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肺湯

BU FE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中性 (1.0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8%
脾經 22%
心經 15%
腎經 13%
胃經 10%
大腸經 5%
肝經 5%
肺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補肺湯是一張傳統中醫處方,用於治療肺虛咳嗽、氣喘等症狀。其組成成分包括人參、黃耆、炙甘草、五味子、桑白皮、罌粟殼等多種草藥。其中,罌粟殼的使用值得特別說明。在古代,罌粟殼因其收斂止瀉及鎮咳平喘的功效而被廣泛應用於中醫治療之中。它所含有的生物鹼成分,如嗎啡和可待因,具有強烈的止痛、止咳作用,能有效緩解病患的不適感。然而,由於罌粟殼含有易成癮的物質,現代中醫臨床已極少使用罌粟殼,並會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其他較安全的替代品。在使用罌粟殼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並遵循醫師指導,以免產生副作用或藥物依賴問題。儘管如此,在傳統的補肺湯方劑中,罌粟殼的存在仍彰顯了古人對藥物特性深入認識的一面。

補肺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其 補氣益肺 的功效。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 大補元氣、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等功效。對於肺氣虛弱、氣短乏力、咳嗽氣喘等症狀,人參能 補益肺氣,增強肺臟功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呼吸系統功能,起到扶正祛邪 的作用。

此外,人參還有 提高機體免疫力 的作用,對於肺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都有積極意義。

補肺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調和藥性: 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補肺湯中可能包含一些性寒或性燥的藥物,加入甘草可以起到中和藥性,避免藥物對身體造成過大刺激,使藥效更溫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2. 益氣補虛: 甘草具備益氣補虛、緩解疲勞的作用。肺主氣,補肺湯旨在滋養肺氣,而甘草的益氣作用可以輔助肺氣恢復,增強機體抵抗力,達到更好的補肺效果。

補肺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肺主氣,脾主運化,二者相輔相成。陳皮理氣健脾,有助於脾胃運化水谷精微,上輸於肺,增強肺氣,提升抵抗力,有助於肺臟功能的恢復。

二、降氣止咳:陳皮能降氣止咳,對於咳嗽痰多、胸悶氣促等症狀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尤其對於痰濕阻肺所致的咳嗽,陳皮可以理氣化痰,使痰液易於咳出,減輕呼吸道負擔,達到止咳的效果。

補肺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健脾利濕,助肺氣運化: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效。肺主氣,脾主運化水濕,脾虛則水濕內停,易導致肺氣不利,出現咳嗽、痰多等症。茯苓健脾利濕,有助於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使水濕運化正常,從而有助於肺氣宣發肅降,改善肺功能。

二、寧心安神,助肺氣清降:茯苓還具有一定的寧心安神作用,可調節心神,使心氣平穩,有助於肺氣清降。肺主宣發肅降,心主神志,心神不寧則肺氣易失於宣發,出現呼吸急促、心悸等症。茯苓寧心安神,有助於心神安定,從而促進肺氣清降,達到補肺之效。

補肺湯中加入杏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止咳:杏仁味苦性溫,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潤肺降氣之功效。對於肺熱咳嗽、痰多粘稠、喘息氣促等症狀,杏仁能有效緩解。
  2. 潤肺化痰:杏仁中含有苦杏仁苷,經酶分解後可生成氫氰酸,具有止咳化痰的作用。對於肺燥咳嗽、痰少難咯等症狀,杏仁可有效潤肺化痰,緩解咳嗽。

因此,補肺湯中加入杏仁,可以發揮其宣肺止咳、潤肺化痰的功效,起到治療肺熱咳嗽、痰多粘稠、喘息氣促等症狀的作用。

補肺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助肺氣生發: 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之效。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健運,則肺氣得以充盈。補肺湯以補肺益氣為主,加入白朮可健脾益氣,助肺氣生發,提高補肺效果。
  2. 燥濕化痰,輔助止咳: 白朮亦具燥濕化痰之效。肺主氣,喜燥惡濕,濕邪阻肺,則氣機不利,易致咳嗽。補肺湯中加入白朮,可燥濕化痰,通暢氣道,輔助止咳,提升療效。

