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心湯

BU XI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便覽》卷三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2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肺經 20%
肝經 15%
胃經 14%
心經 11%
膀胱經 4%
膽經 3%
大腸經 3%
心包經 2%
腎經 1%
三焦經 1%
脾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膽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腎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補心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行氣,改善心血循環: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改善心脈瘀阻,促進血液循環,進而改善心臟功能。
  2. 疏通經絡,通達心竅: 川芎可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有助於心氣的運行,使心神安定,改善心悸、失眠等症狀。

此外,川芎與補心湯其他藥材如黃芪、當歸等配合使用,可相輔相成,發揮更佳的補心益氣、活血化瘀效果。

補心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養心: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養心安神之效。對於心血不足、心悸失眠、面色蒼白等症狀,當歸可以起到滋養心血,改善心臟功能的作用。
  2. 活血化瘀: 當歸不僅補血,還能活血化瘀,改善心脈瘀阻,促進血液循環。對於心脈瘀阻導致的心痛、胸悶、心慌等症狀,當歸可以起到疏通經絡、改善血流通暢的作用。

因此,補心湯中加入當歸,可以有效地補血養心、活血化瘀,改善心臟功能,對於心血不足、心悸失眠、心脈瘀阻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補心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養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養血生津之功效。心主血脈,心血不足容易導致心悸、失眠、面色蒼白等症狀。生地黃可以滋養心陰,補充心血,緩解因心血不足引起的各種症狀。
  2. 清熱解毒: 補心湯多用於心火亢盛、心煩失眠、口舌生瘡等症狀。生地黃可以清心火,解熱毒,幫助緩解這些症狀。同時,生地黃還能清熱涼血,對於一些因熱毒引起的皮膚病也有良好的療效。

總之,生地黃在補心湯中起到滋陰養血、清熱解毒的功效,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治療心火亢盛、心血不足等症狀的目的。

補心湯方劑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 養血柔肝,緩解心悸失眠: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的功效,可緩解因肝血不足、心神不寧引起的失眠、心悸等症狀。補心湯多用於治療心血不足、心神不安所致的心悸、失眠等,而白芍的養血柔肝功效恰好能滋養心血,使心神安寧。

二、 和解藥性,協調藥效: 補心湯中常含有甘草、黃芪等較為燥烈的藥材,而白芍性微寒,能緩解藥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燥熱之氣傷陰。同時,白芍還能協調藥效,使各藥材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補心安神的效果。

補心湯中加入桔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利咽,開胸散結: 桔梗味辛,性微溫,歸肺經,具有宣肺利咽、開胸散結的功效。補心湯中多以益氣養心為主,加入桔梗可以宣通肺氣,使心氣得以宣暢,避免心氣鬱結於胸,有利於心臟的正常運作。
  2. 促進藥物吸收: 桔梗性升散,可以促進藥物向上運行,有利於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作用。補心湯中其他藥材多為滋補藥材,加入桔梗可以起到引藥上行,使藥力直達心臟,增強補心功效。

補心湯中加入葛根,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表,升陽解肌:葛根具有清熱解表,升陽解肌的功效,可以緩解心氣虛所導致的氣短乏力、心悸、頭暈等症狀。補心湯中加入葛根,可以更好地清熱解表,使心氣恢復正常。
  2. 利水消腫,通絡止痛:葛根還有利水消腫,通絡止痛的功效,可以改善心臟水腫、胸悶等症狀,並且緩解心脈瘀阻引起的疼痛。補心湯中加入葛根,可以更好地疏通心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臟功能。

補心湯方劑中加入陳皮,主要原因有二: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解鬱、燥濕化痰的功效。心氣不足,脾胃虛弱,容易導致氣機鬱滯,心神不安。陳皮可理氣健脾,促進脾胃運化,使心氣得到充足的濡養,改善心神不寧的症狀。
  2. 降逆止嘔:陳皮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緩解心氣不足引起的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

總之,陳皮在補心湯中起着理氣健脾、降逆止嘔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心氣不足、脾胃虛弱、心神不寧等症狀,提升補心湯的療效。

補心湯中加入前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心肺之熱: 前胡味辛性涼,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效。補心湯多用於心氣不足、心血虧虛,伴有心悸、失眠、胸悶等症狀。若患者同時伴有心肺熱邪,前胡可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疏散心肺之熱,緩解症狀。

2. 行氣止痛: 前胡還有行氣止痛之效,可通暢心肺氣機,緩解胸悶、心痛等症狀。對於心血不足導致的心痛,前胡可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改善心臟供血,減輕疼痛。

