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化膏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其 清熱涼血、滋陰潤燥 的功效。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歸心、肝、腎經。其具有 清熱涼血 的作用,能降火解毒,用於治療熱病、血熱妄行、吐血、衄血等症狀。
同時,生地黃也具有 滋陰潤燥 的作用,能滋補陰液,潤燥生津,用於治療陰虛內熱、燥咳、便祕、口乾舌燥等症狀。
因此,清化膏中加入生地黃,可起到 清熱解毒、涼血滋陰 的作用,有助於 消腫止痛、化瘀生肌,達到治療目的。
清化膏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血: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的功效。清化膏常用於治療濕熱下注、陰虛火旺引起的各種皮膚病,熟地黃的滋陰作用可以平衡因濕熱而耗損的陰液,並改善血虛所致的皮膚乾燥、瘙癢等症狀。
- 調和藥性:清化膏中往往包含一些苦寒藥性較強的藥物,如黃連、黃柏等,熟地黃的甘溫之性可以緩解這些藥物的寒性,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傷,使藥性更加平和,更利於病患接受。
清化膏方劑中包含天門冬,主要基於其滋陰潤燥的功效。天門冬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對於熱病傷陰、津液虧損、燥熱咳嗽、口乾咽燥等症狀,天門冬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清化膏方劑通常用於治療熱病陰傷、燥熱咳嗽、口乾咽燥、便祕等症狀,而天門冬的滋陰潤燥功效正好能針對這些病症,與方劑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潤燥止咳、生津止渴的功效。
清化膏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滋陰潤肺,清熱化痰:麥門冬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熱化痰之效。清化膏多用於治療熱病傷津,肺燥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而麥門冬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達到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效果。
- 生津止渴,益氣生血:麥門冬還具有生津止渴,益氣生血的功效。對於熱病傷津導致的口渴、乏力等症狀,麥門冬可以補充津液,緩解不適,同時也能促進血液生成,改善體質。
清化膏中包含川貝母,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化痰: 川貝母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清化膏多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川貝母的加入能有效清熱化痰,緩解咳喘症狀。
- 宣肺止咳: 川貝母能宣肺利氣,使肺氣通暢,有助於痰液的排出。對於氣滯痰阻導致的咳嗽,川貝母能起到宣肺止咳的作用,進一步促進痰液的稀化和排出。
清化膏中添加柿餅霜,主要基於其潤燥止咳、清熱解毒的功效。柿餅霜,是柿餅表面自然形成的白色霜狀物,性寒味甘,富含糖類、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能有效潤肺止咳,緩解燥咳、咽喉疼痛等症狀。
此外,柿餅霜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皮膚病、疔瘡等。因此,在清化膏中添加柿餅霜,可以增強方劑潤燥止咳、清熱解毒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清化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燥痰」,乃因陰虛液燥、肺金失潤,津液煎熬成痰,黏滯喉間,致「咯不出,咽不下」,即中醫所謂「梅核氣」之範疇。脈象澀數,澀為津虧血少、痰阻氣滯,數則主熱,反映陰虛內熱之病機。治法以清肅肺金、降火養陰為主,潤燥化痰為輔,使津液得充,痰火自化。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滋陰潤肺:
- 天門冬、麥門冬:甘寒清潤,養肺胃之陰,清虛火,為治陰虛燥咳之要藥。
- 生地黃:涼血養陰,清熱生津,助二冬滋潤肺腎,針對陰虛液燥之本。
養血調中:
- 當歸:養血和血,潤燥通滯,配合地黃滋陰,兼防燥藥傷血。
- 白朮、甘草:健脾益氣,土旺則金生(培土生金),並防滋膩礙胃。
清熱化痰:
- 知母:清肺胃之火,滋陰潤燥,助二冬降火除煩。
- 陳皮:理氣化痰,醒脾運濕,使全方滋而不滯,痰得氣化。
增液化痰佐使:
- 竹瀝:甘寒滑利,清熱豁痰,開竅通絡,專消黏稠老痰。
- 梨汁、白蜜:生津潤燥,助肺清肅,白蜜兼能調和諸藥。
- 生薑汁:辛散化痰,防涼藥鬱遏氣機,並和胃止逆。
整體原理:
本方以「潤」為核心,天麥冬、生地黃直潤肺腎之燥;當歸、白朮調和氣血脾胃;知母、陳皮清火化痰,標本兼顧。更佐竹瀝、梨汁等增液滌痰,生薑汁反佐防涼遏,共成「清金降火、養陰化痰」之功。適用於陰虛燥熱煉痰,痰黏難咯而無外邪者,體現「燥者濡之」、「結者散之」之治法。
傳統服藥法
天門冬1斤,麥門冬1斤半,生地黃1斤,當歸(洗)6兩,知母4兩,白朮6兩,甘草3兩,陳皮3兩。清肅肺金,降火養陰。
上煎成濃膏,加竹瀝、梨汁、白蜜各1碗,生薑汁半盞。
每服10數匙,白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適用於陰虛液燥,痰格喉間,咯不出,咽不下,脈澀數者。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滋陰潤燥的功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化膏, 出處:《醫學六要·治法匯》卷三。 組成:天門冬1斤,麥門冬1斤半,生地黃1斤,當歸(洗)6兩,知母4兩,白朮6兩,甘草3兩,陳皮3兩。 主治:清肅肺金,降火養陰。主治:陰虛腸胃乾燥,口乾,咳嗽,血枯噎膈者。
清化膏, 出處:《醫略六書》卷十九。 組成:生地5兩,熟地5兩,天冬3兩(去心),麥冬3兩(去心),川貝3兩(去心),瓜萎霜1兩半,柿霜3兩。 主治:滋陰潤燥豁痰。主治:燥痰。陰虛液燥,痰格喉間,咯不出,咽不下,脈澀數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