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苡仁湯為一方常見於濕熱病證中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薏苡仁、茯苓、豬苓、澤瀉等利水滲濕之品,旨在清熱利濕,健脾除溼。而加入熟地黃,則是出於調和陰陽、滋養肝腎的考量。熟地黃味甘性平,歸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益髓填精的功效。在濕熱環境下,人體易損耗陰液,導致陰虛火旺,進而影響肝腎功能。熟地黃的滋陰作用,能補充消耗的體內津液,增強肝腎藏精能力,從而達到調節體內陰陽平衡的目的。此外,熟地黃還可輔助其他藥材,增強整體療效,使身體在袪濕熱的同時,避免因過度清熱而傷及正氣,確保治療過程中的安全與穩定。因此,在苡仁湯中加入熟地黃,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兼顧攻補的治療原則。
苡仁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考量其潤肺生津和清心除煩的功效。
苡仁性涼,善於利水消腫,但其性偏寒,易傷脾胃。麥門冬則性微寒,味甘,入心、肺經,能滋陰潤肺,養胃生津,並能清心除煩,緩解因脾胃虛寒而引起的口渴、心煩等症狀。
因此,麥門冬加入苡仁湯,一方面可以緩解苡仁的寒性,避免其過度損傷脾胃,另一方面也能增強其清熱利水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苡仁湯中包含薏苡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藥性相符: 薏苡仁性涼、味甘淡,具有健脾利濕、清熱排膿、解毒消腫的功效。苡仁湯的組成,多以清熱利濕、健脾祛濕為主,薏苡仁的藥性與方劑的治療方向相契合,能有效發揮其藥效。
二、臨牀應用: 薏苡仁在臨牀應用中,常被用於治療濕熱內蘊、脾虛水腫、風濕痺痛等疾病。苡仁湯則針對濕熱蘊結、脾虛水停等病症,薏苡仁的藥效能有效改善這些病症的症狀,提高治療效果。
苡仁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其組成成分根據不同的典籍記載會有些許差異,但一般而言,方中確有山茱萸的身影。山茱萸,味酸、性微溫,歸肝、腎經,主要功效在於補益肝腎、固精縮尿、止汗及安胎。在苡仁湯中加入山茱萸,主要是因為此方旨在治療由脾腎兩虛所導致的水濕內停、肢體浮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山茱萸的補腎固本作用,可以協同其他藥物如薏苡仁(苡仁)的利水消腫效果,達到強化整體療效的目的。同時,山茱萸還能溫養肝腎,防止因長時間使用利水藥物可能對肝腎造成的損傷,確保治療過程中的身體平衡與和諧。因此,山茱萸在苡仁湯中的應用,彰顯了中醫辨證施治、藥物配伍的智慧。
苡仁湯中加入桑白皮,是為了加強其清熱利濕、宣肺止咳之效。
苡仁本身具有健脾利濕之效,但對於肺熱咳嗽則效果較弱。桑白皮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肺熱、利水消腫、止咳化痰的功效。加入桑白皮可以增強苡仁湯清熱利濕的作用,並針對肺熱咳嗽,起到宣肺止咳的作用,從而使藥效更加全面。
因此,桑白皮的加入,可以使苡仁湯在治療濕熱內蘊、肺熱咳嗽等症時,起到更佳的療效。
苡仁湯為中醫常用的方劑之一,主要針對濕熱內蘊、肺脾兩虛所導致的疾病,如水腫、關節疼痛等。在該方劑中加入川貝母,其目的在於利用川貝母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的功效,來增強整個方劑的治療效果。川貝母性寒、味甘微苦,歸肺經,擅長清除肺熱、化痰止咳,對於因濕熱引起的咳嗽、痰多有著良好的療效。在苡仁湯中,與其他草藥如薏苡仁、茯苓等相配伍,不僅能加強利水滲濕的作用,還能協調肺脾功能,使濕熱得以有效清除,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因此,川貝母在苡仁湯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藥物相互配合的治療原則,對提升整體療效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苡仁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生地黃性寒,味甘苦,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內蘊、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症狀,例如口渴、咽乾、心煩、失眠等,生地黃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緩解苡仁燥性:苡仁性涼,味甘,但也有燥性,容易造成腸胃不適。生地黃的滋陰潤燥作用,可以中和苡仁的燥性,避免其對腸胃的刺激,使藥效更平和,更易於吸收。