補肺湯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阿膠具有滋陰潤肺的功效。肺為嬌臟,易受燥邪侵犯而致肺陰虧虛,表現為乾咳少痰、口乾咽燥等。阿膠入肺經,能滋養肺陰,潤燥止咳,改善肺氣虛弱狀態。

二、阿膠能補血益氣。肺主氣,氣虛則易導致呼吸短促、氣喘等症狀。阿膠富含膠原蛋白,能補血益氣,增強肺臟功能,改善呼吸系統疾病。

因此,補肺湯中加入阿膠,可起到滋陰潤肺、補血益氣的功效,對於肺陰虛、氣虛等症狀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補肺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1. 斂肺止咳:五味子味酸收斂,能固護肺氣,收斂肺氣上逆,止咳化痰,對於肺虛久咳、痰多喘促等症狀有較好療效。
  2. 益氣生津:五味子性溫,能益氣生津,對於肺虛氣弱、津液不足所致的口渴、咽乾等症狀亦有改善作用。

總之,五味子在補肺湯中能起到斂肺止咳、益氣生津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補肺益氣、止咳化痰的作用。

補肺湯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肺降氣: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肺熱、降氣止咳的功效。對於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桑白皮能有效緩解症狀,改善肺部功能。
  2. 宣肺利水:桑白皮還具有宣肺利水的作用,能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緩解肺部水腫,改善呼吸困難等症狀。

因此,在補肺湯中加入桑白皮,能有效改善肺熱、咳嗽、痰多等症狀,達到清肺降氣、宣肺利水的目的,提高治療效果。

補肺湯中加入薏苡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助肺氣健運:薏苡仁性涼,具健脾利濕之效,能祛除脾胃濕氣,使脾胃運化功能正常,進而促進肺氣運行,有助於改善肺虛濕阻所致的咳嗽、痰多等症狀。

2. 清熱解毒,消炎止痛:薏苡仁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能清除肺部熱毒,減輕炎症反應,對於肺熱咳嗽、肺部感染等症狀也具有一定療效。

總而言之,薏苡仁在補肺湯方劑中,以其健脾利濕、清熱解毒之效,協助改善肺虛濕阻、肺熱咳嗽等症狀,達到補肺功效。

補肺湯中加入紫蘇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紫蘇葉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之功效。對於風寒外襲、肺氣閉塞所致的咳嗽、氣喘、胸悶等症狀,紫蘇葉能有效緩解。
  2. 行氣化痰,寬胸利膈: 紫蘇葉能行氣化痰,疏散肺經之氣,有助於痰液的排出,並能寬胸利膈,緩解胸悶、氣短等症狀。

總而言之,紫蘇葉在補肺湯中起到解表散寒、宣肺止咳、行氣化痰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肺氣不足、痰濕阻肺等症狀,提高藥效。

主治功效


補肺湯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綜合多部古籍的記載,補肺湯的主治功效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肺虛久咳: 適用於因肺氣虛弱所導致的長期咳嗽,症見咳嗽無力、氣短懶言、聲音低微等。
  2. 咳逆上氣、喘急: 針對肺氣不足、氣機上逆所引起的咳嗽、氣喘、呼吸急促等症狀。
  3. 喉中痰鳴、胸滿氣逆: 改善因痰阻氣機、肺氣壅滯所致的喉中痰鳴、胸悶、氣逆等症狀。
  4. 勞嗽白痰: 對於因勞損所致的咳嗽,咳出如雞蛋清的白色痰液,俗稱「白血」者有良效。
  5. 肺虛寒證: 可用於肺虛且兼有寒象的症狀,如怕冷、背部發涼、鼻塞、清涕等。
  6. 吐血後調理: 針對吐血後出現的胸中痞痛、口燥不喜食等症狀,有補肺、養陰、調和營衛的效果。
  7. 肺癰腎水不足: 治療因腎水不足,虛火上炎所致的肺癰,症見咳唾膿血、發熱作渴、小便不調。
  8. 肺氣不足諸症: 包含氣逆、胸腹滿、咳嗽、喉嚨阻塞、氣短、背痛、驚恐不安、情緒波動、乾嘔、心煩、幻聽、面色蒼白、口寒、失語等。

治療原理:

補肺湯的治療原理基於中醫「虛則補之」、「培土生金」、「金水相生」等理論,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發揮作用:

