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氣虛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肺氣虛證,是指的是中醫的肺臟功能減退,氣的生成、輸布出現問題,宗氣虛弱導致肺部不能正常執行其主要功能,例如呼吸調暢、宣發肅降等。
所謂的「宗氣」,是由肺吸入的清氣,加上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相結合而成的一種氣,它具有推動血液循環、營養全身組織器官的作用,並且對心肺功能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宗氣強旺的人,氣能夠滋養全身,促進血液循環,使血液運行順暢,同時具有抵抗外邪入侵的能力。
當宗氣虛弱時,容易出現以下症狀:
- 氣短乏力:患者常感到氣不夠用,稍一活動就會感到氣喘吁吁,容易疲勞。
- 聲音低弱:說話聲音低沈無力,感到氣短,聲音小聲不喜歡講話。
- 容易感冒:由於肺衛功能減弱,患者容易受到外界風寒的侵襲而感冒。出現頭痛、鼻寒、全身痛、惡寒畏風(怕冷)、發熱、咳嗽,咳痰...等等症狀。
- 咳嗽稀痰:咳嗽聲低無力、咳嗽時痰量不多,痰多清稀質地稀薄。
- 自汗:平時全身容易出汗,尤其是頭部和背部容易出汗。
- 面色蒼白:由於氣血不足,面部缺乏血色。
- 舌淡苔白:舌質偏淡,舌苔呈白色。
- 脈細弱:脈象細弱無力。
此外,由於肺氣虛弱,無法正常發揮肅降的功能,水液代謝變得不順暢,導致體內水濕和痰濁滯留。
這就容易引發胸悶、咳嗽、痰白且稀薄、水腫、小便不順暢、心悸、氣短等「水飲內停」的症狀。
肺氣虛常因為天生遺傳,過度疲勞造成內傷,或是久病耗損所造成,常見於古代疾病如:「咳嗽」、「哮喘」、「自汗」、「虛勞」…等疾病中。
改善肺氣虛的原則,就是補益肺氣,固表止汗,運用能夠收斂汗液的中藥,同時防風散寒,使用能驅散風寒的中藥。
基於五行原理,肺臟屬金,脾臟屬土,脾土可以生金,脾胃虛弱則肺氣不足,就會咳嗽氣喘,古書《證治準繩》說:「肺虛則少氣而喘」。
因此,補肺氣的中藥,通常是運用健脾化痰中藥,常見的如:「四君子湯」、「六君子湯」加黃耆補氣。
由於肺主皮毛,肺氣不足的人很容易流汗、怕風,一動就流汗,平時也怕冷怕熱,容易感冒。這是因為肺氣虛弱造成皮膚腠理不密,運用中藥益氣固表、斂汗止汗,常運用「玉屏風散」。
長期勞累的人也容易出現肺氣虛證,常見短氣、容易流汗、忽冷忽熱、咳嗽、聲音低怯、容易感冒難以治癒,透過補肺氣也可以改善。
關於肺氣虛弱的人容易流汗這個現象,也可以透過觀察經絡來加以驗證。
2024年8月期間,就有一位會員分享,她長期觀察自己的經絡圖,發現肺經經常是出現虛證的,同時連動心包經也是一樣虛證。
而她在進入夏季之後,就發現自己非常容易流汗,尤其是上半身的頭部、脖子、胸部與背部,比起一般人還要嚴重多了。
她平常很容易疲勞且打哈欠,也很容易感冒,落枕,這確實與肺氣虛的症狀類似。
肺氣虛證通常會探討其他相關證型,例如:「心肺氣虛證」、「肺陽虛證」、「肺氣陰兩虛證」、「脾肺氣虛證」、「腎不納氣證」。
特別要注意的是,心臟和肺都位於上焦。「肺臟」主要掌管呼吸的氣,而「心臟」則主管血液和血管。
氣體能推動血液流動,血液則運載氣體。肺部對全身的血管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心臟和肺在生理和病理上有著密切的聯繫。
常見的「心肺氣虛證」就是心臟和肺部功能虧損通常會同時出現的情況,常見症狀是心悸、氣短、喘咳、胸悶、自汗乏力、面色白或晦暗、舌暗淡或見密斑,脈細而弱等症狀。
肺氣虛證發展久之後,會出現「肺陽虛證」。由於肺氣虛弱,陰寒內生而成肺陽虛證。肺陽虛證會出現疲勞、全身沒力、頭暈、氣短、頻尿、四肢冰冷,背寒、咳痰…等症。
以上的文字看起來很抽象,如果不容易理解的話,可以從經絡數據來理解,可參考下面經絡型態分析內容。
從經絡理解肺氣虛
造成肺氣虛的9種主要原因
肺氣虛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脈相
肺氣虛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肺氣虛的相關證型
改善肺氣虛的常用方劑
改善肺氣虛的常用穴道
肺氣虛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肺氣虛證容易出現在不同季節,天氣炎熱時,人體容易流汗,腠理開瀉。所以《素問·舉痛論》說:「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夏季肺氣虛的人,會流汗不止、頭暈短氣、疲乏無力。
寒冬天氣時,肺氣虛證的人容易感受外邪而感冒,多見惡寒、畏風、頭痛鼻塞、咳嗽氣短、倦怠乏力。
若單純從肺經的角度來看,肺經對於天氣溫度非常敏感,天氣冷時容易虛證,天氣熱時容易實證,可參考肺經的圓運動頁面(點選開啟)
肺經與三焦經、大腸經連動性極高,由於三焦經、大腸經屬於陽經,因此如果這三條經絡同時出現虛證時,很容易出現「傷寒感冒」或「肺陽虛證」。
肺經也很容易與心經、心包經,共同組合成「手三陰經」虛證,因此出現「心肺氣虛證」。
肺氣虛的經絡型態,可以透過觀察所有上半身的經絡來加以綜合辨證,列舉常見幾種型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