生活在氣息交換之中,就像魚在水中游弋,氣息能讓人健康或生病,就像水能讓魚活躍或萎靡一樣。因此,醫生運用自己的智慧,即使是天地也無法違抗。更何況是人,甚至是鬼神呢?

五運六氣雖然遵循節令,但隨著時間推移,節令會有所偏差。一天之內,四季的特徵都能體現。學者若能善於識別天時,就能明白每一個時刻都有其特定的運氣,不僅僅是年份的問題。

風土環境不同,氣息自然也不同。古人劃分南北兩種政制,如今的地圖,以黃河為界,東南和西北地區可歸為一類。南北之分,是陰陽的軌跡,四方的中心,八風的匯聚點。

熱能生風,寒能生濕,風能生火,濕能生痰,火能生暑,痰能生燥,這是人體中的五運六氣,一刻不停地運作。金屬形態呈白色,發出洪亮的聲音,奏出宮音,這類現象是身體的風土環境,即使是父子也無法相互替換。因此,人的稟賦,三分來自天,兩分來自地,氣息在其中流動而已。氣息失去平衡稱為疾病,疾病嚴重稱為病痛。三才相互依存稱為機遇,機遇發生稱為時機。《陰符經》提到:天啟動殺戮之機,星宿就會變動;地啟動殺戮之機,龍蛇就會出沒;人啟動殺戮之機,天地就會顛倒。

又說:在適當的時機飲食,百骸就能得到調理;抓住關鍵的時機,萬物就能安定。又說:三才相互協調,三盜就能得到安撫。啊!這可以說是醫學的三大祕密之一吧!

醫學的原理,可以比擬為《周易》。針灸、藥物,就像是占卜的方法。丹溪曾說:寒冷能生氣,這是高陽的錯誤觀點。我認為,寒冷能生氣是復卦的象徵,熱能生風是姤卦的象徵。這就是天地間氣息轉化的機制。《內經》所說的:「過度則有害,承受才能制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王安道在他的論文中寫道:《易經》是自然界不可預測的變化。因為它不可預測,所以神靈的變化無法測量。《易經》說:一陰一陽就是道,陰陽無法測量就是神。那麼,為什麼世界上那些精通醫學和占卜的人會自我限制呢?

自開天闢地以來,五種氣息互相影響,元會運轉,自有定數,天地萬物都無法逃避。近世應是土運當道,因此人們即使無病也會感到不舒服,這和過去的時代多熱病不同。比如俗稱的梅毒,自南向北蔓延,病情相同。土濕生黴,應該叫黴瘡。閱讀醫書上的五運六氣、南北政制,為什麼偏偏停留在一年或一個季節,而忽視了整個世界的運轉和元會的統一呢?

宋代儒學家認為,作為兒子,不能不懂醫學。又認為,如果不做一個優秀的宰相,那就應當成為一個優秀的醫生,可惜人們往往不能兩全其美。蘇東坡曾經說過:選擇醫生時,首先要告訴他你的病情,然後讓他通過診脈來確認。我只是想治好我的病罷了,何必去考究他的醫術。這真是掌握了選擇醫生的真諦。然而,醫書中有望、聞、問、切的說法,被近世的熊宗立胡亂注釋,我於是制定了六法兼施的方案,希望能充分發揮醫學的神聖、聰明、工藝和技巧。

3. 六法兼施章第二

(凡四則)

式云某處有某人某年月日。填醫案一宗。

望形色:

聞聲音:

問情狀:

何處苦楚?,何因而致?

何日為始?,晝夜孰甚?

寒熱孰多?,喜惡何物?

曾服何藥?,曾經何地?

切脈理:

左部

寸,浮本位,中取,沉候

關,浮取,中候,沉本位

尺,浮候,中取,沉本位

右部

寸,浮本位,中候,沉取

關,浮取,中本位,沉候

尺,浮應上焦,中應右關,沉應肝腎

論病原:

某人素稟孰盛?,其病今在何類?

標本孰居?,畢竟何如?(按:此句是論吉凶順逆易治難治。)

服藥宜如何將息?,病疾沉疴痼今在何際?