補心湯中加入紫蘇葉,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行氣解鬱,疏散風寒:紫蘇葉味辛性溫,具有解表散寒、行氣解鬱之功,能疏散心經鬱熱,解除心胸煩悶,有助於改善心悸、失眠等症狀。
  2. 宣肺止咳,潤燥止渴:紫蘇葉能宣肺止咳,潤燥止渴,對於心經火熱引起的咳嗽、口渴等症狀也有一定緩解作用,可輔助補心湯清熱降火,益氣養心。

補心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溼化痰: 半夏性味辛溫,具有燥溼化痰之效。心悸、失眠等症,往往與心神不寧、痰溼阻滯有關。半夏可化解痰溼,使心神寧靜,改善心悸、失眠等症狀。
  2. 降逆止嘔: 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之功。心氣虛弱,容易導致氣逆上衝,出現心悸、噁心、嘔吐等症狀。半夏能降逆止嘔,緩解心氣虛弱引起的這些症狀。

因此,補心湯中加入半夏,不僅能化解痰溼,改善心神不寧,還能降逆止嘔,幫助心氣恢復正常,從而達到補心的目的。

補心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降逆,和胃止嘔: 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脾、胃經。其具有理氣消積、降逆止嘔、寬胸散結的功效。補心湯常用於治療心氣不足、心血虧虛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狀,而枳殼可幫助理氣降逆,解除心胸鬱悶,改善心悸、失眠等症狀,並能和胃止嘔,增強脾胃功能,有助於藥物的吸收和利用。
  2. 輔助補心,改善循環: 枳殼具有行氣活血的作用,能促進氣血流通,改善心血管循環。補心湯中加入枳殼,可輔助補心藥物,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改善心氣不足、心血虧虛等症狀。

補心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心: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心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補心湯多用於心氣虛弱,心悸失眠等症,茯苓可健脾利濕,化濕濁,使脾胃運化正常,從而有助於心氣的恢復。
  2. 利水滲濕: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可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減少心臟負擔,有助於改善心悸、水腫等症狀。

總而言之,茯苓在補心湯中起到健脾益心、利水滲濕的作用,有助於整體提升心臟功能,改善心氣虛弱等症狀。

補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減輕毒副作用的作用。補心湯中可能包含其他藥性較烈、或容易造成刺激的藥材,甘草可以起到緩和藥性、保護心臟的作用。
  2. 增強補益效果: 甘草性甘,入脾經,有益氣補脾的功效。補心湯以補益心氣為主,甘草的加入可以增強補益效果,使補心作用更加顯著。

總而言之,甘草在補心湯中起著調和藥性、增強補益效果的雙重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補心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肝理氣,健脾和胃: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肝經。其能行氣解鬱,疏肝理氣,並可健脾和胃,增進消化功能。補心湯常用於心氣不足,心脾兩虛,伴有胸悶氣短、心悸失眠等症狀。而木香的加入,有助於疏通心脾之氣,改善胸悶氣短,提高心臟功能。
  2. 引藥入心: 木香具有芳香走竄之性,能引導藥物入心經,增強補心藥物的療效。補心湯中常配合其他補氣養心藥物,如人參、黃芪等,而木香的加入,可以促進藥物更好地到達心臟,提高藥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補心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補心湯的主治功效可以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 補益心氣: 適用於心氣不足所致的各種症狀,如心悸、怔忡、驚悸、氣短、自汗、乏力、面色㿠白、舌淡苔白、脈虛弱等。
  • 養血安神: 適用於心血不足、心神失養所致的失眠、多夢、健忘、心煩、神疲等症狀。
  • 清熱涼血: 適用於虛熱內擾或熱邪傷陰導致的吐血、衄血、發熱、咳嗽、口乾舌燥、五心煩熱等症狀。
  • 理氣化痰: 適用於氣機不暢、痰濕內阻所致的胸悶、咳嗽、痰多、食慾不振等症狀。
  • 調和營衛: 適用於營衛不和所致的惡風、惡寒、發熱、汗出等症狀。

治療原理

補心湯的治療原理基於中醫的「虛則補之」、「熱者寒之」、「不通則痛」等基本原則,通過補益心氣、養血安神、清熱涼血、理氣化痰、調和營衛等多方面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具體分析如下:

  1. 補益心氣,養血安神:

    • 方中人參茯苓白朮甘草為四君子湯,具有補氣健脾的功效,可以增強心氣,改善心氣不足的症狀。
    • 當歸白芍生地黃具有補血養血的功效,可以滋養心血,改善心血不足的症狀。
    • 麥門冬滋陰潤肺,可間接補充心陰。
    • 遠志茯神菖蒲具有寧心安神的功效,可以改善失眠、多夢、心煩等症狀。
    • 紫石英重鎮安神。
  2. 清熱涼血:

    • 生地黃具有滋陰涼血的功效,可以清除體內的虛熱,改善發熱、口乾舌燥等症狀。
    • 赤小豆 清熱利濕。
  3. 理氣化痰:

