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4%
脾經 22%
胃經 19%
肝經 7%
心經 7%
膀胱經 5%
大腸經 5%
三焦經 2%
腎經 2%
膽經 2%
肺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9

主治功效

本方證由素體脾肺氣虛,內有痰濕,復感風寒而成風寒客於肌表,表陽被遏,於邪相爭,故見惡寒發熱無汗頭痛

氣虛體質,因勞倦妊娠等因素,使衛外功能下降,而感受風寒之邪,則為本方之適應證。

外邪束表,肺氣閉鬱,肺系不利,則鼻塞。脾肺本虛,內有痰濕,又遇外邪相加,致使肺氣不宜,脾虛不運,津液不布加重痰濕之患,痰壅於肺,故咳嗽痰白。

濕阻氣滯,故胸脘滿悶。表證應當脈浮,今脈反弱,且見倦怠無力,氣短懶言,是氣虛外感之現象。

方中紫蘇葉辛溫,既能解表散寒,又能理氣化痰,止咳平喘;人參甘溫,益氣扶正,使氣旺則能排邪外出

葛根升陽解肌,以助蘇葉發汗解表;半夏、陳皮、燥濕化痰;茯苓健脾滲濕;枳殼、木香理氣寬胸和胃降逆;桔梗,前胡宣肺化痰止咳;炙甘草調和諸藥與人參同用,可增強益氣扶正之功,加薑棗調和營衛

諸藥合用,外散風寒,內化痰飲,解表扶正兩者兼顧,對老幼體弱,又感風寒者適用。益氣解表宣肺化痰。氣虛外感風寒,內傷痰飲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痰多,無汗、胸悶嘔噁,氣短倦怠,舌淡苔薄白、脈浮無力。

現代應用於支氣管炎、肺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妊娠惡阻痛經、氣鬱症、酒毒、食慾不振。

傳統服藥法

前胡3分,人參3分,紫蘇葉3分,茯苓3分,桔梗半兩,木香半兩,半夏(湯)半兩,陳皮半兩,枳殼(炒)半兩,甘草(炙)半兩。噦者,加乾葛;腹痛,加芍藥。
益氣解表,理氣化痰。
上為銼散。

相關證候

脾肺氣虛

脾肺氣虛

脾肺兩虛,脾虛及肺,

相關疾病

白痰,白鼻涕
發燒及發冷
幼兒嘔吐
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
動脈粥樣硬化
半身不遂
高血脂症(膽固醇過高)
胃及十二指腸炎
百日咳
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
支氣管炎
肺氣腫
慢性腎衰竭

相同名稱方劑

參蘇飲, 出處:《婦人良方》卷二十二引胡氏方。 組成:人參1兩(另末),蘇木2兩。 主治:産後血入於肺,面黑發喘欲死者。

參蘇飲,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六。 組成:人參、紫蘇、半夏、桔梗、杏仁(去皮尖)、麻黃(去節)、荊芥、陳皮、防風、甘草、桑白皮。 主治:諸般咳嗽。

參蘇飲, 出處:《片玉痘疹》卷三。 組成:人參、半復、蘇葉、陳皮、赤茯苓、甘草、枳殼、乾葛、前胡、柴胡、香附、山楂肉。 主治:小兒痘疹發熱,惡寒咳嗽者。

參蘇飲,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四。 組成:紫蘇3分,陳皮2分,桔梗2分,半夏(薑汁炒)3分,前胡3分,乾葛3分,甘草2分,枳殼(去瓤)2分。 主治:小兒傷風、傷寒,發熱咳嗽,痰涎,喘急,未明痘疹,疑似之間。

參蘇飲, 出處:《痘疹心法》卷二十二。 組成: 參蘇飲(《痘疹心法》卷二十二。)出處:《痘疹心法》卷二十二。組成:人參3分,紫蘇葉4分,桔梗4分,乾薑4分,前胡4分,陳皮5分,茯苓5分,枳殼3分半,半夏2分,木香1分半。主治:解發痘瘡。 。 主治:解發痘瘡。

參蘇飲, 出處:《三因》卷十三。 組成:前胡3分,人參3分,紫蘇葉3分,茯苓3分,桔梗半兩,木香半兩,半夏(湯)半兩,陳皮半兩,枳殼(炒)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益氣解表,理氣化痰。主治:虛人外感風寒,內有痰濕,發熱惡寒,頭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滿悶,苔白脈浮。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木香參蘇飲

相似度 90%

加味衝和湯

相似度 86%

理肺丸

相似度 81%

杏蘇飲

相似度 80%

加減參蘇飲

相似度 77%

蒼芎千裏飲

相似度 76%

消風寧嗽散

相似度 76%

參蘇半夏湯

相似度 76%

參蘇理肺丸

相似度 76%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