治方術:

主治用何法?,先後用何方?

六法者,望、聞、問、切、論、治也。凡治一病,用此式一紙為案。首填某地某時,審風土與時令也;次以明聰望之、聞之,不惜詳問之,察其外也;然後切脈、論斷、處方,得其真也。各各填注,庶幾病者持循待續,不為臨敵易將之失,而醫之心思既竭,百發百中矣。

予既立兼施式,有刑名家過而言曰:望、聞即兩造具備,察言觀色之時,問而筆之供詞也,切則考鞫親切,而論治為招判發落矣。其言雖謔,足以解惑云。

或曰:六法兼施,得無瑣瑣乎?予應之曰:醫藥,人之司命,為謀弗忠,非仁術矣。病有不治之條,醫有刲股之念,誠如是而不救焉,彼雖命爾,吾猶以為未精吾技而誤於人人也。若夫輕疾小恙,雖不填案可也,畏其瑣而並棄之,非予志矣。

白話文:

(總共四個步驟)

格式上會記錄某人在某地於某年月日就診,完成一份醫療紀錄。

觀察外表和麪色:

聆聽說話的聲音:

詢問病情狀況:

哪裡感到不舒服?,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從哪一天開始?,白天還是夜晚更嚴重?

冷或熱哪個更明顯?,喜歡或討厭什麼東西?

之前服用過什麼藥?,最近去過哪些地方?

診脈:

左手脈搏

寸脈,表層狀態,中層情況,深層反應

關脈,表層診斷,中層反應,深層狀態

尺脈,表層反應,中層診斷,深層狀態

右手脈搏

寸脈,表層狀態,中層反應,深層診斷

關脈,表層診斷,中層狀態,深層反應

尺脈,上焦反應,中焦診斷,下焦對應肝腎

討論病因:

某人的體質偏向哪一種?,現在的病在哪一個範疇?

主次如何?,結局如何?(註:這句是在評估病情的吉凶,治療的難易程度。)

服藥期間該如何調養?,長期疾病現在到達哪個階段?

治療方法:

主要使用哪種療法?,先後使用哪些藥方?

六法指的是:觀察、聆聽、詢問、診脈、討論、治療。每治療一個病人,都用這種格式的一張紙作為病例。首先記錄病人所在的地方和時間,以瞭解當地的風土和季節;再仔細觀察、聆聽,詳細詢問,檢查外在症狀;然後診脈、分析病情、開出藥方,找到真正的病因。每一項都詳細記錄,這樣病人可以依照指示持續治療,不會有臨時換醫生的問題,而醫生也能全心投入,達到高成功率。

我建立這種全面治療的方式後,有人批評說:觀察和聆聽就像法官面對雙方,通過觀察言行來瞭解情況,問診就像是記錄口供,診脈像是深入調查,而討論和治療就像是判決。雖然他的話有些戲謔,但確實有助於消除疑慮。

有人說:六法兼施,是不是太繁瑣了?我回答說:醫藥是掌握生命的職業,如果不用心,就不算是仁術了。有的病無法治癒,但醫生仍應有割肉相救的心願,如果真的無法救治,那雖然是命運使然,但我仍然認為是自己的技術還不夠精進,才會誤診。對於輕微的小病,固然不必詳細記錄,但如果因為怕麻煩就放棄這種做法,那就不是我的初衷了。

4. 脈訣章第三

(凡一十則)

《脈訣》左寸下指法如六菽(大豆也)之重,(仍以其人之肥瘦為別)為心本位。(在指頂為陰、為心,在指節為陽、為小腸。余皆仿此)。五菽以下,七菽以上,皆心與小腸絡脈也。關以十二菽為肝膽本位,尺以至骨為腎、膀胱本位;右寸三菽為肺、大腸本位,關以骨肉之間為脾胃本位。尺以盛弱分男女,而以浮、中、沉分上、中、下三焦也,皆本脈也。

