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潤槁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腎陰: 熟地黃性寒,味甘苦,歸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的功效。潤槁湯主要用於治療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遺精等症狀,而熟地黃能補益腎陰,改善腎虛狀態,從根本上緩解症狀。
2. 滋潤燥熱: 潤槁湯中加入其他藥物如生地黃、麥冬等,也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而熟地黃的加入可以加強滋陰潤燥的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潤槁湯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肺: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之效。潤槁湯主治燥咳、咽乾口渴、津液不足等症狀,而麥門冬可有效緩解肺燥津傷,滋潤肺氣,從根本上解決燥咳、咽乾等問題。
- 清熱除煩:麥門冬還能清心熱,除煩躁,對於因熱邪傷肺、心煩失眠者,具有緩解心熱、安神定志的作用。潤槁湯中常配伍其他清熱藥物,與麥門冬共同發揮清熱除煩、滋陰潤肺的功效,使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潤槁湯中加入玉竹,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滋陰潤燥:玉竹性甘涼,入肺胃經,具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效。潤槁湯多用於治療肺燥咳嗽、咽喉乾燥等症,玉竹可滋陰潤肺,緩解燥熱之邪,促進津液生成,達到潤肺止咳的效果。
二、 調和藥性:潤槁湯中其他藥材如桑白皮、杏仁等,性偏寒涼,易傷脾胃。而玉竹性偏甘潤,能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過度損傷脾胃,使藥物更加平和地發揮藥效。
潤槁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調和藥性:潤槁湯旨在滋陰潤燥,但其中藥材性偏寒涼,容易損傷脾胃。甘草味甘性平,能緩和藥性,防止寒涼之性過於傷脾,避免出現腹痛、腹瀉等副作用。
- 增強藥效:甘草具有解毒、緩解疼痛、抗炎等功效,能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滋陰潤燥的功效。例如,甘草能與生地黃、麥冬等藥材共同滋陰,與桑白皮、杏仁等藥材共同潤肺,提高藥效的顯著性。
潤槁湯中加入百合,主要考量其清熱潤肺、寧心安神的功效。
百合性微寒,味甘,入肺、心經,能清肺熱,潤肺燥,對於燥熱傷肺、咳嗽氣喘等症狀有良好效果。同時,百合還具有養心安神的作用,能改善心煩失眠、心悸不安等症狀。
潤槁湯作為治療肺熱燥咳、咽喉乾燥、心煩失眠等症狀的方劑,百合的加入既能清肺熱,又能養心神,與其他藥物配合,更能發揮協同作用,使療效更佳。
潤槁湯中加入川貝母,主要是為了其潤肺止咳、清熱化痰的功效。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散結消腫的功效。在潤槁湯中,川貝母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有效改善肺熱燥咳、痰多粘稠等症狀,使患者的咳嗽得到緩解,呼吸順暢。同時,川貝母也具有一定的消炎作用,有助於減輕肺部炎症,促進肺功能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潤槁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陰虛枯槁,肺氣困乏」,其症見「嗌塞喉乾,咯痰動嗽」,乃陰液虧耗、肺失濡潤所致。陰虛則內熱暗生,津液化痰,上逆為咳;咽喉為肺之門戶,津枯則嗌塞乾燥。全方以滋陰潤肺為主,佐以化痰止咳,針對虛火挾痰之虛證而設。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熟地(1兩):
為君藥,性甘溫,入腎經,滋陰填精,補益真陰。腎陰足則上濟肺金,解「陰虛枯槁」之本。麥冬(1兩):
甘寒質潤,入肺胃經,清養肺陰,生津止渴。與熟地協力,金水相生,緩解「喉乾嗌塞」。葳蕤(玉竹,1兩):
甘平柔潤,滋陰潤燥,善補脾肺之津,助麥冬養肺陰,兼能輕清透熱,防熟地之膩滯。百合(5錢):
甘微寒,歸肺心經,潤肺止咳、清心安神。針對陰虛咳嗽、痰黏難咯,兼治虛煩。貝母(1錢):
苦甘微寒,化痰止咳、散結開鬱。此處當用浙貝母,清化熱痰,治「咯痰動嗽」之標。甘草(5分):
甘平和中,調和諸藥,緩急利咽,助麥冬、百合緩解咽喉乾燥。
全方配伍特點
- 滋陰為本:熟地、麥冬、葳蕤三藥重用量,直補肺腎之陰,潤澤全身枯槁。
- 標本兼治:貝母化痰止咳治標,百合兼顧心神,甘草調和,共成「潤燥—化痰—止咳」之序。
- 潤而不滯:葳蕤、麥冬質輕流動,佐熟地之厚重,防滋膩礙脾;貝母微苦降泄,宣肅肺氣。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金水相生」為核心,通過補腎陰(熟地)促肺津(麥冬、葳蕤)生成,恢復肺之宣降;痰由津凝,陰足則痰源自絕,佐貝母開鬱化痰,標本同治。適用於虛火不甚、津虧為主的慢性燥咳,非外感實火所宜。
傳統服藥法
熟地1兩,麥冬1兩,葳蕤1兩,甘草5分,百合5錢,貝母1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不宜久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潤槁湯, 出處:《辨證錄》卷九。 組成:熟地1兩,麥冬1兩,葳蕤1兩,甘草5分,百合5錢,貝母1錢。 主治:陰虛枯槁,肺氣睏乏,嗌塞喉乾,咯痰動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