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參散中包含人參,主要原因如下:
- 補氣固本: 人參為補氣藥之首,能益氣補脾,扶正祛邪,有助於提升人體正氣,增強抵抗力,對於氣虛體弱者尤為適宜。
- 恢復元氣: 人參具有益心安神之效,能改善心神疲乏,心悸氣短等症狀,對於因氣虛導致的失眠、健忘等也有療效。五參散中加入人參,可助於恢復元氣,提升整體健康狀態。
五參散方劑中包含沙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肺: 沙參性涼,味甘,歸肺、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之效。五參散方劑多用於肺燥咳嗽、口乾咽燥、津液不足等症,而沙參的滋陰潤肺之性,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與方劑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 與其他藥物相配伍: 五參散方劑中其他藥物,如人參、西洋參、太子參等,多偏於補氣益氣,而沙參的滋陰潤肺作用,可平衡方劑的偏燥之性,使方劑藥性更為平和,避免燥熱傷陰。
五參散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功效。
玄參性寒,味苦鹹,入心、肺、腎經,能清熱瀉火,解毒消腫。其對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瘡瘍腫毒等症狀,均有較好的療效。
五參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玄參的加入,可協同其他藥物清熱解毒,涼血消腫,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五參散中加入苦參,主要基於其苦寒之性,可發揮以下兩方面的作用:
- 清熱燥濕: 苦參味苦性寒,能清熱燥濕,解毒殺蟲。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濕疹、瘡瘍腫毒等,苦參可有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除濕止癢: 五參散中常加入其他滋陰潤燥的藥物,苦參的加入可起到平衡作用,避免滋膩生濕,同時其清熱燥濕的功效也能有效止癢。
總之,苦參在五參散中起到清熱燥濕、除濕止癢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症。
五參散中加入丹參,主要考量其活血化瘀、涼血止痛的功效。
丹參味苦、微寒,歸心、肝經。其活血化瘀作用,有助於改善血瘀所致的疼痛,例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同時,丹參具有涼血止痛的功效,可以清熱解毒,緩解因血熱引起的疼痛。
五參散中,丹參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起到活血化瘀、涼血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血熱疼痛等症狀。
五參散中包含赤箭,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腎壯陽、祛風除濕:赤箭性溫,味辛,入肝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祛風除濕的功效。五參散主治腎虛陽痿、腰膝酸軟、風濕痺痛等症,赤箭的加入可以加強補腎壯陽、祛風除濕的作用,提高藥效。
- 配合其他藥物:赤箭與五參散中的其他藥物如五味子、肉桂、仙茅等藥物配合,可發揮協同作用,增強藥效。赤箭可以促進腎陽氣化,與五味子、肉桂等藥物共同起到溫腎壯陽的作用,而與仙茅等藥物共同起到祛風除濕的作用。
五參散中加入烏梢蛇,主要原因在於其祛風濕、通經絡的功效。
烏梢蛇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痙的作用,能有效緩解風濕痺痛、肢體麻木、筋骨疼痛等症狀。
五參散主治風寒濕痺、筋骨疼痛、肢體麻木、腰膝酸軟等症,加入烏梢蛇可以增強其祛風濕、通經絡的效果,使藥效更加全面。
五參散方中加入白蒺藜,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白蒺藜性平,味辛,歸肝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五參散主治肝鬱氣滯所致的胸悶、脅痛、脘腹脹痛等症,白蒺藜可以幫助疏解肝鬱,緩解疼痛。
-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白蒺藜亦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作用。五參散中,白蒺藜可以配合其他藥物,共同起到活血化瘀、改善氣血循環、緩解疼痛的效果。
五參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五參散中多為補益藥,容易燥熱,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防止補過傷陰。
-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解毒、調和脾胃、緩解疼痛等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以增強補益效果,並減少藥物的副作用。
因此,甘草在五參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可以調和藥性,還可以增強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五參散中加入桑白皮,主要考量其潤肺止咳和利水消腫的功效。
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肺熱、止咳喘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肺熱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此外,桑白皮也能利水消腫,對於因肺熱導致的痰多、水腫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五參散中加入桑白皮,可以更好地發揮其清肺熱、止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進而達到治療目的。
五參散中包含白楊樹皮,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白楊樹皮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外感風熱、咽喉腫痛、咳嗽痰多、癰疽瘡瘍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五參散為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方劑,而白楊樹皮與方劑主治症狀相符,因此被選入方劑中,以增強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五參散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的功效。