余絡脈,並仿前例推之。

浮大而散,心之平。弦而長,肝之平。按至骨,舉指來疾而實者,腎平也。肺平浮澀短,脾胃平緩而滿指。凡下指本位不平,便可尋詳病情矣。

切脈至右尺部,必兩手並診消息之。取三焦應脈,浮為上焦,與心肺脈合;中為中焦,與脾胃合;沉為下焦,與肝腎合。不合,則氣必亂而脈不真,須再切也。蓋此部命門之火,繫於心包,而三焦之位,實在五臟部位之中虛處,一氣流行,綿綿不息,所謂呼吸之根,性命之蒂也。男子喜滿指沉實,似弱而無數滑,女人喜滿指浮泛,似盛而不伏澀。

故云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脈第三同斷病。

高陽生,五代時入,著為《脈訣歌括》,托為王氏叔和。而今本雜以潔古「傷寒脈入式歌」,又被熊宗立妄注,大為俗學之疑。叔和,晉人,自有《脈經》,猶復牴牾,大段古書難盡信也。脈家書甚多,要不出七表、八里、九道之外,求脈之明,為脈之晦。獨滑伯仁《診家樞要》,以浮、沉、遲、數、滑、澀六者為提綱。

予補以有力、無力二者。丹溪以血、氣、痰、水為病之提綱,則脈滑在血分,而有餘為痰,凡有形者從之;澀在氣分,而有餘為火,凡無形者從之。浮在表,沉在裡,(非三部九候之浮沉,此為脈勢,彼為指法。)遲為寒,數為熱,有力為實,無力為虛。執此提綱,脈可得而明矣。

《入式歌括》是以傷寒脈為例而作,不然,陽弦頭痛定無疑,凡弦脈皆頭痛乎?

《脈經》謂:性急人脈急,緩人脈緩。夫脈者,氣血之運行於呼吸者也。血稟偏勝必多緩,陰之靜也;氣稟偏勝必多急,陽之躁也。以此論其血分、氣分孰為不足可也,豈情性之謂哉?

重大之病,一日三脈多變,難治。沉疴日日脈不移,難治。痼疾歲月不改,難治。本脈皆平,絡脈否者,宜攻擊之。卻未有本脈病而絡脈獨平者也。

伏經脈最難求,如積熱之久,脈反沉細,而外證又寒,苟非兼施之法,何可得也?世俗諱疾試醫,醫復諱情妄臆,而豪貴婦女往往不得望、聞,豈不大錯?

初學切脈,覆藥羅,畫三部於絹上,教者襯以琴絃驗弦,以小粟驗滑,以括竹痕驗澀,以截蔥管驗芤,以敗絮驗濡。任意手法,令學者輕重按之,消息尋取,久之自真。《脈訣》七表八里圖形是也。

齊有《褚氏遺書》,謂女脈逆行,右尺為心,左為肺。蓋以地道右轉,女生於申,推論其意爾!夫天地男女,氣而已,氣有動靜,故有遲、速、順、逆、左、右之別,其實非二也。諸脈書皆無此說,夫有所授之耶?抑丹溪諸公未見其書耶?

白話文:

[脈訣章第三]

(共十則)

在診脈時,左寸部位下的力度需如同六粒大豆的重量,根據被診者的胖瘦不同,這會有所不同,這是心臟的基本位置。(如果在指頭頂端是陰脈,代表心臟;在指頭關節是陽脈,代表小腸。其他部位依此類推)五到七粒豆子的力度,都是心臟和小腸的絡脈。十二粒豆子的力度在關部位是肝膽的基本位置,至骨的力度在尺部位是腎和膀胱的基本位置;三粒豆子的力度在右寸部位是肺和大腸的基本位置,骨肉之間的力度在關部位是脾胃的基本位置。尺脈的強弱可以分辨男女,浮、中、沉的力度可以分辨上、中、下三焦,這些都是基本的脈象。

其他的絡脈,都可以按照前面的規則推算。

脈象浮大且散開,是心臟正常的表現。脈象弦且長,是肝臟正常的表現。按至骨,抬手後回彈快速且堅實,是腎臟正常的表現。肺臟正常的脈象是浮且澀短,脾胃正常的脈象是緩慢且充滿手指。只要在基本位置的脈象不正常,就可以進一步詳細診斷病情了。

