溉喉湯

溉喉湯

GAI HO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三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中性 (0.9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肺經 21%
胃經 21%
肝經 15%
腎經 10%
脾經 5%
心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腎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溉喉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燥:熟地黃味甘性溫,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生津潤燥之功效。喉嚨乾燥疼痛,往往與陰虛火旺有關,熟地黃可滋陰降火,緩解喉嚨乾燥不適。
  2. 補血養血:熟地黃亦能補血養血,改善氣血不足導致的聲音嘶啞、喉嚨疼痛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共同起到滋潤喉嚨、緩解疼痛的作用。

總之,熟地黃在溉喉湯中起著滋陰潤燥、補血養血的功效,能有效改善喉嚨乾燥疼痛等症狀。

溉喉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源於其潤肺生津、清熱除煩的功效,與方劑的整體作用相輔相成。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其潤肺生津之效,能緩解咽喉乾燥、疼痛,而清熱除煩則能消除因熱邪上攻所致的咽喉腫痛、口渴煩躁等症狀。

因此,麥門冬在溉喉湯中起到潤喉生津、清熱解毒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達到治療咽喉腫痛、口乾舌燥等病症的效果。

溉喉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緩和藥性,保護喉部: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潤喉止痛、解毒生津之效,可緩解其他藥材可能帶來的刺激性,保護喉部免受損傷。
  2. 增強藥效,協調作用: 甘草能調和諸藥,使其藥效發揮得更完善。例如,與其他清熱解毒藥材搭配,可以增強其清熱解毒的效果,促進喉部炎症的消退。

溉喉湯中加入白薇,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 白薇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熱毒引起的病症,白薇可以起到很好的清熱解毒作用,幫助緩解咽喉不適。
  2. 利咽消腫: 白薇可以利咽消腫,幫助清除咽喉部位的炎症和水腫,改善咽喉黏膜的充血和水腫狀態,從而緩解咽喉疼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因此,溉喉湯中加入白薇,可以有效清熱解毒、利咽消腫,達到治療咽喉腫痛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溉喉湯」主治喉癬,其症候特點為:

  1. 初期作癢:先覺喉嚨發癢,伴隨面紅耳熱,難以忍受。
  2. 咽乾燥滯:咽唾時自覺乾燥,需反覆吞咽以緩解不適。
  3. 後期成形疼痛:漸生紅瘰,狀如楊梅,或痛或癢,轉為癬症。

古人認為此病與「腎水不足、肺氣虛燥」相關,咽喉失於滋潤,化源不繼,以致燥熱內生,蟲蝕為患(如白薇殺蟲之用)。此方先以「白薇湯」殺蟲祛邪,再以「溉喉湯」滋陰補肺,標本兼治。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熟地(二兩)

    • 主入腎經,大補真陰,填精益髓。
    • 喉癬久病多責之腎水虧虛,熟地滋腎以涵養咽喉,從根本潤燥。
  2. 麥冬(一兩)

    • 甘寒潤肺,清心除煩,生津止渴。
    • 肺氣上通咽喉,麥冬益肺陰,助津液上承以溉喉。
  3. 甘草(一錢)

    • 甘平和中,解毒緩急,調和諸藥。
    • 直接緩解喉痛,並助熟地、麥冬之潤。
  4. 白薇(五分)

    • 苦鹹微寒,清虛熱、涼血解毒。
    • 方中雖言先用白薇湯殺蟲,此處少量白薇恐為清降殘餘虛熱,防燥熱復萌。

三、組方邏輯與整體功效

  • 補腎水(熟地)+益肺氣(麥冬)
    取「金水相生」之理,腎陰得充則肺津有源,肺氣清潤則咽喉得濡。
  • 潤燥(熟地、麥冬)+清熱(白薇)+緩急(甘草)
    針對喉癬「燥、熱、痛」三步病理,滋陰為主,佐以清解,標本並治。

此方結構簡潔,以滋養化源為核心,結合少量清熱藥,體現「滋陰潤喉,虛火自降」的治療思路,適用於陰虛喉癢燥痛之證。

傳統服藥法


熟地2兩,麥冬1兩,甘草1錢,白薇5分。
補腎水,益肺氣,滋其化源。
水煎服。先用白薇湯十劑殺其蟲,後用本湯三十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滋陰補血、潤肺止咳的功效,因此陰虛體質、咳嗽痰多者慎用。
  •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因此熱毒熾盛、咽喉腫痛者慎用。
  • 本方具有緩急止痛的功效,因此氣虛體質、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溉喉湯, 出處:《辨證錄》卷三。 組成:熟地2兩,麥冬1兩,甘草1錢,白薇5分。 主治:補腎水,益肺氣,滋其化源。主治:喉癬。生於咽門之間,以致喉嚨疼痛。其症必先作癢,面紅耳熱而不可忍,其後則咽唾之時,時覺乾燥,必再加咽唾而後快,久則成形而作痛,變爲楊梅之紅瘰,或痛或癢而爲癬。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