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二冬湯

二地二冬湯

ER DI ER DO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偏寒 (0.5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7%
肺經 26%
肝經 19%
腎經 18%
胃經 8%
心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地二冬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可清熱涼血,適用於熱病、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口渴、心煩、血熱吐衄、尿血等。
  2. 滋陰潤燥: 生地黃可滋陰潤燥,對於陰虛火旺、津液不足所致的口乾舌燥、便祕、盜汗等症狀,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生地黃在二地二冬湯中起到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治療陰虛火旺、熱病傷津等病症。

二地二冬湯中的麥門冬,主要有以下兩個作用:

  1. 滋陰潤肺,清熱生津: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熱生津的功效。二地二冬湯主要用於治療肺熱津傷,燥咳痰少,口渴咽乾等症狀,而麥門冬能清肺熱,生津液,緩解肺燥津傷的病症。
  2. 養陰安神:麥門冬能滋養心陰,安神定志。二地二冬湯中還有生地黃、玄參等滋陰清熱藥物,與麥門冬配合,能更好地清熱養陰,緩解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

二地二冬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滋陰補血: 熟地黃為滋陰補血要藥,性溫,入肝腎經,能補益精血、滋潤陰液。二地二冬湯主要針對腎陰虛導致的腰膝痠軟、頭暈耳鳴、盜汗等症狀,熟地黃能補腎陰,改善陰虛之象。
  2. 配伍增效: 熟地黃與生地黃、麥冬、天冬等藥物搭配,能增強滋陰潤燥、清熱生津之效。熟地黃的溫性能溫潤脾胃,促進藥物吸收,並能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二地二冬湯以滋陰潤肺、清熱解毒為功效,其中天門冬的加入正是為了增強其滋陰潤肺的效果。天門冬性寒味甘,入肺、腎經,具有養陰潤肺、生津止渴、清心除煩的功效。

方中地黃、麥冬皆屬滋陰藥,但偏於補腎陰、滋陰生津;而天門冬則更偏於潤肺,與地黃、麥冬相輔相成,能更全面地滋陰潤肺,使藥效更加顯著。此外,天門冬還能緩解地黃、麥冬的寒性,使其更易於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二地二冬湯」主治「陰虛肺燥」,症見「乾咳虛煩,脈虛數」,其病機關鍵在於陰液虧損,虛熱內擾。肺陰不足則失於濡潤,故乾咳無痰;陰虛生內熱,擾動心神,則見虛煩;脈虛數為陰虛內熱之典型脈象。此方透過滋陰潤燥、清降虛火,以恢復肺之津液與清肅功能。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生地、熟地配伍:

    • 生地性寒味甘苦,擅長清熱涼血、養陰生津,可清解虛熱,滋潤肺燥。
    • 熟地性微溫味甘,專於補腎填精、滋陰養血。二地同用,既清熱又補血,兼顧「清補」雙效,針對陰虛之本。
  2. 天冬、麥冬配伍:

    • 麥冬(去心)甘微寒,歸肺胃心經,長於潤肺養陰、益胃生津,尤善改善肺燥乾咳。
    • 天冬(去心)甘苦寒,歸肺腎經,滋陰力強,兼能清降虛火,助力肺腎之陰。二冬協同,強化潤肺止咳之效,兼顧金水相生(肺腎陰液互滋)。
  3. 整體方義:

    • 此方以「滋陰」為核心,生地、熟地補血填精,天冬、麥冬潤燥生津,四藥皆歸肺腎經,形成「肺腎同調」格局。
    • 陰血充足則虛火自降,肺得濡潤則咳嗽自止,符合「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的治療思路。

推論延伸功效:
除原書所述乾咳虛煩外,此方可能適用於陰虛所致之咽乾口燥、午後潮熱、舌紅少苔等症,尤其適合肺腎陰虛兼有輕微內熱者。因其藥性平和,以滋補為主,清熱為輔,故對慢性陰虛燥咳或熱病後期陰傷未復者亦可能有調理作用。

傳統服藥法


生地5錢,麥冬3錢(去心),熟地5錢,天冬3錢(去心)。
水煎,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陰虛火旺者慎用。
  • 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地二冬湯, 出處:《醫略六書》卷十九。 組成:生地5錢,麥冬3錢(去心),熟地5錢,天冬3錢(去心)。 主治:陰虛肺燥,乾咳虛煩,脈虛數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