  1. 補益肺氣: 方中以人參、黃耆為君藥,大補肺氣,健脾益氣,以「補土生金」之法,從根本上增強肺的功能。
  2. 滋陰潤肺: 熟地黃滋補腎陰,以「金水相生」之理滋養肺陰,同時可化痰;阿膠滋陰補血、潤燥安神,有助於改善肺燥咳嗽。
  3. 斂肺止咳: 五味子酸溫收斂,能收斂肺氣,止咳平喘;罌粟殼止咳平喘,收斂肺氣,針對久咳不癒有良好的效果。
  4. 降氣化痰: 桑白皮、杏仁、紫菀等藥物具有降氣化痰的作用,可減輕咳嗽、氣喘、痰多等症狀。桑白皮瀉肺火、杏仁止咳平喘,潤肺滑腸、紫菀潤肺補虛。
  5. 調和營衛: 方中部分藥物如桂、陳皮、紫蘇葉等具有調和營衛的作用,可改善氣血運行,增強機體抵抗力。陳皮理氣健脾,化痰散結、紫蘇葉解表散寒,行氣寬中。
  6. 兼顧脾腎: 方中除補肺藥物外,還配伍了白朮、茯苓等健脾藥物,以及熟地黃等補腎藥物,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兼顧脾腎,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白朮健脾燥濕,補氣固表、茯苓利水滲濕,健脾益氣。
  7. 其他藥物輔助: 藿苡仁利水消腫,除濕健脾、甘草調和諸藥,潤肺止咳。

總結:

補肺湯是一個以補益肺氣為主,兼顧滋陰、斂肺、降氣、化痰、調和營衛等多個方面的方劑。其配伍精妙,標本兼治,對於肺虛久咳、氣喘痰多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然而,不同醫家及典籍對補肺湯的具體藥物組成及用量有所差異,反映出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

以下為各典籍所記載補肺湯組成,提供參考:

  • 《類證治裁》:參、耆、五味、紫菀(各八分),熟地、桑皮(各錢半),水煎,加白蜜。
  • 《千金翼方》:麥門冬(去心,三兩),五味子(三兩),紫菀(洗,三兩),乾薑(炮,一兩),款冬花(一兩),白石英(五兩),桑白皮(炙,三兩),鍾乳粉(三兩),人參(一兩半),桂(去粗皮,三兩),㕮咀。每用四錢,水二盞,竹葉二十片,棗五個,煎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 《外臺秘要》引《深師》方:人參、桂心(各三兩),麥門冬(四兩),五味子、紫菀、桑根白皮(各三兩),乾薑、款冬花(各二兩)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 《聖濟總錄》卷五十四:黃耆(銼)、桂(去粗皮)、生乾地黃、赤茯苓(去黑皮)、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紫菀(去苗土)、陳橘皮(湯浸,去白,焙)、當歸(切,焙)、五味子、遠志(去心)、麥門冬(去心,焙),各二兩。
  • 《雞峰普濟方》卷八:麥門冬(去心)三兩,五味子(炒)三兩,紫菀(洗去土)三兩,乾薑(炮)一兩,款冬花一兩,白石英五兩,桑白皮(炙)三兩,鍾乳粉三兩,人參一兩半,桂(去粗皮)三兩。
  • 《仁齋直指方論》:黃耆(蜜炙)、人參、桑白皮(蜜炙)、熟地黃、紫菀(洗去土)、五味子(炒),各一錢。
  • 《奇效良方》卷二十五:阿膠、紫蘇子、桔梗、半夏、甘草、款冬花、砂仁、紫菀、杏仁、五味子、細辛、陳皮、桑皮、石菖蒲、草果、青皮。
  • 《醫方考》及《醫方集解》:人參、黃耆(蜜炙)、川五味(炒)、紫菀(洗去土)、桑白皮(蜜炙)、熟地黃,各等分。
  • 《集驗方》:五味子、白石英(研,綿裹)、鍾乳(同上)、桂心、橘皮、桑根白皮(各三兩)、粳米(二合)、茯苓、竹葉、款冬花、紫菀(各二兩)。
  • 《婦人大全良方》:桑白皮、熟地黃、人參、紫菀、黃耆、川五味子。另有加百合、貝母、半夏曲、款冬花之經驗。
  • 《証治準繩‧女科》:人參、黃耆、麥門冬、五味子、熟地黃、阿膠、知母、貝母、天門冬、款冬花、紫菀、橘紅、桑白皮、甘草、白芍。

