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痹湯

WAI B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4%
心經 24%
胃經 13%
肝經 13%
腎經 6%
脾經 6%
心包經 3%
膀胱經 3%
大腸經 3%
肺經
心經
胃經
肝經
腎經
脾經
心包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9

方劑組成解釋

外痹湯中加入沙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清熱解毒,涼血止痛:沙參性涼,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之效。外痹多因風寒濕邪入侵肌表,導致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而沙參能清熱解毒,散寒止痛,有助於解除外邪入侵造成的熱毒,緩解疼痛。

二、 養陰潤肺,生津止渴:沙參兼具養陰潤肺、生津止渴之功。外邪入侵常會損傷肺氣,導致咳嗽、咽喉乾燥等症狀,而沙參能滋陰潤肺,生津止渴,緩解肺氣受損所引起的相關症狀,有利於整體的康復。

綜上所述,沙參在治療外痹方面,既能清熱解毒,又能養陰潤肺,具有多方面的功效,是外痹湯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外痹湯中包含羚羊角,乃因其具清熱解毒、鎮驚止痙之效,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濕邪所致之表寒裏熱證。

羚羊角味鹹性寒,入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鎮驚之功效。對於外感風寒濕邪入侵,導致發熱、頭痛、惡寒、鼻塞、咳嗽等症狀,羚羊角能清熱解毒,疏散風邪,並能鎮驚止痙,緩解頭昏腦脹等症狀。

因此,外痹湯中加入羚羊角,可起到清熱解毒、鎮驚止痙的作用,有助於患者恢復健康。

外痹湯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風散寒: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外痹症多因風寒之邪侵襲肌表而致,麻黃可通過發散風寒,解除表邪,緩解患者的寒邪束表、肌肉痠痛等症狀。
  2. 通竅止痛: 麻黃還可通鼻竅,利氣行水,對於外感風寒所致的鼻塞、流涕、頭疼等症狀亦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麻黃在治療外痹症中,既能疏風散寒,又能通竅止痛,是外痹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物。

外痹湯中加入杏仁,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宣肺止咳: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降氣平喘之效。外痹多因風寒外襲,侵犯肺經,導致咳嗽、氣喘等症狀。杏仁可宣肺解表,散寒止咳,有助於緩解肺氣閉塞,促進氣道通暢。
  2. 潤肺化痰:杏仁還具有一定的潤肺化痰作用。外痹患者常伴有痰多粘稠的現象,杏仁可潤肺生津,化痰止咳,幫助患者咳出痰液,減輕呼吸道阻塞。

總而言之,杏仁在「外痹湯」中扮演著宣肺止咳、潤肺化痰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改善外痹所致的咳嗽、氣喘、痰多等症狀。

外痹湯中加入白蒺藜,主要基於其疏風解表、祛風止痛的功效。

白蒺藜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疏散風寒、活血止痛的功效。外痹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侵襲肌表所致的肢體疼痛、關節不利等症狀。白蒺藜可與其他藥物如羌活、獨活、防風等共同發揮疏散風寒、祛風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外感風寒濕邪所致的痹病之目的。

外痹湯方中加入丹參,是利用其活血化瘀、涼血消腫之效。

外痹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症狀多為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伴有畏寒、發熱等。丹參入心、肝、脾經,能活血化瘀,涼血消腫,有助於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減輕疼痛和炎症。

此外,丹參還能清熱解毒,對於外邪入侵所致的發熱、炎症也有輔助治療作用,與外痹湯中其他藥物相配合,可起到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外痹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收斂固澀,止汗止瀉:外痹湯多用於治療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關節疼痛、肌肉麻木等症狀。五味子具有收斂固澀之性,能收斂腠理,防止汗液外泄,並能止瀉,避免汗液和津液流失過多,加強正氣,提高抵抗力。
  2. 補益肺氣,助脾運化:五味子味酸,入肺經,能補益肺氣,增強肺臟的呼吸功能。同時,五味子又能助脾運化,促進水液代謝,有利於祛除風寒濕邪,改善痹病症狀。

總之,五味子在收斂固澀,止汗止瀉補益肺氣,助脾運化的雙重作用下,能有效地配合其他藥物治療外痹,起到治病和扶正雙重功效。

外痹湯中加入水菖蒲,主要考量其兩方面的功效:

  1. 祛風濕止痛: 水菖蒲性溫,味辛,入心、脾、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外痹湯治療的是風寒濕邪引起的痺證,而水菖蒲正是針對此症的病機,能驅散風寒濕邪,緩解疼痛。
  2. 開竅醒神: 水菖蒲還具開竅醒神之效,可改善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導致的頭昏腦脹、肢體麻木等症狀,提高療效。

外痹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因其具有清熱解表、瀉火止痛之效。

外痹湯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引起的表證,如發熱、頭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石膏性寒,入肺經,具有清熱瀉火的作用,可以有效緩解外感風寒引起的肺熱症狀。

此外,石膏還具有止痛功效,可以緩解外感風寒引起的頭痛,以及其他疼痛症狀。因此,外痹湯中加入石膏,可以有效緩解外感風寒引起的各種症狀,達到清熱解表、止痛的效果。

外痹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外痹湯多以辛溫解表藥為主,而甘草性甘平,能緩和藥性,避免辛溫藥過於燥烈傷陰,更能使藥物平和地發揮解表祛風的效果。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緩急止痛、調和脾胃的功效。對於外感風寒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甘草能起到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藥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外痹湯」

中藥方劑「外痹湯」,主要成分包括:沙參、羚羊角、麻黃、杏仁、白蒺藜、丹參、五味子、水菖蒲、石膏、甘草。方劑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補氣益血等多種功效,主治皮膚麻木不仁、肌膚瘙癢、紅腫、疼痛等症狀。

麻黃性辛溫,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等功效。

杏仁,又名甜杏仁、苦杏仁,為薔薇科植物杏的種子,具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降氣、生津止渴、驅蟲殺蟲等功效。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丹參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腫、清心除煩、補氣、通經絡、安神、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沙參具有滋陰養陰清熱、潤肺化痰、益胃生津、止渴止咳的作用。

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的功效。

五味子性溫、味酸、澀,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

中藥水菖蒲性溫,具有化痰開竅、除濕健胃、殺蟲止癢之功效。

外痹湯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補氣益血等多種功效,主治皮膚麻木不仁、肌膚瘙癢、紅腫、疼痛等症狀。方劑中,麻黃、杏仁、石膏等藥物具有清熱解毒、發散風寒的功效;丹參、五味子等藥物具有活血化瘀、補氣益血的功效;甘草具有調和諸藥、補益氣血的功效。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補氣益血之功,可有效緩解皮膚麻木不仁、肌膚瘙癢、紅腫、疼痛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沙參、羚角、麻黃、杏仁、白蒺藜、丹參、五味、菖蒲、石膏、甘草各等分。
加乾薑,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外痹湯具有發汗解表、清熱利濕的功效,因此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服用本方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外痹湯, 出處:《醫門法律》卷三。 組成:沙參、羚角、麻黃、杏仁、白蒺藜、丹參、五味、菖蒲、石膏、甘草各等分。 主治:皮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