因此,生地黃在苡仁湯中起到清熱涼血、滋陰潤燥,同時緩解苡仁燥性的作用,使藥效更全面、更協調。
苡仁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兩方面原因:
一、調和藥性: 苡仁性微寒,甘草性甘溫,兩者配伍可起到調和藥性、緩和藥效的作用,避免寒涼之性損傷脾胃。
二、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益氣、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的作用。與苡仁配伍,可增強其健脾利水、清熱解毒的功效,提高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苡仁湯
苡仁湯為中醫方劑,由熟地黃、麥門冬、薏苡仁、桑白皮、川貝母、生地黃、甘草等組成。
- 熟地黃具有補血、滋陰、益精、補腎等功效。
- 麥門冬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
- 薏苡仁具有利水消腫、健脾滲濕、清熱排膿、補肺益陰的功效。
- 桑白皮具有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血的功效。
- 川貝母具有清肺熱、化痰止咳、平喘、鎮咳、祛痰、散結、清熱解毒、安神等功效。
- 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苡仁湯的功效是清熱潤肺、祛痰止咳。適用於風火之邪鬱積在喉嚨,濕熱之邪蒸騰,產生蟲子,或疼痛或瘙癢,乾燥枯竭,甚至面紅耳熱,難以忍受。
苡仁湯是一種中藥方劑,由熟地黃、麥門冬、薏苡仁、山茱萸、桑白皮、川貝母、生地黃、甘草等組成。具有清熱潤肺、祛痰止咳的功效,適用於風火之邪鬱積在喉嚨,濕熱之邪蒸騰,產生蟲子,或疼痛或瘙癢,乾燥枯竭,甚至面紅耳熱,難以忍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利咽、潤燥止癢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其他不適症狀,應及時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苡仁湯, 出處:《慈幼新書》卷二。 組成:熟地、麥冬、苡仁、山萸、桑皮、貝母、生地、甘草。 主治:喉癬。風火鬱滯喉間,蒸濕生蟲,或疼或癢,乾燥枯涸,甚至面紅耳熱而不可忍。
苡仁湯, 出處:《嵩崖尊生》卷七。爲《外科正。 組成: 苡仁湯(《嵩崖尊生》卷七。爲《外科正宗》卷三“薏苡仁湯”之異名。)出處:《嵩崖尊生》卷七。爲《外科正宗》卷三“薏苡仁湯”之異名。 。 主治:仁湯(《嵩崖尊生》卷七。爲《外科正宗》卷三“薏苡仁湯”之異名。)出處:《嵩崖尊生》卷七。爲《外科正宗》卷三“薏苡仁湯”之異名。
苡仁湯, 出處:《類證治裁》卷五。爲《雜病源。 組成: 苡仁湯(《類證治裁》卷五。爲《雜病源流犀流》卷十三“苡仁散”之異名。)出處:《類證治裁》卷五。爲《雜病源流犀流》卷十三“苡仁散”之異名。 。 主治:仁湯(《類證治裁》卷五。爲《雜病源流犀流》卷十三“苡仁散”之異名。)出處:《類證治裁》卷五。爲《雜病源流犀流》卷十三“苡仁散”之異名。
苡仁湯,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爲《醫方類。 組成: 苡仁湯(《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爲《醫方類聚》卷七十七引《濟生》“薏苡仁湯”之異名。)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爲《醫方類聚》卷七十七引《濟生》“薏苡仁湯”之異名。 。 主治:仁湯(《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爲《醫方類聚》卷七十七引《濟生》“薏苡仁湯”之異名。)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爲《醫方類聚》卷七十七引《濟生》“薏苡仁湯”之異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