    • 陳皮半夏枳殼具有理氣化痰的功效,可以改善胸悶、咳嗽、痰多等症狀。
    • 前胡桔梗 宣肺降氣化痰。
    • 木香 行氣止痛。
  4. 調和營衛:

    • 紫蘇葉 發表散寒。
    • 葛根 解肌退熱。
    • 桂心 溫通經脈。
  5. 活血行氣

    • 川芎 活血行氣,散寒止痛。

方劑組成及加減變化

從古文記載中可以看出,補心湯的組成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不同的病情和體質進行加減變化。

  • 基本方: 多以人參、茯苓、甘草、當歸、白芍、生地黃等補氣養血藥物為主,配合陳皮、半夏、枳殼等理氣化痰藥物。
  • 加減變化:
    • 針對心氣不足、驚悸、汗出: 常加白朮、茯神、菖蒲、遠志、桂枝等。
    • 針對虛熱、吐血: 常加麥門冬、紫菀、赤小豆等。
    • 針對產後、病後虛煩: 常加竹葉、燈心草等。
    • 針對心膽虛怯: 合溫膽湯同用。
    • 針對虛熱病: 四物湯合參蘇飲。
    • 針對陰中生瘡: 加乾薑等。

總結

補心湯是一個以補益心氣、養血安神為主的方劑,同時兼顧清熱涼血、理氣化痰、調和營衛等作用。其組成靈活多變,可以根據不同的病情和體質進行加減變化,臨床應用廣泛。通過對古文的分析,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補心湯的治療原理和應用範圍,為臨床實踐提供參考。

備註: 本文僅對古文內容進行分析,並非提供醫療建議。具體用藥請諮詢專業中醫師。

傳統服藥法


遠志4兩,蒲黃(1方用菖蒲)4兩,人參4兩,茯苓4兩。
上(口父)咀。以水1鬥,煮取3升半,分3次服。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遠志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補益心氣、清熱解毒的功效,適合於心氣虛弱、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滋膩生痰。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咳血暈眩梅尼爾氏病貧血心絞痛扁桃腺炎心內膜炎心律不整原發性高血壓胃及十二指腸炎百日咳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

相同名稱方劑


補心湯, 出處:《雞峰》卷十一。 組成:人參半兩,白朮半兩,茯苓半兩,茯神半兩,菖蒲半兩,遠志4錢,甘草3錢,桂3錢。 主治:心氣不足,驚悸汗出,心中煩悶,短氣,悲憂、獨語、自夢悉不自知,及諸失血舌本強直。

補心湯,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二。 組成:生地(酒炒)2錢,茯苓2錢,棗仁(即炒、杵)1錢5分,當歸(朱砂末拌)1錢5分,蓮仁(去心)1錢5分,麥冬(去心)1錢5分,竹葉10片,甘草7分。 主治:思慮過多,心神潰亂,煩躁不寐。

補心湯, 出處:《便覽》卷三。 組成:川芎1錢,當歸1錢,生地1錢,芍藥(炒)1錢,桔梗1錢,乾葛1錢,陳皮1錢,前胡1錢,紫蘇1錢,半夏1分,枳殼5分,茯苓7分,甘草3分,木香3分。 主治:吐血發熱,咳嗽,胸前作痛,頭目昏眩。

補心湯, 出處:《紅爐點雪》卷一。 組成:當歸1錢,白朮8分(土炒),陳皮5分(去白),白芍5分(炙),生地7分,遠志5分(去骨),石菖蒲6分,麥冬7分(去心),酸棗仁5分(略炒),甘草3分,黃柏3分(童便炒),知母5分(童便炒),茯神5分(去木)(1方加柏子仁、北5味)。 主治:驚悸怔忡。

補心湯, 出處:《得效》卷十五。 組成:白茯苓3分,人參3分,前胡3分,半夏(湯洗7次,去滑)3分,川芎3分,橘皮半兩,枳殼(麸炒,去瓤)半兩,紫蘇半兩,桔梗半兩,甘草(炙)半兩,乾薑半兩,當歸1兩3分,白芍藥2兩,熟地黃1兩半。 主治:補心養胃。主治:婦人陰中生瘡,或痛或癢,如蟲行狀,淋瀝膿汁,陰蝕幾盡。

補心湯, 出處:《脈症正宗》卷一。 組成: 補心湯(《內經拾遺》卷一。)出處:《內經拾遺》卷一。組成:茯神(去木)2錢,貝母(去心)2錢,麥冬(去心)2錢,生地(薑汁炒)2錢,天冬(去心)1錢,酸棗仁(炒)1錢,白芍1錢,當歸1錢,橘紅1錢,黃連8分,川芎8分,甘草2分。主治:補心。主治:心血不足,心若掣。 。 主治:補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