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氣虛證,是指因為肺臟的功能減弱,宣降失職而出現的一種宗氣虛弱現象。造成肺氣上逆、開合失司、衛外不固等臨床表現。
由於肺主一身之氣,外合皮毛且通調水道。所以肺氣虛的人,很容易感受外邪而感冒,出現頭痛、鼻寒、全身痛、惡寒畏風、發熱、咳嗽,咳痰...等等症狀。
由於肺氣虛弱,肅降失職,水道不利,導致水濕、痰濁留滯體內,導致胸悶、咳嗽、痰白清稀、水腫、小便不利、心悸、氣短...等等「水飲內停」之現象。
總體而言,肺氣虛主要症狀是:咳嗽聲低無力、喘息短氣、聲怯懶言、容易疲勞、容易感冒、面色蒼白、怕冷、自汗、痰多清稀、苔薄白,脈虛或細弱。
肺氣虛的人容易感冒且不容易痊癒 肺氣虛常因為天生遺傳,過度疲勞造成內傷,或是久病耗損所造成,常見於古代疾病如:「咳嗽」、「哮喘」、「自汗」、「虛勞」…等疾病中。
基於五行原理,肺臟屬金,脾臟屬土,脾土可以生金,肺氣不足就會咳嗽氣喘,古書《證治準繩》說:「肺虛則少氣而喘」。因此,補肺氣的中藥,通常是運用健脾化痰中藥,常見的如:「四君子湯」、「六君子湯」加黃耆補氣。
由於肺主皮毛,肺氣不足的人很容易流汗、怕風,一動就流汗,平時也怕冷怕熱,容易感冒。這是因為肺氣虛弱造成體內腠理不密,運用中藥益氣固表、斂汗止汗,常運用「玉屏風散」。
長期勞累的人也容易出現肺氣虛證,常見短氣、容易流汗、忽冷忽熱、咳嗽、聲音低怯、容易感冒難以治癒,透過補肺氣也可以改善。
肺氣虛證通常會探討其他相關證型,例如:「心肺氣虛證」、「肺陽虛證」、「肺氣陰兩虛證」、「脾肺氣虛證」、「腎不納氣證」。
特別注意的是,心肺同居上焦,肺主氣,心主血脈,氣以帥血,血以載氣,肺朝百脈,所以心肺在生理病理上有密切關係,「心肺氣虛證」經常是一起出現的。
「心肺氣虛證」常見症狀是心悸、氣短、喘咳、胸悶、自汗乏力、面色白或晦暗、舌暗淡或見密斑,脈細而弱等症狀。
肺氣虛證發展久之後,會出現「肺陽虛證」。由於肺氣虛弱,陰寒內生而成肺陽虛證。肺陽虛證會出現疲勞、全身沒力、頭暈、氣短、頻尿、四肢冰冷,背寒、咳痰…等症。
「肺氣陰兩虛」證通常是由「肺氣虛證」逐步發展所造成。由於肺氣虛證汗出過多,陽損及陰。或服用太多溫熱藥物,造成火熱傷陰,導致肺氣陰兩虛,出現喉嚨乾燥、聲音嘶啞,痰中帶血,舌紅脈細等症狀。
腎不納氣證會出現許多肺部的症狀,因為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基於五行原則,肺屬金,腎屬水,金不生水,氣不歸源,腎失攝納導致腎不納氣。常見氣喘、氣短、聲音低怯、咳嗽漏尿、發冷汗、脈虛浮無根等腎氣虛症狀。
以上的文字看起來很抽象,如果不容易理解的話,可以從經絡數據來理解,可參考下面經絡型態分析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