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咳散

止咳散

ZHI KE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眼科臨症筆記》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0.2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7%
心經 27%
胃經 17%
脾經 17%
肺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止咳散中包含桑白皮,主要基於其清肺止咳的功效。桑白皮性寒,味甘,歸肺經,具有宣肺止咳、利水消腫的功效。

宣肺止咳的機制在於疏散肺氣,使肺氣通暢,達到止咳的效果。針對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狀,桑白皮能有效緩解。

此外,桑白皮還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對於咳嗽伴有水腫者,也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因此,桑白皮成為止咳散中重要的藥材,為患者止咳平喘提供有效幫助。

止咳散中加入川貝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化痰,潤肺止咳: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的功效。對於因熱邪犯肺、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痰粘難咳等症狀,川貝母能有效化解痰熱,潤燥止咳。
  2. 宣肺降氣,平喘止咳: 川貝母還能宣肺降氣,使肺氣通暢,有利於痰液的排出,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對於肺氣不宣、痰氣鬱結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狀,川貝母能有效緩解症狀,改善呼吸道功能。

止咳散方劑中包含麥門冬,主要由於其具備以下兩項功效:

  1. 潤肺止咳: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熱生津的功效,可有效緩解肺燥咳嗽、乾咳無痰等症狀。
  2. 養陰生津: 麥門冬能滋養肺陰,生津止渴,對於因肺陰不足所致的口乾舌燥、咽喉幹癢等症狀亦有緩解作用。

因此,麥門冬在止咳散中起著潤肺止咳、養陰生津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咳嗽症狀,恢復肺部功能。

止咳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和解調和: 甘草性味甘平,入肺、脾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減輕副作用的作用。止咳散中往往包含多種藥材,性質各不相同,甘草可以起到調和藥性,使藥效協調一致,避免藥性互相抵觸,提高藥效。

2. 補氣止咳: 甘草具備補氣益脾的功效,能增強人體正氣,提高機體抵抗力,對於因氣虛引起的咳嗽、咳痰,有緩解作用。同時,甘草還有潤肺止咳的效果,能緩解肺部燥熱,減少咳嗽頻率和痰量。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止咳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結膜下出血」,屬中醫「白睛溢血」範疇,多因肺熱、劇咳(如百日咳)、嘔吐、外傷,或婦女逆經(經血上逆)所致。其病機核心為肺熱上衝,血絡損傷,表現為眼白部位突現紫紅血斑,無痛癢感。古代醫家認為,肺主氣輪(白睛),若肺熱蘊結或氣逆上擾,可迫血妄行,溢於絡外;而劇咳、嘔吐等亦可通過氣機上逆誘發出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方劑組成

  • 桑白皮(桑皮)3錢:甘寒入肺,清瀉肺熱,止咳平喘,針對肺熱上攻之病機。
  • 川貝母(川貝)3錢:苦甘微寒,潤肺化痰止咳,清熱散結,助桑皮降肺火,兼緩解劇咳傷絡。
  • 麥門冬(寸冬)3錢:甘微寒,滋陰潤肺,養肺陰以制火,防熱傷陰液。
  • 甘草1錢:甘平,調和諸藥,緩急和中,兼清熱解毒。

2. 配伍邏輯與功效推論

此方以清肺降火為主軸,結合潤燥止咳涼血寧絡之效,適用於肺熱鬱結、氣逆致衄之證:

  • 清肺瀉火:桑皮為君,直折肺火;川貝為臣,輔助清熱化痰,二者協力平息肺熱上炎之勢,從源頭減少血熱妄行。
  • 潤肺護陰:麥冬滋養肺陰,既可防桑皮、川貝寒燥傷陰,又能緩解因熱或咳耗損的陰津,間接穩定血絡。
  • 調和氣血:甘草調和藥性,其緩急特性可減輕氣逆沖突,間接降低絡脈受損風險。

3. 治療原理延伸

  • 肺熱與白睛出血的關聯:肺金熱盛,氣輪(白睛)屬肺所主,熱邪燔灼,血隨氣升,溢於絡外。方中清肺熱即止血之根。
  • 止咳與止血的協同:劇咳、嘔吐等均為氣機上逆之象,方中桑皮、川貝降氣止咳,麥冬潤燥抑咳,通過止咳間接降低氣逆動血之弊。

總結:止咳散通過清肺潤燥、降氣止咳,間接達到涼血寧絡之效,標本兼顧,契合「治病求本」原則,尤其適用於肺熱或氣逆所致之白睛溢血。

傳統服藥法


桑皮3錢,川貝3錢,寸冬3錢,甘草1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肺止咳、散結消腫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發熱、咳嗽、痰多等症狀,應及時就醫。

相關疾病


咳血百日咳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咳嗽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止咳散, 出處:《眼科臨症筆記》。 組成:桑皮3錢,川貝3錢,寸冬3錢,甘草1錢。 主治:結膜下出血。因肺熱或百日咳,亦有因劇烈嗆咳、嘔吐、外傷,或婦女逆經,突然目睛氣輪變紅,有紫血塊,不疼不癢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