地骨皮味甘性寒,入肺、肝經,具有清肺熱、涼血止血、滋陰生津之效。五參散主要用於治療虛熱燥咳、陰虛火旺等症,地骨皮的加入,可以起到清熱降火、滋陰潤燥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滋陰補虛的效果。
五參散中加入槐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止血: 槐白皮性寒,味苦,入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五參散常用於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出血症狀,槐白皮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配合其他藥材,可有效緩解症狀。
- 利水消腫: 槐白皮亦有利水消腫之效。五參散中若存在水腫或濕熱等症狀,槐白皮可協助利水消腫,減輕症狀。
總之,槐白皮在五參散中,發揮了清熱涼血止血和利水消腫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可達到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參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五參散主治「肺臟風毒,皮膚生瘡,欲似大風者」。此處「風毒」指風邪鬱久化毒,侵襲肺臟,外發於皮膚,導致瘡瘍、瘙癢或類似癩風(如麻風)之症。肺主皮毛,風熱或風濕毒邪鬱滯肺系,外透肌表,故見皮膚病變。方藥設計旨在清肺解毒、祛風通絡,兼調氣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五參配伍
- 人參:補益肺氣,扶正托毒,助氣血運行。
- 沙參:養陰清肺,潤燥解毒。
- 丹參:涼血活血,清熱消腫。
- 玄參:清熱解毒,滋陰降火,散結消瘡。
- 苦參:燥濕殺蟲,祛風止癢,專治皮膚風毒。
五參合用:上清肺熱,下解毒邪,內調氣陰,外和血脈,形成核心藥群。
祛風通絡藥組
- 烏蛇、乾蠍:搜剔經絡風毒,攻散頑痹瘡瘍。
- 天麻、赤箭(均屬天麻類):熄風定驚,通絡止痛,緩解「項脊疼痛」之症。
此組針對風毒深伏、經絡阻滯之病理。
輔助藥群
- 木通:清熱利濕,導毒下行。
- 蔡黎子(疑為「菝葜」或「蕤仁」):清熱解毒,散風消腫(待考)。
- 何首烏:益精血,解毒散結,兼治風瘡。
- 陳橘皮:理氣化濕,防諸藥滋膩礙胃。
- 黃芩:清上焦肺火,燥濕解毒。
- 原蠶蛾:補肝祛風,活血散結,助蠍、蛇之效。
三、方義推衍
此方以「清肺解毒、祛風透邪」為主軸,結合「補瀉兼施」之法:
- 攻邪:苦參、玄參、丹參直折毒熱;烏蛇、蠍蟲搜風剔絡。
- 扶正:人參、沙參、何首烏固護氣陰,防祛邪傷正。
- 調暢氣機:陳皮、木通疏利三焦,使毒邪從二便分消。
四、現代應用聯想
從主治推測,此方可能對「慢性皮膚炎、頑固性濕疹、早期麻風樣皮損」等屬「肺熱風毒」證者有效,尤其見皮膚瘡腫、燥癢脫屑、經久不愈者。方中蟲類藥與五參配伍,體現「通補並行」思路,適合正虛邪戀之複雜病機。
總結:五參散以五參為君,蟲類藥為使,清補相合,標本兼顧,展現中醫「從肺論治皮膚風毒」的獨特理論。
傳統服藥法
人參1兩,沙參1兩,丹參1兩,玄參1兩,苦參1兩,木通(銼) 1兩,蔡黎子(炒,去角) 1兩,烏蛇(酒浸,去皮骨) 1兩,乾蠍(去土) 1兩,天麻1兩,赤箭1兩,何首烏(去黑皮) 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黃芩(去黑心)半兩,原蠶蛾1分。
上藥並生用,搗羅為散。
每服3錢匕,熱茶調下。服及半料,即減服2錢匕。初服3日後,先覺頭項脊替身上疼痛,乃藥力與病相擊也,當安臥兩復時許即無事,如或身上有瘡腫,服藥1日後便覺漸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五參散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但是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參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 組成:苦參1兩,沙參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丹參1兩,玄參1兩,紫參1兩,蒺藜子(炒,去角)2兩。 主治:風毒眼赤痛,久患不癒。
五參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二。 組成:人參2分,紫參2分,白附子(炮裂)2分,栝樓根(銼)半兩,天麻半兩,玄參(銼)1兩,沙參(銼)1兩,丹參3分。 主治:小兒肺風,瘙瘁癮疹,疥癬。
五參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七。 組成:烏蛇(去皮骨,酒炙焦)2兩,麻黃(去節)2兩,大黃2兩,白附子(炮)半兩,漏蘆(去蘆頭)1兩半,沙參1兩,玄參1兩,五加皮1兩,乾蠍(去土,炒)1兩,丹參1兩,白僵蠶(炒)1兩,羌活(去蘆頭)1兩,甘草(炙)1兩。 主治:疥癬。
五參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八。 組成:人參1兩,沙參1兩,丹參1兩,玄參1兩,苦參1兩,木通(銼)1兩,蔡黎子(炒,去角)1兩,烏蛇(酒浸,去皮骨)1兩,乾蠍(去土)1兩,天麻1兩,赤箭1兩,何首烏(去黑皮)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黃芩(去黑心)半兩,原蠶蛾1分。 主治:惡風。
五參散, 出處:《聖惠》卷六。 組成:人參1兩(去蘆頭),沙參1兩(去蘆頭),玄參半兩,苦參2兩,丹參1兩,赤箭1兩,烏蛇3兩(酒浸,去皮骨,炒令黃),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甘草(炙微赤,銼),半兩(以上9味搗細羅爲散),桑根白皮1兩,白楊皮1兩,地骨皮1兩,槐白皮1兩。 主治:肺臟風毒,皮膚生瘡,欲似大風者。
五參散, 出處:《聖濟總錄》一三六。 組成:人參1兩,玄參1兩,丹參1兩,沙參1兩,苦參1兩,蒺藜子(炒,杆,去尖)半兩,秦艽(去苗土)半兩,梔子仁3分,枳殼(去瓤,銼,炒令黃色)3分,黃芩(去黑心)半兩,烏蛇(酒浸炙,去皮骨)1兩,獨活(去蘆頭)半兩,茯神(去木)半兩,山芋半兩,麻黃(去根節)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防風(去叉)半兩。 主治:諸疥風虛惡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