當診脈到右尺部位時,必須同時診斷雙手的脈象,以瞭解三焦的脈象,浮是上焦,與心肺脈相合;中是中焦,與脾胃相合;沉是下焦,與肝腎相合。如果不相合,那麼氣一定混亂,脈象就不真實,必須再次診脈。因為這個部位的命門之火,與心包相關,而三焦的位置,實際上在五臟部位的空隙中,氣流通不斷,這就是呼吸的根源,生命的關鍵。男性理想的脈象是充滿手指且沉實,看似弱但不是無數滑;女性理想的脈象是充滿手指且浮泛,看似強但不伏澀。

因此有句話說,女人的脈象如果相反,就要從尺脈的第三個位置來判斷病情。

高陽生,五代時期的人,寫了《脈訣歌括》,假託為王叔和所作。但是現在的版本混雜了潔古的「傷寒脈入式歌」,又被熊宗立誤解,大大引起了一些普通學者的懷疑。王叔和是晉朝人,他自己就有《脈經》,然而這兩者還是有矛盾,大部分古書難以全然相信。關於脈象的書籍很多,但基本上不出七表、八里、九道之外,追求脈象的明確,反而使脈象變得晦澀。只有滑伯仁的《診家樞要》,將浮、沉、遲、數、滑、澀六種作為提綱。

我補充了有力和無力兩種。丹溪認為血、氣、痰、水是疾病的主要原因,脈象滑在血分,如果有餘就是痰,所有有形的病徵都跟隨它;脈象澀在氣分,如果有餘就是火,所有無形的病徵都跟隨它。浮在表面,沉在內部,(這裡的浮沉不是三部九候中的浮沉,而是脈象的特徵,前者是診脈的技巧。)遲是寒冷,數是熱度,有力是實症,無力是虛症。掌握這些提綱,脈象就可以清晰理解了。

《入式歌括》是以傷寒的脈象為例來寫的,否則,陽弦的脈象導致頭痛就毫無疑問,難道所有弦脈都會導致頭痛嗎?

《脈經》指出:性急的人脈象也急,性格緩慢的人脈象也緩慢。脈象是氣血在呼吸中運行的結果。血液偏勝必然脈象多緩慢,這是陰性的靜止;氣偏勝必然脈象多急促,這是陽性的躁動。用這個理論來討論血液或氣的不足是可以的,但這豈是說的情緒性格呢?

對於嚴重的疾病,如果一天內脈象多次變化,就難以治療。如果慢性疾病每天的脈象沒有改變,也難以治療。長期的疾病如果幾個月都沒有改善,同樣難以治療。如果基本脈象正常,但絡脈不正常,應該進行攻擊治療。但並未發現基本脈象有問題,而絡脈獨自正常的例子。

伏經脈是最難診斷的,例如長期積熱,脈象反而沉細,而且外表症狀顯示寒冷,如果不是同時使用多種療法,怎麼可能得到解決呢?社會上有些人忌諱疾病,隨便找醫生診斷,醫生又因為不瞭解病情而胡亂猜測,而且豪門貴婦往往不能進行望診和聞診,這豈不是大錯特錯?

初學診脈的人,可以在絹布上繪製三部,教師可以用琴絃檢查弦脈,用小米檢查滑脈,用竹片刮痕檢查澀脈,用切斷的蔥管檢查芤脈,用破棉絮檢查濡脈。讓學習者用各種手法輕重按壓,仔細尋找,時間久了自然能掌握。《脈訣》中的七表八里的圖形就是這樣。

齊國有《褚氏遺書》,指出女性的脈象是反向的,右尺部位是心臟,左邊是肺。這可能是因為地脈向右轉動,女性出生於申時,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但天地男女,只是氣而已,氣有動靜之分,所以纔有遲、速、順、逆、左、右的區別,但實際上並無差別。其他的脈象書籍都沒有這種說法,這是因為有人特別教授的嗎?還是丹溪等人未見過這本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