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夜露飲中包含熟地黃,主要是因為其滋陰補血的功效。熟地黃為地黃經蒸煮而成,藥性較地黃溫和,且更擅長於滋陰補血。夜露飲常用於陰虛血少所致的症狀,如:頭暈目眩、心悸失眠、潮熱盜汗、口燥咽乾、面色蒼白等。
熟地黃能滋養肝腎陰血,改善血虛,同時也能填精益髓,緩解陰虛所致的頭暈、失眠等症狀。此外,熟地黃還可潤燥生津,緩解口燥咽乾等不適。因此,熟地黃在夜露飲中起到重要的滋陰補血、緩解陰虛症狀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夜露飲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基於其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胃經,能清肺熱、潤肺燥,並可滋陰生津,緩解口渴、咽乾等症。夜露飲常用於治療肺燥咳嗽、津液不足、口乾舌燥等症,而麥門冬恰好能針對這些症狀,起到潤燥生津、清熱止咳的效果。此外,麥門冬亦可養胃生津,緩解胃陰不足引起的胃脘灼熱等症,與夜露飲中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夜露飲方中加入芡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固腎澀精:芡實味甘澀性平,入脾、腎經,具有補脾止瀉、固腎澀精之效。夜露飲主要用於治療遺精滑泄、小便頻數等腎虛不固之症,芡實的固腎澀精之功可以有效改善這些症狀。
- 健脾益氣:芡實亦能健脾益氣,補中益氣,有助於增強脾胃功能,提高機體抵抗力。夜露飲常用於體虛之人,芡實的健脾益氣作用可以增強患者的體質,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夜露飲中包含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補腎: 山茱萸性溫,味酸甘,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澀精止遺的功效。夜露飲主要針對腎陰不足、虛火上炎導致的盜汗、遺精、腰膝痠軟等症狀,山茱萸能滋補腎陰,從根本上緩解症狀。
- 固澀止汗: 山茱萸具有固澀收斂的作用,可以收斂固澀腎精,減少汗液分泌,從而達到止汗的效果。夜露飲中加入山茱萸,有助於改善盜汗症狀,提高療效。
夜露飲中包含川貝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潤肺止咳:川貝母性寒味甘,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夜露飲主要針對肺熱咳嗽,川貝母可以清熱化痰,並潤肺止咳,緩解肺部的燥熱和痰液堆積。
- 化痰降逆:川貝母還有化痰降逆的功效,可以幫助痰液順利排出,避免痰液阻塞氣道,導致呼吸不暢。夜露飲中往往配合其他化痰藥物,川貝母可以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化痰止咳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夜露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久咳不癒」,伴隨「口吐白沫、氣帶血腥」之症。此類症狀多屬肺腎陰虛,兼有虛火上炎之象。久咳傷肺陰,陰虧則肺失濡潤,氣逆而咳;津液化痰則見白沫;若虛火灼傷肺絡,則氣中帶血腥。夜露飲以滋陰降火、斂肺止咳為核心,針對陰虛肺燥之久咳而設。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熟地(1兩):
為君藥,大補腎陰,填精益髓。腎陰為一身陰液之本,腎陰充足則能上潤肺金,治本之源。麥冬(1兩):
潤肺養陰、清心除煩,與熟地協同滋養肺腎之陰,針對陰虛肺燥之咳。麥冬亦能中和熟地之滋膩,使補而不滯。芡實(1兩):
健脾固腎、收斂精氣。脾為生痰之源,芡實健脾以絕痰濕生成;其收澀之性可斂肺氣,減少氣逆久咳。山茱萸(5錢):
補肝腎、斂虛火。肝腎同源,山茱萸酸收,能斂浮越之虛火,防止陰虛火旺進一步灼傷肺絡。貝母(5分):
為佐使藥,清熱化痰、止咳散結。此處用量輕,主在潤肺化痰,針對白沫而不過度清降,免傷正氣。
配伍特點:
- 肺腎同補:熟地、麥冬、山茱萸補益肺腎之陰,治本為主。
- 標本兼顧:芡實、貝母化痰止咳,治標為輔;山茱萸斂火防咯血。
- 甘潤酸收並用:甘潤(熟地、麥冬)滋陰,酸收(山茱萸、芡實)固攝,共奏止咳止血之效。
推理功效延伸:
此方可能適用於現代醫學中「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或「氣管擴張」等屬陰虛肺燥者,特徵為乾咳少痰、痰中帶血絲、舌紅少苔。其治療原理在於調節體內陰陽平衡,通過滋陰潤燥、收斂固澀,改善呼吸道黏膜乾燥及微血管脆弱之病理狀態。
傳統服藥法
熟地1兩,麥冬1兩,芡實1兩,山茱萸5錢,貝母5分。
水煎服。十劑全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夜露飲, 出處:《辨證錄》卷四。 組成:熟地1兩,麥冬1兩,芡實1兩,山茱萸5錢,貝母5分。 主治:久咳而不癒者,口吐白沫,氣帶血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