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五參散

一帶五參散

YI DAI WU C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增補內經拾遺》卷三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0.3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胃經 13%
心經 13%
肝經 13%
脾經 10%
腎經 8%
心包經 5%
小腸經 3%
膀胱經 3%
大腸經 3%
膽經 3%
肺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心包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一帶五參散」方劑中,包含「白花蛇」的主要原因如下:

  1. 通絡止痛:白花蛇性味辛溫,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祛風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濕痺痛、麻木癱瘓等症。
  2. 祛風除濕:白花蛇善於祛除風濕,對於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腫脹等症,具有較好的療效。

在「一帶五參散」中,白花蛇的加入,配合其他藥物,可發揮協同作用,加強通絡止痛、祛風除濕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一帶五參散」方劑中包含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本: 人參為補氣藥之首,性溫平,能補元氣、益脾肺、生津止渴。此方劑可能針對虛弱體質,如氣虛乏力、脾胃不健等,人參可作為補氣之要藥,以提升患者正氣,增強抵抗力。
  2. 扶正祛邪: 人參具有扶正固本、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能夠抵抗外邪侵襲,防止疾病發生或加重。在一些疾病治療中,人參可以作為輔助藥物,協助其他藥物發揮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一帶五參散中加入玄參,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

玄參味甘苦,性寒,入心、肺、腎經。其性寒涼,能清熱解毒,尤其擅長清解熱毒,並能涼血消腫。方劑中加入玄參,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緩解因熱毒所致的症狀,同時也能涼血消腫,促進傷口癒合。

此外,玄參還有滋陰潤燥的作用,可以滋養體內陰液,緩解燥熱症狀,配合其他藥材,可以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一帶五參散中包含沙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肺: 沙參性涼味甘,歸肺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方中以沙參配伍其他藥物,旨在滋養肺陰,緩解因肺燥所致的咳嗽、口乾等症狀,達到潤肺止咳之效。

2. 協同作用: 沙參與方中其他藥物如五味子、麥冬等相配伍,可以增強其滋陰潤肺的功效,同時又能緩解藥物之間的相互矛盾,達到整體協同作用,提高藥效。

一帶五參散中加入丹參,主要原因有二:

  1. 活血化瘀:丹參味苦微辛,性寒,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痛的功效。方劑中加入丹參,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腦血管供血,緩解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不適。
  2. 清熱解毒:丹參亦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症狀。在一些以補益爲主的方劑中,加入丹參可以起到清熱解毒、平衡陰陽的作用,避免補益過度而引起內熱。

中藥方劑[一帶五參散]的組成中,包含[苦參],主要是因為苦參具有清熱解毒、殺菌的作用。苦參能夠清除體內的熱毒,改善由熱毒引起的皮膚問題。在[一帶五參散]中,苦參的添加可以增強方劑的解毒效果,有助於治療由熱毒引起的皮膚病變。苦參的清熱解毒作用對於改善皮膚健康有顯著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帶五參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大風不仁,皮膚頑麻,繞腰遍身似蛇皮黑瘾,旋生旋沒,身痹」,屬中醫「大風」「痹證」範疇,為風邪深襲血分、瘀毒凝滯肌表之證。

  1. 「大風不仁」:指風邪侵襲經絡,氣血閉阻,致肢體麻木、知覺減退,甚則局部功能喪失,與現代「麻風」或「頑固性皮膚神經病變」症狀相通。
  2. 「蛇皮黑瘾,旋生旋沒」:描述皮膚出現如蛇鱗般乾燥黑斑,時隱時現,反映風毒夾瘀血、濕熱鬱於肌腠,屬慢性發作性皮膚病變,類似「蕈樣肉芽腫」或「色素性蕁麻疹」等。
  3. 「身痹」:泛指肢體疼痛、僵直,乃風寒濕邪痹阻經絡,氣血不暢所致。

綜合而言,此方針對「風毒深入血絡,兼夾瘀熱」之病機,以祛風通絡、清熱活血為核心治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白花蛇(酒浸炙用)

  • 性味功效:甘鹹溫,有毒,入肝經,善搜剔內伏風邪,透骨祛風、通絡止痹。
  • 配伍意義:酒浸可增其走竄之力,直達病所,針對「風毒纏結血分」之頑症。其「似蛇治蛇」之象(皮損如蛇皮),亦暗合中醫「取象比類」思維。

2. 臣佐:五參協同(人參、玄參、沙參、丹參、苦參)

  • 人參(甘微溫):補元氣、扶正托毒,防風藥耗傷正氣,助肌表恢復。
  • 玄參(苦鹹寒):清熱涼血、解毒散結,針對「黑瘾」之血分瘀熱。
  • 沙參(甘微寒):養陰潤燥,防風藥燥烈傷陰,兼治皮膚枯槁。
  • 丹參(苦微寒):活血祛瘀、通絡止痛,改善血瘀所致痹痛麻木。
  • 苦參(苦寒):清熱燥濕、殺蟲止癢,專攻濕熱藴毒之皮膚頑疾。

比例玄機:白花蛇量佔三份,五參總量僅其二,主次分明——「祛邪為主,輔以調血扶正」。五參涵蓋「氣、血、陰、濕、熱」多層面調節,形成「祛風不傷正,清熱不凝滯,活血不耗血」之配伍網絡。

3. 用法設計

  • 酒調服:借酒行藥勢,增強通絡活血之效。
  • 食後、臨臥服:既減胃腸刺激,又趁夜間營衛氣血入裡時,引藥深入病所。

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以「風毒瘀熱」為靶點,透過:

  1. 搜風透邪(白花蛇)→瓦解深伏風毒;
  2. 涼血活血(玄參、丹參)→化解黑瘾瘀斑;
  3. 清熱燥濕(苦參)→清除濕熱藴毒;
  4. 益氣養陰(人參、沙參)→修復受損肌腠。

全方體現「攻補兼施、標本同治」之法,針對風邪纏綿、正虛邪戀之複雜病機,尤其適合慢性頑固性皮膚痹證。

傳統服藥法


白花蛇(酒浸,去皮骨,取肉,炙)、人參、玄參、沙參、丹參、苦參(看蛇有3分,五參只用3分之二)。
上各為細末。
每服1錢至2錢,食後、臨臥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肝腎損害。
  • 服用本方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麻痺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痲風 [漢生氏病]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一帶五參散, 出處:《增補內經拾遺》卷三。 組成:白花蛇(酒浸,去皮骨,取肉,炙)、人參、玄參、沙參、丹參、苦參(看蛇有3分,五參隻用3分之2)。 主治:大風不仁,皮膚頑麻,繞腰遍身,似蛇皮黑癮,旋生旋沒,身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