傳統服藥法


罌粟殼2兩(制),人參半兩,粉草半兩,陳皮1兩,茯苓1兩,杏仁(制)1兩,白朮1兩,明阿膠(炒)1兩,北五味子1兩,桑白皮1兩,薏苡仁1兩,紫蘇莖1兩。上(口父)咀為末。
每服3錢,水1盞半,加生薑3片,大棗2枚,烏梅半個,煎至1盞,臨臥溫服。
原書雲:僕每用無效,遂加百合、貝母(去心)、半夏曲、款冬花各一兩,服之良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補益作用,陰虛火旺、咳嗽痰少者慎用。
  • 本方含有罌粟殼,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本方含有阿膠,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慎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容易憂鬱咳血氣喘肺結核鼻塞神經性厭食症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嗜眠症(嗜睡症)鼻咽腫瘤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鼻息肉嘔吐胃腸出血背痛咳嗽胃腸脹氣食慾不振

相同名稱方劑


補肺湯, 出處:《濟陽綱目》卷六十一。 組成:人參1錢2分,麥冬(去心)1錢2分,五味子15粒,款冬花1錢,紫菀1錢,桑白皮(炒)1錢,當歸(酒洗)1錢半,芍藥(煨)8分,知母8分,貝母8分,茯苓8分,橘紅8分,甘草5分。 主治:勞嗽有血。

補肺湯, 出處:《千金》卷十七。 組成:款冬花2兩,桂心2兩,桑白皮1斤,生薑3兩,五味子3兩,鍾乳3兩,麥門冬4兩,粳米5合,大棗10枚。 主治:肺氣不足,心腹支滿,咳嗽喘逆上氣,唾膿血,胸背痛,手足煩熱,惕然自驚皮毛起,或哭或歌或怒,乾嘔心煩,耳中聞風雨聲,面色白。

補肺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八。 組成:白石英(研)1兩,鍾乳(研)1兩,天門冬(去心,焙)2兩,款冬花(炒)2兩,桂(去粗皮)2兩,桑根白皮(銼,炒)2兩,五味子(炒)2兩,紫菀(去苗土)2兩,人參2兩。 主治:肺氣不足,煩滿喘嗽,衝逆上氣,唾中有血,心目驚恐,皮膚粟起,嘔逆歌笑,心煩不定,耳中虛鳴,面色常白。

補肺湯, 出處:《婦人良方》卷六。 組成:罂粟殼2兩(制),人參半兩,粉草半兩,陳皮1兩,茯苓1兩,杏仁(制)1兩,白朮1兩,明阿膠(炒)1兩,北五味子1兩,桑白皮1兩,薏苡仁1兩,紫蘇莖1兩。 主治:男子、婦人遠年近日肺氣咳嗽,上氣喘急,喉中涎聲,胸滿氣逆,坐卧不安,飲食不下,及肺感寒邪,咳嗽聲重,語音不出,鼻塞頭昏。

補肺湯, 出處:《千金翼》卷十五。 組成:五味子3兩,麥門冬4兩(去心),白石英2兩9铢,粳米3合,紫菀2兩,乾薑2兩,款冬花2兩,大棗40枚(擘),桂心6兩。 主治:肺氣不足,病苦氣逆,胸腹滿,咳逆上氣搶喉,喉中閉塞,咳逆短氣,氣從背起,有時而痛,惕然自驚,或笑或歌或怒無常,或乾嘔心煩,耳聞風雨聲,面色白,口中如含霜雪,言語無聲,劇者吐血。

補肺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九。 組成:黃耆(銼細)2兩,桂(去粗皮)2兩,生乾地黃(焙)2兩,赤茯苓(去黑皮)2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2兩,紫菀(去苗土)2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2兩,當歸(切,焙)2兩,五味子2兩,遠志(去心)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甘草(炙,銼)1兩,鍾乳(研成粉)1兩,白石英(研成粉)1兩,人參1兩,桑根白皮(銼,炒)1兩。 主治:吐血後,胸中痞痛,口燥不喜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